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大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可见,诚实守信是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的关键,更是当前学校道德建设的重点。它是当今社会“立政之本”、“立人之道”和“育人之根”,而学校恰是诚信教育最好的殿堂。所以,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目前学校诚信教育的现状,采取必要的教育对策,使学校的诚信教育确有成效。
一、对当前学校诚信教育的反思
1.诚信教育的目标缺少合理性
诚信教育目标对道德起着指导作用,决定着诚信教育方向,因此诚信教育目标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诚信教育的实效性。我国诚信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诚信教育存在“标杆过高”的现象,也就是说没有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制定出高不可攀的道德标准。二是学校诚信教育目标层次不完整,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主次不分,导致诚信教育效果事倍功半。三是我国诚信教育目标忽视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基本上是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塑造所有的学生而没有注意到个人在道德发展中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主体精神受到抑制,其独立性思维、创造的意识、批判的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等个性化发展需要,在统一的要求和进程中被忽略了。
2.诚信教育的内容缺少针对性
诚信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缺少针对性,影响了诚信教育的实效性,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内容重复,重规范、轻学生的实际认知,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往往把理想的当做现实的,把主观想象的内容当做客观存在,把目标当起点,急功近利,简单地进行道德规范的灌输。另一方面,对教育对象的批判和反思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诚信教育的内容基本上是以绝对真理的形式呈现出来的,阻碍了学生的价值批判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我们的学校教育具有重视诚信教育的悠久传统,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德育第一”一直是教育指导政策的核心。然而,与“德育第一”的教育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校园内外道德观念的冲突日趋强烈,道德问题行为日
益突出。诚信教育理念的空泛是目前诚信教育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对学校诚信教育的实施
1.确定合理的教育目标和内容
(1)深入开展文明礼貌教育。文明礼貌是诚信品质的外在表现。文明礼貌教育,包括各种场合的文明礼仪,文明的行为举止,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等。通过外在的文明礼貌行为实践,养成诚信的内在品质。
(2)扎实开展遵纪守法教育。自觉遵守社会、学校纪律和法规,是一个人良好社会信誉的标志。遵纪守法教育,包括遵守各种社会法规、教育法规和学校的各种纪律、规章制度,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个人的社会信誉意识等。
(3)抓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要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内容,从学习、生活、礼仪等方面实施养成教育。我们在实践中就尝试实施了诚信教育的的口号及守则。
(4)加强真诚待人和乐于助人的教育。真诚待人和乐于助人是诚信在交往中的表现。包括真诚地理解、对待他人,要信守承诺,富于爱心和同情心,力所能及地主动地帮助他人等。
(5)深化道德规范进校园活动。学校要继续深入开展以“争做合格公民”实践活动为主的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社会道德习惯。
2.采取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1)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时机,结合教学内容,将诚信教育有机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德育课程和文科教学要结合教学内容,丰富诚信教育内容,寓诚信人物、事件等于课堂教学之中;理科教学要在体现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精神的基础上,融入诚信精神。
(2)将诚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诚信教育要取得实效,仅仅停留在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要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将学校诚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家庭也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紧密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影响,特别是要重视和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学生家长充分认识诚信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要求家长以身作则,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抓好诚信教育,促进学生诚信素养的提高。
(3)将诚信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要想方设法把诚信教育贯穿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晨会、班队活动和平时班级管理、日常教学活动进行有机渗透;可以开设有关诚信教育的讲座,开展专门的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征文、演讲、对话、辩论等;可以组织学生对诚信状况的调查活动,参加社会道德实践活动等;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表现建立“诚信档案”,作为评定学生品德等第的重要依据。学校要积极寻求新的有效教育途径和活动方式,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诚信教育活动,在实施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各学校开展诚信教育的特色。
3.建立科学的诚信教育评价办法
(1)要有明确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以教育任务为前提拟订制成的,实际上是对教育目标的分解,是教育评价的更为具体的标准。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就采用了“诚信卡”的方法进行评价。制定诚信条款,对每个学生进行评比,可以每星期或两星期进行一小评,每月进行一大评。守信3项以上为良好,6项以上为优秀;失信3项为不合格。评出每月“诚信之星”(只要够格每人都可以评比),并记录在“诚信卡”上,也可给予一定奖励,到学期结束落实到考评上。
(2)要有网络化的评价组织。学生在某时期有着一个比较综合的思想认识,对这个比较综合的思想,其反映在实践中则可能出现两面性,即在校一面在家一面,教师面前一面教师背后一面,这个教师面前一面到那个教师面前又是一面等等,尤其是当代学生的思想、生活越来越复杂,要求评价的广度也越来越广,因此,要全面评价学生,就必须是多人参与,构建一个评价网络,这个网络可以由以下几个部份组成:
A.家长—教师网络。学生的活动范围最主要有两个:学校和家庭。学校的任务主要由教师来完成,而在家的表现则必须有家长的参与才能比较全面而正确的反映。教师可以把评价的指标给家长,并事先说明原因,让家长按要求对自己的子女进行评价。
B.班主任—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并且是教师实施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任课教师和其他教师参与评价是他的本职工作之一。
C.教师—学生。学生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人。同班同学是评价某个学生最直接的人,他们经常相处在一起,经历的事频繁,对同学可为最了解了,因此,由学生参加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被评价人自己也要进行评价,即自我评价。学校、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及评价他人的条件,努力使他们承担起评价的责任,以培养他们评判行为的能力。这个网络的建立必须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并且,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起把关作用,做到在评价中肯定,在评价中教育,真正使评价成为教育的良好步骤。其实这本身也是诚信教育。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必须具有的品质。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具有诚实守信的思想品质。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学校和社会个方面的努力,一定能探索出诚信教育的更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
[2]汤序俭.诚信教育实验的反思势.
