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报作为新时期我党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上,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企业报肩负着为本企业三个文明建设服务的重任,那么,作为企业报,宣传本企业涌现出的典型人物,讴歌典型人物的思想品德,弘扬典型人物的崇高精神,就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研究探索搞好典型人物报道,对企业报来说尤为重要。
典型人物需要挖掘
典型人物身上所具有的高尚情操、思想品质、卓越贡献,的确能感染人、激发人,引起人们心灵的碰撞和思想的火花。偌大一个企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忠于职守、淡泊名利这样的典型,可以说为数不少。但是,在选树典型的时候,一定要把那种能代表企业精神、职工面貌的人物“选拔”出来。
然而,典型人物的树立,还要得到职工群众的认可和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因为企业报是企业自己的报纸,典型人物到底怎样,不是光靠媒体吹嘘,典型人物身边的人也会口口相传,不胫而走,因此,典型人物一定是各方面都能经得住考验的人物。如果有一点瑕疵,就会在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的传播中被放大、走样,影响典型人物的宣传效果。
如果把宣传部门的选择比成经线,把职工群众的认可比成纬线,那么,典型人物就是经线和纬线交叉点上的产物。在即将步入新世纪之时,我们选择了电焊工张玮这样一个既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忠于职守、淡泊名利,又刻苦钻研技术、有多项发明专利的典型,进行大规模、立体式的宣传报道。由于张玮同志是我们企业十几年来一直宣传、报道的先进人物,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职工的认可度比较高。张玮同志戴一副近视眼镜、手拿焊枪面带微笑的镜头,一改往昔人们对煤炭企业职工的印象,特别具有时代特色。我们持续不断地对其前前后后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追踪报道”,时刻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使其年年处于职工群众的视野里、媒体报道的范围内,最后他才得以从媒体报道的先进人物到媒体宣传的典型人物。
典型人物需要打造
常言说,“玉不雕不成器”。同样,宣传典型人物也需要雕琢。这里的雕琢,不是人为粉饰、造假,而是打磨、上光,使典型人物更具光泽,更符合上头、下头这两头的需要。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是典型人物推出后,要不停地“翻焙”,直至熟透。不仅要通过媒体本身持续不断地采访报道,而且要通过各级党组织的号召发动;不仅要采访典型人物本人,而且要采访典型人物的同事、朋友、家人以及各级领导等;不仅要形成潮流,而且要出现高潮。纵观各家媒体对典型人物及重大事件的报道,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经过认真策划,步步深入的,通过采用连续报道、追踪报道等方式,立体地交叉地全方位地多角度地对典型人物进行报道,调动采编主要力量,在一个时期形成宣传攻势,这样,典型人物的形象才能慢慢丰满和高大起来,也才能使读者对典型人物逐渐熟知、接受、认可,进而崇拜、敬仰。二是典型人物推出后,要不停地 “锻锤”,不断提升其品质和境界。典型人物是人,不是神,虽说典型人物经媒体报道前,其自身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有令人学习的地方,但是,有不少典型人物的敬业和奉献,在我们进行宣传报道前,仅是缘于一种朴素的个人追求。而我们的报道,通过运用综合手段,在对典型人物事迹进行宣传的同时,还及时把群众的反响、评价报道出来,这样在宣传报道的同时,也使典型人物重新认识和审视自我,最后以更高的标准要求和提升自己,典型人物就会在宣传和报道中“成长”、“成熟”起来。比如,我们这些年选树的一批典型人物,记者在采访他们的时候,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别人学我,我怎么办”的问题。最后,我们的宣传报道就成了典型人物和读者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过程。
