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山松毛虫在宜良发生历史较长,根据《宜良县林业志》记载,自1963年在禄丰村林场发现以来已有三十多年的危害历史,六十年代以来各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成为宜良的一种主要森林害虫。本文通过文山松毛虫生物学特性、生活史观察、虫害发生与环境的关系及防治试验,总结出一套可行、有效的防治经验,对今后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山松毛虫;调查;防治试验
0.前言
文山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techangensis Tsai et liu)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家蚕蛾总科(Bombycoidea)枯叶蛾科(Lasiocampoidea)松毛虫属(Dendrolimus);在云南、贵州均有分布。主要危害云南松的针叶,轻者使松林成片枯黄,形似火烧,严重影响松树生长;重者造成大面积松林枯死。因而,文山松毛虫成为生产上急待解决防治技术的重要虫害之一。
1.生物学特性及生活史观察
1.1方法
采用林间套笼饲养,林间采集文山松毛虫进行室内观察,林间定株定期系统观察以及林间不定期调查等系列方法,进行文山松毛虫生活习性、年生活史的观察。
林间定株定期系统观察:在标准地内选择有代表性的云南松15株,作为系统观察的固定株。每隔一天进行一次观察,记录虫口减少数,找出减少的原因。
1.2观察结果
1.2.1生活习性
成虫。多在19~23时羽化。羽化率45%。雌雄性比1:1。羽化后当夜或次日夜晚交尾。成虫交尾后大多立即产卵,一般产3~7次,每次产卵量十几到二、三百粒不等,第一次产卵量稍多。每头雌蛾产卵量约240~580粒,平均产卵量461粒,单虫最高产卵量可达600多粒。末经交尾的雌蛾也能产卵,但产得缓慢而稀少,而且卵不能孵化。末交尾的雄蛾寿命为4~7天,交过尾的雄蛾寿命2~6天;末交尾的雌蛾寿命7~9天,交过尾的雌蛾寿命4~8天。
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和飞翔力。雄蛾飞行能力强于雌蛾。成虫白天静伏于针叶丛中或枝叶间,受惊扰会做短距离低飞,夜晚活动,交尾产卵。
卵。交尾后雌蛾多产卵于林缘和生长健康的云南松针叶上,排呈块状或堆状。初产的卵为黄色,以后变成淡红、桔红或紫红色,卵期20天左右。
幼虫。幼虫多集中在上午7~9时孵出,出壳后有取食卵壳的习性。幼虫一生脱皮5次,6龄幼虫结茧化蛹。脱皮前1~2天停食,脱皮后一天左右开始取食。幼虫日夜取食,但夜间取食稍多。
1~2龄幼虫具有群集性,活动范围不大,食量少。咬食针叶成缺刻或食去半面,1~2龄幼虫遇惊即吐丝下垂,借风力扩散。易被寄生,成活率低;3~4龄幼虫活动力及取食量渐增。取食时爬到针叶顶端,慢慢从针叶顶端到基部退后嚼食,可食完整根针叶。1—4龄幼虫适应环境能力差,极易中毒,也易被黑侧沟姬蜂(Casinqria sp)等寄生蜂寄生;5~6龄幼虫体上毒毛发达,触及人体皮肤,会引起红肿。活动范围大,食量也大。取食时用胸足将针叶攀下,同时身体向后弯曲,将针叶离尖端5毫米左右咬断后,开始嚼食,吃完一根又一根针叶。当食料缺乏时,幼虫成群迁移觅食。此龄期幼虫一旦受惊扰,即吐绿液,挺胸昂头,竖起毒毛。
茧蛹。老熟幼虫停食1~3天,即下树在根部附近杂草等较隐蔽的地方结茧化蛹,少数在树上结茧化蛹。结蛹时具有群集习性,往往2~3个到数十个不等聚集在一起。预蛹期3~7天。即将羽化的蛹,其重量减轻,腹部各节变长;蛹期20多天。寄生天敌主要有:蚕饰腹寄蝇(Crossocosmia zebina walker)、野蚕黑姬蜂(Coccygomimus cuctosus Smith)、黄足黑瘤姬蜂(Coccygomimus flqvikes Cameron)等,其寄生率为52.4%。
1.2.2年生活史