[3]王泽应.大力加强高校诚信教育.
一、对当前学校诚信教育的反思
1.诚信教育的目标缺少合理性
诚信教育目标对道德起着指导作用,决定着诚信教育方向,因此诚信教育目标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诚信教育的实效性。我国诚信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诚信教育存在“标杆过高”的现象,也就是说没有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制定出高不可攀的道德标准。二是学校诚信教育目标层次不完整,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主次不分,导致诚信教育效果事倍功半。三是我国诚信教育目标忽视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基本上是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塑造所有的学生而没有注意到个人在道德发展中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主体精神受到抑制,其独立性思维、创造的意识、批判的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等个性化发展需要,在统一的要求和进程中被忽略了。
2.诚信教育的内容缺少针对性
诚信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缺少针对性,影响了诚信教育的实效性,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内容重复,重规范、轻学生的实际认知,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往往把理想的当做现实的,把主观想象的内容当做客观存在,把目标当起点,急功近利,简单地进行道德规范的灌输。另一方面,对教育对象的批判和反思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诚信教育的内容基本上是以绝对真理的形式呈现出来的,阻碍了学生的价值批判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我们的学校教育具有重视诚信教育的悠久传统,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德育第一”一直是教育指导政策的核心。然而,与“德育第一”的教育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校园内外道德观念的冲突日趋强烈,道德问题行为日
益突出。诚信教育理念的空泛是目前诚信教育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对学校诚信教育的实施
1.确定合理的教育目标和内容
(1)深入开展文明礼貌教育。文明礼貌是诚信品质的外在表现。文明礼貌教育,包括各种场合的文明礼仪,文明的行为举止,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等。通过外在的文明礼貌行为实践,养成诚信的内在品质。
(2)扎实开展遵纪守法教育。自觉遵守社会、学校纪律和法规,是一个人良好社会信誉的标志。遵纪守法教育,包括遵守各种社会法规、教育法规和学校的各种纪律、规章制度,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个人的社会信誉意识等。
(3)抓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要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内容,从学习、生活、礼仪等方面实施养成教育。我们在实践中就尝试实施了诚信教育的的口号及守则。
(4)加强真诚待人和乐于助人的教育。真诚待人和乐于助人是诚信在交往中的表现。包括真诚地理解、对待他人,要信守承诺,富于爱心和同情心,力所能及地主动地帮助他人等。
(5)深化道德规范进校园活动。学校要继续深入开展以“争做合格公民”实践活动为主的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社会道德习惯。
2.采取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1)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时机,结合教学内容,将诚信教育有机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德育课程和文科教学要结合教学内容,丰富诚信教育内容,寓诚信人物、事件等于课堂教学之中;理科教学要在体现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精神的基础上,融入诚信精神。
(2)将诚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诚信教育要取得实效,仅仅停留在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要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将学校诚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家庭也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紧密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影响,特别是要重视和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学生家长充分认识诚信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要求家长以身作则,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抓好诚信教育,促进学生诚信素养的提高。
(3)将诚信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要想方设法把诚信教育贯穿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晨会、班队活动和平时班级管理、日常教学活动进行有机渗透;可以开设有关诚信教育的讲座,开展专门的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征文、演讲、对话、辩论等;可以组织学生对诚信状况的调查活动,参加社会道德实践活动等;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表现建立“诚信档案”,作为评定学生品德等第的重要依据。学校要积极寻求新的有效教育途径和活动方式,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诚信教育活动,在实施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各学校开展诚信教育的特色。
3.建立科学的诚信教育评价办法
(1)要有明确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以教育任务为前提拟订制成的,实际上是对教育目标的分解,是教育评价的更为具体的标准。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就采用了“诚信卡”的方法进行评价。制定诚信条款,对每个学生进行评比,可以每星期或两星期进行一小评,每月进行一大评。守信3项以上为良好,6项以上为优秀;失信3项为不合格。评出每月“诚信之星”(只要够格每人都可以评比),并记录在“诚信卡”上,也可给予一定奖励,到学期结束落实到考评上。
(2)要有网络化的评价组织。学生在某时期有着一个比较综合的思想认识,对这个比较综合的思想,其反映在实践中则可能出现两面性,即在校一面在家一面,教师面前一面教师背后一面,这个教师面前一面到那个教师面前又是一面等等,尤其是当代学生的思想、生活越来越复杂,要求评价的广度也越来越广,因此,要全面评价学生,就必须是多人参与,构建一个评价网络,这个网络可以由以下几个部份组成:
A.家长—教师网络。学生的活动范围最主要有两个:学校和家庭。学校的任务主要由教师来完成,而在家的表现则必须有家长的参与才能比较全面而正确的反映。教师可以把评价的指标给家长,并事先说明原因,让家长按要求对自己的子女进行评价。
B.班主任—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并且是教师实施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任课教师和其他教师参与评价是他的本职工作之一。
C.教师—学生。学生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人。同班同学是评价某个学生最直接的人,他们经常相处在一起,经历的事频繁,对同学可为最了解了,因此,由学生参加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被评价人自己也要进行评价,即自我评价。学校、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及评价他人的条件,努力使他们承担起评价的责任,以培养他们评判行为的能力。这个网络的建立必须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并且,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起把关作用,做到在评价中肯定,在评价中教育,真正使评价成为教育的良好步骤。其实这本身也是诚信教育。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必须具有的品质。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具有诚实守信的思想品质。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学校和社会个方面的努力,一定能探索出诚信教育的更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
[2]汤序俭.诚信教育实验的反思势.
[3]王泽应.大力加强高校诚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