典型人物宣传需要与时俱进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同样,我们的宣传手段和方式也要发展和进步。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网站论坛、短信已成为新的信息交流、沟通联络的手段。因此,我们典型人物的宣传手段也要与时俱进,除运用传统的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外,还要运用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网站论坛、短信等形式,占领网络、手机这两大领域,通过纸质媒介和网络、通信的联动,拓展我们的宣传空间,扩大典型宣传的影响,取得典型宣传的最佳效果。2006年4月26日,我们平顶山矿工报社经过精心策划,成功组织了一次典型人物网上聊天活动,我们将这次活动的名称定为“与吴如面对面——吴如做客本报网站”。事先,我们将这一活动的时间、主题、目的、意义等,在报纸、网上告知读者和网友,再加上各基层宣传科的发动,使读者、网友对这一新颖的形式产生好奇和期待,踊跃参与,一时间,我们的网上竟然出现“爆棚”现象。虽然典型人物与网友聊天这种形式对我们这个企业报来说是第一次吃螃蟹,先前没有经验可借鉴,但由于我们组织充分,最后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宣传效果,上线最高峰时达140人,网友争先恐后向典型人物吴如同志发问,有的网友问:“吴如,支撑您25年如一日工作的精神源泉是什么?”、“您为党员干部树立了标杆,您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也有的网友问:“吴劳模,您知道‘超女’和刀郎吗?”、“您有没有业余爱好?”……网友的兴致极高,提问五花八门。这说明,此种形式深受大家喜爱,因为这样大家可以直接向典型人物发问,典型人物就显得更加真实亲切;同时,也更大程度地满足了大家的参与欲望。因为现在的读者文化程度都比较高,尤其是如今的年轻人,凡事都想亲身体验一下,比如当不了歌星,可以花钱到KTV里去大吼几声,检验自己的歌唱水平,陶醉于高歌的快乐。同样,当不了记者,报社提供一次网上发问的机会,体验一下采访的感觉,可以直抒胸臆,把自己心中的问题直接提出来,也非常痛快,酣畅淋漓。
活动结束后,我们又拿出一个整版,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及时把此次典型人物网上面对面的全过程进行了报道。由于我们的活动新颖,报道的表现形式也很活泼,其中既有典型人物与网友的对话实录,也有网络主持人的现场发问,还有网络在线人数的适时报道,可以说,这一个版面,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前所未有的。事后,我们报社领导班子认为,此次活动收效甚好,我们不敢夸多大的口,但可以肯定地说,这一活动拓宽了本报典型人物报道的形式,开了平顶山市典型人物报道网上宣传的先河。
之后,由于读者、网友余兴未尽,我们还在网上保留了网站论坛及电子信箱,在报纸上连续进行了几期《网友热评吴如》网评摘编,效果非常不错。
(作者单位:平顶山矿工报社)
编校:张红玲
典型人物需要挖掘
典型人物身上所具有的高尚情操、思想品质、卓越贡献,的确能感染人、激发人,引起人们心灵的碰撞和思想的火花。偌大一个企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忠于职守、淡泊名利这样的典型,可以说为数不少。但是,在选树典型的时候,一定要把那种能代表企业精神、职工面貌的人物“选拔”出来。
然而,典型人物的树立,还要得到职工群众的认可和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因为企业报是企业自己的报纸,典型人物到底怎样,不是光靠媒体吹嘘,典型人物身边的人也会口口相传,不胫而走,因此,典型人物一定是各方面都能经得住考验的人物。如果有一点瑕疵,就会在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的传播中被放大、走样,影响典型人物的宣传效果。
如果把宣传部门的选择比成经线,把职工群众的认可比成纬线,那么,典型人物就是经线和纬线交叉点上的产物。在即将步入新世纪之时,我们选择了电焊工张玮这样一个既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忠于职守、淡泊名利,又刻苦钻研技术、有多项发明专利的典型,进行大规模、立体式的宣传报道。由于张玮同志是我们企业十几年来一直宣传、报道的先进人物,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职工的认可度比较高。张玮同志戴一副近视眼镜、手拿焊枪面带微笑的镜头,一改往昔人们对煤炭企业职工的印象,特别具有时代特色。我们持续不断地对其前前后后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追踪报道”,时刻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使其年年处于职工群众的视野里、媒体报道的范围内,最后他才得以从媒体报道的先进人物到媒体宣传的典型人物。
典型人物需要打造
