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和去年都去伦敦的Frieze艺术博览会看过,两届比较之下还是有些印象的。上一届有很多规则、清丽、几何的作品,且以绘画为主;今年则不一样,大面积的绘画是冲击力强、无规则、肆意张扬的作品多,可以看出力量型绘画越来越被关注和推出,由此也联想到国内这几年博览会、市场推崇的那些清新靓丽的作品。也许它们背后都透露出不同文化与经济背景下的行为模式,也与人们被训练的视觉惯性有关。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个对艺术理解的层次的差异,后者在很大程度影响了艺术的创作和行为。在博览会上也有专门的书店来销售新书(好像国内的博览会没有这一项内容),我发现很多新出版的艺术研究与批评书籍,非常有看头,其中一本叫《通过绘画来思考—超越画布的反思与动因》,很对应于这届博览会上的架上绘画作品,同时也意味着当下世界对绘画又进入新一轮的讨论中。
整个20世纪都是在针对绘画发出阵阵的宣判声:绘画死亡、绘画时代的结束。人们观察世界总是在某种情景下做出判断,总是以一种宣示来表明立场,即便今天也不例外;即便是做职业的美术史研究,对于绘画也是情感纠结—是肯定其历史的当代意义?还是追随时间的流逝来赞同取代论?而实践的绘画行为也常常因为诸如此類的论说,使作画者无从适应。
好在,世界总是以多姿态、自身所是来存在着,总是以众人的现实状态为第一要务。即便像绘画这样的传统媒介,历经历史的扫荡也并没有褪去它的光彩,唯独的是它不断变换自己的面貌和方式来迎接挑战、接受质疑、重振旗鼓。所谓死亡论与终结论都是某一时期的一种修辞批评,它的要点不在于陈述事实,而是表明立场;它不纠结在是非上,而是阐释一种态度,它的效用是提醒时间的节点和历史的敏感,它作用于艺术家则是取法用宏,志在高远。真正的艺术家永远是打破各种陈规,其中对绘画的种种议论都在被打破之列。
20世纪最后20年又是绘画回潮和重新认识的阶段,但这一阶段的认识不是重归绘画的传统手法,而是在历经20世纪艺术变局之后的新认识,它不等于不经过现代主义的洗礼而习得的那些习惯认识,也并非拿起画笔就自然具有的认识,它是扩大的当代艺术领域作用下的当代绘画认识。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在没有经过绘画现场亲炙的境地下,所谓从文字到文字、从理论到理论的绘画体验,是尤为研究者所要警觉的,因为绘画被误读何其少,而如何懂绘画绝不是一个绘画之事与单纯文字所能承担的。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不在思考层面、不在知识理解力方面拓宽、突破、解放,又何可以在绘画的进取路径上有所作为呢?这两难的窘境折杀着这百多年来的美术历史。迄于今天,又有研究者再次论说绘画的路径和认识,于绘画是再次促进其深化,在绘画知识上是再增加其容量。2011年柏林当代艺术博览会的主题就是“关于绘画”,它们的专题讨论出版成这本《通过绘画来思考》。他们讨论了绘画的物质性,这是经过现代主义洗礼的对象,在后现代主义之下,绘画又再次将物质性超越于二维的画布物质性本身,将二维打散,重新介于在场和非在场之间,重新让画布复活其自身的反思功能和主体功能,但不是为了自我陶醉,而是为了表明画家的在场。这话说的其实也没有特殊,只是经常地被人遗忘或着理解不清,画家自己被俗务纠结住。“画家”面对画布已经不是在为自己取悦,也不是为别人赏析取悦(就这两点而言,大多数画家不都是这么做的吗?),他(她)想让画布变成自己,但不是在画面机巧上下功夫、费力气,机巧也不是不需要,而是画家充满了智慧地让机巧不再是为了机巧,而是为了一切画家的存在需要:破敢于所破,用任何日常所见物象物品,但不拘任何规则,完全在有与没有之间漂移,像侠客任意来任意去。画家有侠客的自由和西西弗斯的意志,才会获得当代的绘画自由和神游。否则,绘画难逃窠臼陈规,俗画俗气横飞。
