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研学旅行助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jin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色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兴的寓教于游、形式活泼的实践教育方式,以教育性和参与性为特征,在拓宽和丰富培育途径、易化理解度和深化内涵方面对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能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应当充分运用“红色研学旅行”形式,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加快研学基地建设、落实好红色研学教学模式,加强红色研学旅行制度建设和景区标准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实践教育与活动中,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其他文献
基于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以中国古代四大悼亡诗其中两首为封闭语料,在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通过“隐喻映射理论”,对诗歌中表征爱情的意象隐喻进行分类与研究,旨在明确诗歌的隐喻翻译应实现“映射对等”,并据此提出继承、省略、置换、补偿四大译法。
[花音剪靛花]  金晶花开千里金,  银晶花开万里银。  金银滩上金银花,  金银花开安天下!  [五更]  蓝天白云处,  美丽的小卓玛,  她和牧民们喜搬家,  小家为大家,  国家培育“和平”花。  [花音银纽丝]  伟人切切一句话,  专家们纷纷来安家,  草原群英会,  研制“两弹”花,  221工厂牌子挂。  隐姓埋名秘境地,  不怕干旱和风沙。  离别了爹和妈,  “初心”梦开花, 
期刊
“文化学派”脱离语言的弊端饱受批评,译界众多学者呼吁翻译研究“回归本体”,但本体回归的具体路径鲜有讨论。本文从语篇连贯的视角揭示泛文化倾向脱离文本、过分夸大译者主体性的弊病,通过典型译例讨论翻译过程中构建语篇连贯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建构主义的语篇连贯观,既强调译者主体性的能动发挥,也重视文本对译者理解的定向作用,意义的生成实质上是“主-客-主”关系的构建,原文的理解有赖于连贯的建构,而译文的表达是连贯的重构。语篇连贯是翻译的本体研究,语篇连贯的翻译视角是本体回归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