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唤醒而非代劳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84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媒体报道,西安高新城区某小学一年级的老师让家长协助孩子做一份手抄报。这一消息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争议。争论的各方都提出了针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当事孩子的家长质疑:这样的代劳行为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吗?孩子所在学校回应:家长帮孩子做作业也是一种教育。也有教育领域的专家认为,家长代劳学生作业的合理性关键在于教育形式要与孩子认知水平一致。可谓见仁见智。
  事实上,产生上述问题的症结在于没有真正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没有弄清教育与人的发展关联,没能理解现代教育的内涵与实质。
  现代社会倡导以人为本,在教育活动中,它体现为以学生为本。要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要了解学生。一方面,教育者不但要认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还要深刻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个性。另一方面,教育者还要理解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若以此为标准去评判上述家长代劳作业事件,大家就会心中清楚、明白,唤起自我反思,理性地对待孩子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是主观感情式的“乱说”。
  其次,我们的教育者要认清孩子身心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孩子需要学习什么?对哪些知识感兴趣?怎么提供满足学生需要的知识?这些问题必须弄清楚,才能够使我们的孩子积极地、主动的学习,自由、幸福地成长。
  再次,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发展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与创造性;深刻领会“教是为了不教”的价值内涵,教育的功能应由“学会”向“会学”的重心转移。教育是引导而非代劳。为此,教育者要严防武断地拿自己的主观标准规范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用自己预设的单一评价标准评定学生。
  最后,教育实践取向的转变。教育方法要契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启发式的手段与方法,开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现代教育倡导师生间的对话法,打破了传统灌输法对学生的束缚,体现出师生间的平等、尊重、民主与互动,真正做到师生彼此心灵间的沟通,自由地创生出各自的知识与能力,开启双方的心灵智慧。
  作为21世纪的教育者,我们的思想、行动要与时俱进。在教育实践中,只有贯彻“以人为本”“素质教育”观念,教育才能顺应、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才能避免出现“有文凭没文化,受教育没教养”现象。
  
  责任编辑/孙敏章
其他文献
初中英语教学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教学的关键阶段,平时的教学,关注学生课堂学习技能的培养,关注学生英语文化的熏陶感染,获取了一定英语教学的效果。但总感到学生英语学习的习惯不好,兴趣也较差,尤其缺失意义学习的情趣。应当说这些都是非智力因素上所存在的问题。如何让学生这些问题影响最小化是英语课堂教学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多元评价可以促进英语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1. 多元评价需学生自主制定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