绘画的当代自由是中国画家需要深思和掂量的,绝不是为了市场的适从而套搬任何流行陈规,这一点多少画家都不能免俗,特别是那些意志不够坚强、识见不够过硬的,更是拜恶俗的形似逼真为第一要紧。对绘画的批评和责备,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都是对恶俗的细腻逼真深恶痛绝,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历史情境和情感判断呢?当恶俗流行的时候,意味着缺失了思考的维度,于绘画则匮乏了让画布成为说话的机会,于画画者则失去了担当社会的绘画责任的意义。绘画不怕画内容,怕的是画家不知道内容所在和价值所在;绘画也不怕画形式,问题是不知道形式的本质是内容的建构和视知觉的拓展和试验,更可怕的是把形式简单地理解为几何化或简单的线条化、块面化、飞舞化、宣泄化、机械化。绘画在今天的历史已经不是争历史先进性与否的问题,也不是争是否中国性的问题,而是作为普遍的媒介语言如何使用的问题。如果不在今天这个时代重新学习绘画的认知能力和特殊的视觉传播能力,是无法转换绘画的实践和认识的,也只能在论技术而技术或论画面而画面的唯技术论层面。这不是对技术的蔑视,而是对技术的新的认识,也是在更大地范围内解放画家所需要、必要的,甚至苛刻地说,这是为不甘于自我沉陷在视觉唯美上的那一部分画家所必要的。
画,没有力量,必然为时代抛弃;画,追逐时尚,必然遭到历史遗忘;画,不跟自己较劲,必然无法引起话语对话或对抗;画,是为了存在的意义在做无法语言述说的声明。我们这里所谈都是希望中国产生有力量、有性格、有冲击、有大气的作品,如果说百分之一求不得,那就试一试千分之一、万分之一,这是对于有抱负的画家而言的。这个时代真的是不缺乏画画的,而是极度匮乏画思想、画知识、画感知、画存在、画真心所是、画物现其质、画一无所是、画万法皆空、画意志决斗、画形式绝对、画价值的人。平淡是天天有的事情,但画出不平淡却不常有。如果不把画画当作是绝望的举动,那么就把画画看作是封闭在铁屋里无法穿越的一次努力—是自我意志力的全部释放。
如果说绘画能否思考,其实是在问作为创作的人是否在思考;当画家面对画布、画架、颜料、画笔、环境、语境在做思考和探讨时,那么他们的绘画就是在思考,若非如此,则画布就是画布,甚至还不如画布纯净、有余地。
整个20世纪都是在针对绘画发出阵阵的宣判声:绘画死亡、绘画时代的结束。人们观察世界总是在某种情景下做出判断,总是以一种宣示来表明立场,即便今天也不例外;即便是做职业的美术史研究,对于绘画也是情感纠结—是肯定其历史的当代意义?还是追随时间的流逝来赞同取代论?而实践的绘画行为也常常因为诸如此類的论说,使作画者无从适应。
好在,世界总是以多姿态、自身所是来存在着,总是以众人的现实状态为第一要务。即便像绘画这样的传统媒介,历经历史的扫荡也并没有褪去它的光彩,唯独的是它不断变换自己的面貌和方式来迎接挑战、接受质疑、重振旗鼓。所谓死亡论与终结论都是某一时期的一种修辞批评,它的要点不在于陈述事实,而是表明立场;它不纠结在是非上,而是阐释一种态度,它的效用是提醒时间的节点和历史的敏感,它作用于艺术家则是取法用宏,志在高远。真正的艺术家永远是打破各种陈规,其中对绘画的种种议论都在被打破之列。