常言说,“玉不雕不成器”。同样,宣传典型人物也需要雕琢。这里的雕琢,不是人为粉饰、造假,而是打磨、上光,使典型人物更具光泽,更符合上头、下头这两头的需要。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是典型人物推出后,要不停地“翻焙”,直至熟透。不仅要通过媒体本身持续不断地采访报道,而且要通过各级党组织的号召发动;不仅要采访典型人物本人,而且要采访典型人物的同事、朋友、家人以及各级领导等;不仅要形成潮流,而且要出现高潮。纵观各家媒体对典型人物及重大事件的报道,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经过认真策划,步步深入的,通过采用连续报道、追踪报道等方式,立体地交叉地全方位地多角度地对典型人物进行报道,调动采编主要力量,在一个时期形成宣传攻势,这样,典型人物的形象才能慢慢丰满和高大起来,也才能使读者对典型人物逐渐熟知、接受、认可,进而崇拜、敬仰。二是典型人物推出后,要不停地 “锻锤”,不断提升其品质和境界。典型人物是人,不是神,虽说典型人物经媒体报道前,其自身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有令人学习的地方,但是,有不少典型人物的敬业和奉献,在我们进行宣传报道前,仅是缘于一种朴素的个人追求。而我们的报道,通过运用综合手段,在对典型人物事迹进行宣传的同时,还及时把群众的反响、评价报道出来,这样在宣传报道的同时,也使典型人物重新认识和审视自我,最后以更高的标准要求和提升自己,典型人物就会在宣传和报道中“成长”、“成熟”起来。比如,我们这些年选树的一批典型人物,记者在采访他们的时候,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别人学我,我怎么办”的问题。最后,我们的宣传报道就成了典型人物和读者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过程。
典型人物宣传需要与时俱进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同样,我们的宣传手段和方式也要发展和进步。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网站论坛、短信已成为新的信息交流、沟通联络的手段。因此,我们典型人物的宣传手段也要与时俱进,除运用传统的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外,还要运用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网站论坛、短信等形式,占领网络、手机这两大领域,通过纸质媒介和网络、通信的联动,拓展我们的宣传空间,扩大典型宣传的影响,取得典型宣传的最佳效果。2006年4月26日,我们平顶山矿工报社经过精心策划,成功组织了一次典型人物网上聊天活动,我们将这次活动的名称定为“与吴如面对面——吴如做客本报网站”。事先,我们将这一活动的时间、主题、目的、意义等,在报纸、网上告知读者和网友,再加上各基层宣传科的发动,使读者、网友对这一新颖的形式产生好奇和期待,踊跃参与,一时间,我们的网上竟然出现“爆棚”现象。虽然典型人物与网友聊天这种形式对我们这个企业报来说是第一次吃螃蟹,先前没有经验可借鉴,但由于我们组织充分,最后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宣传效果,上线最高峰时达140人,网友争先恐后向典型人物吴如同志发问,有的网友问:“吴如,支撑您25年如一日工作的精神源泉是什么?”、“您为党员干部树立了标杆,您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也有的网友问:“吴劳模,您知道‘超女’和刀郎吗?”、“您有没有业余爱好?”……网友的兴致极高,提问五花八门。这说明,此种形式深受大家喜爱,因为这样大家可以直接向典型人物发问,典型人物就显得更加真实亲切;同时,也更大程度地满足了大家的参与欲望。因为现在的读者文化程度都比较高,尤其是如今的年轻人,凡事都想亲身体验一下,比如当不了歌星,可以花钱到KTV里去大吼几声,检验自己的歌唱水平,陶醉于高歌的快乐。同样,当不了记者,报社提供一次网上发问的机会,体验一下采访的感觉,可以直抒胸臆,把自己心中的问题直接提出来,也非常痛快,酣畅淋漓。
活动结束后,我们又拿出一个整版,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及时把此次典型人物网上面对面的全过程进行了报道。由于我们的活动新颖,报道的表现形式也很活泼,其中既有典型人物与网友的对话实录,也有网络主持人的现场发问,还有网络在线人数的适时报道,可以说,这一个版面,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前所未有的。事后,我们报社领导班子认为,此次活动收效甚好,我们不敢夸多大的口,但可以肯定地说,这一活动拓宽了本报典型人物报道的形式,开了平顶山市典型人物报道网上宣传的先河。
之后,由于读者、网友余兴未尽,我们还在网上保留了网站论坛及电子信箱,在报纸上连续进行了几期《网友热评吴如》网评摘编,效果非常不错。
(作者单位:平顶山矿工报社)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