20世纪最后20年又是绘画回潮和重新认识的阶段,但这一阶段的认识不是重归绘画的传统手法,而是在历经20世纪艺术变局之后的新认识,它不等于不经过现代主义的洗礼而习得的那些习惯认识,也并非拿起画笔就自然具有的认识,它是扩大的当代艺术领域作用下的当代绘画认识。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在没有经过绘画现场亲炙的境地下,所谓从文字到文字、从理论到理论的绘画体验,是尤为研究者所要警觉的,因为绘画被误读何其少,而如何懂绘画绝不是一个绘画之事与单纯文字所能承担的。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不在思考层面、不在知识理解力方面拓宽、突破、解放,又何可以在绘画的进取路径上有所作为呢?这两难的窘境折杀着这百多年来的美术历史。迄于今天,又有研究者再次论说绘画的路径和认识,于绘画是再次促进其深化,在绘画知识上是再增加其容量。2011年柏林当代艺术博览会的主题就是“关于绘画”,它们的专题讨论出版成这本《通过绘画来思考》。他们讨论了绘画的物质性,这是经过现代主义洗礼的对象,在后现代主义之下,绘画又再次将物质性超越于二维的画布物质性本身,将二维打散,重新介于在场和非在场之间,重新让画布复活其自身的反思功能和主体功能,但不是为了自我陶醉,而是为了表明画家的在场。这话说的其实也没有特殊,只是经常地被人遗忘或着理解不清,画家自己被俗务纠结住。“画家”面对画布已经不是在为自己取悦,也不是为别人赏析取悦(就这两点而言,大多数画家不都是这么做的吗?),他(她)想让画布变成自己,但不是在画面机巧上下功夫、费力气,机巧也不是不需要,而是画家充满了智慧地让机巧不再是为了机巧,而是为了一切画家的存在需要:破敢于所破,用任何日常所见物象物品,但不拘任何规则,完全在有与没有之间漂移,像侠客任意来任意去。画家有侠客的自由和西西弗斯的意志,才会获得当代的绘画自由和神游。否则,绘画难逃窠臼陈规,俗画俗气横飞。
绘画的当代自由是中国画家需要深思和掂量的,绝不是为了市场的适从而套搬任何流行陈规,这一点多少画家都不能免俗,特别是那些意志不够坚强、识见不够过硬的,更是拜恶俗的形似逼真为第一要紧。对绘画的批评和责备,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都是对恶俗的细腻逼真深恶痛绝,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历史情境和情感判断呢?当恶俗流行的时候,意味着缺失了思考的维度,于绘画则匮乏了让画布成为说话的机会,于画画者则失去了担当社会的绘画责任的意义。绘画不怕画内容,怕的是画家不知道内容所在和价值所在;绘画也不怕画形式,问题是不知道形式的本质是内容的建构和视知觉的拓展和试验,更可怕的是把形式简单地理解为几何化或简单的线条化、块面化、飞舞化、宣泄化、机械化。绘画在今天的历史已经不是争历史先进性与否的问题,也不是争是否中国性的问题,而是作为普遍的媒介语言如何使用的问题。如果不在今天这个时代重新学习绘画的认知能力和特殊的视觉传播能力,是无法转换绘画的实践和认识的,也只能在论技术而技术或论画面而画面的唯技术论层面。这不是对技术的蔑视,而是对技术的新的认识,也是在更大地范围内解放画家所需要、必要的,甚至苛刻地说,这是为不甘于自我沉陷在视觉唯美上的那一部分画家所必要的。
画,没有力量,必然为时代抛弃;画,追逐时尚,必然遭到历史遗忘;画,不跟自己较劲,必然无法引起话语对话或对抗;画,是为了存在的意义在做无法语言述说的声明。我们这里所谈都是希望中国产生有力量、有性格、有冲击、有大气的作品,如果说百分之一求不得,那就试一试千分之一、万分之一,这是对于有抱负的画家而言的。这个时代真的是不缺乏画画的,而是极度匮乏画思想、画知识、画感知、画存在、画真心所是、画物现其质、画一无所是、画万法皆空、画意志决斗、画形式绝对、画价值的人。平淡是天天有的事情,但画出不平淡却不常有。如果不把画画当作是绝望的举动,那么就把画画看作是封闭在铁屋里无法穿越的一次努力—是自我意志力的全部释放。
如果说绘画能否思考,其实是在问作为创作的人是否在思考;当画家面对画布、画架、颜料、画笔、环境、语境在做思考和探讨时,那么他们的绘画就是在思考,若非如此,则画布就是画布,甚至还不如画布纯净、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