文山松毛虫在我县一年发生一代,以3~4龄幼虫越冬,至翌年2月中、下旬开始活动,4月中旬开始结茧化蛹,5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雌蛾随即产卵,6月初卵开始孵化成幼虫。12月中、下旬在云南松树皮下越冬。卵经过20天左右孵化成幼虫;幼虫期9个月左右,其中越冬期2个多月;蛹期20多天。6月份为孵化高峰期。
2.文山松毛虫发生与环境关系的调查
2.1方法
在受文山松毛虫危害的林分内,按不同坡向(阴坡、阳坡、半阴半阳坡)、林型(纯林、混交林)设置20×20M2的样地,调查林分组成、林龄、郁闭度、土壤及土层厚度、草本层、灌木层和天敌种类等因子与松毛虫发生的关系。
2.2结果
2.2.1与坡向的关系
阳坡平均虫口密度为16.0头/株,阴坡平均虫口密度为2.9头/株,半阴半阳坡平均虫口密度为9.6头/株。由此可见,阳坡受害最重,其次为半阴半阳坡,阴坡受害最轻。
2.2.2与林型的关系
文山松毛虫在云南松纯林内,平均虫口密度为16.0头/株;在云南松混交林(松栎混交林)内,平均虫口密度为7.6头/株。由此可见,混交林受害比纯林轻得多。
2.2.3与林分组成及林龄的关系
林分组成越丰富,生物种类越多,天敌种类越多,受害越轻;反之,则受害越重。林龄小于30年时,林龄越大,受害越轻;反之,则受害越重。
2.2.4与林分郁闭度的关系
当林分郁闭度小于0.6时,郁闭度越小,受害越重;郁闭度越大,受害越轻。
2.2.5与草本层及灌木层的关系
草本层、灌木层种类越丰富,云南松生长越好,受文山松毛虫危害越轻;反之,云南松生长不好,受文山松毛虫危害越重。
2.2.6与土壤质地及土层厚度的关系
在山地红壤、暗红壤上的云南松生长势良好。土层厚度越大,云南松生长势越强,则受文山松毛虫危害越轻;土层厚度越小,云南松生长势越弱,则受文山松毛虫危害越重。 2.2.7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在文山松毛虫常发地区内,向阳、温度高、湿度低的地方,云南松受害严重;相反,在阴坡或山凹里,温度低、湿度大,云南松受害较轻。
2.2.8与天敌的关系
文山松毛虫各虫期的天敌达300余种。寄生性昆虫中以松毛虫赤眼蜂、松毛虫黑卵蜂、平腹小蜂、松毛虫黑侧沟姬蜂、松毛虫脊茧蜂、伞裙寄蝇、家蚕追寄蝇、蚕饰腹寄蝇、松毛虫狭颊寄蝇等的寄生率最高;捕食性昆虫中以黑山蚁、双针蚁、螳螂、食虫蝽、胡蜂等捕食量最大;病原微生物中有白僵菌、苏云金杆菌、质型多角体病毒和核型多角体病毒等;鸟类中以大杜鹃、暗灰鹃、黄鹂、灰喜鹊、大山雀、画眉、小噪眉等的捕食量较大。由此可见,云南松林内天敌种类越多、数量越大,则受害越轻。
3.药效试验
为了寻找杀虫见效快,解决高山用水困难和树高采用喷雾不理想的问题,本试验采用3%杀螟丹防治文山松毛虫。于2007年4月在下黄堡村对第一代文山松毛虫进行防治试验,对不同用药量的防治效果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3.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匡远镇黄堡村委会下黄堡村的林地,面积300亩,海拔1650米,坡度15°坡向阳坡。土壤红壤,土层中,年(下转第324页)(上接第305页)平均气温16.3°,年降雨量937厘米,树种云南松纯林,郁闭度0.8,树龄15年,平均胸径6厘米。
3.2试验材料和方法
试验材料3%杀螟丹由昆明天力保农药研究所研制的以巴丹为主剂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仿生农药粉剂。用日产背负式喷粉喷雾植保机。
防治对象:文山松毛虫第一代3~4龄幼虫。
试验方法:试验地内分为四个区,其中三个区为不同用药量的处理区,一个为空白对照区。每区选6~10株标准树并编号,喷药前清点标准树上的松毛虫数量。
用药量:每公顷15kg、12kg、10kg,对照区为空白对照。
喷药和效果检查时间:试验于2007年4月16日喷药,喷药后定期清点标准树上的活虫数,计算虫口减退率,与对照区校正减退率后,衡量其杀虫效果。
3.3试验结果和分析
用3%杀螟丹粉剂防治文山松毛虫有见效快,迅速压低虫口密度,达到控制松毛虫灾害的目的。在黄堡村委会下黄堡村防治文山松毛虫3~4幼虫,每公顷用3%杀螟丹粉剂15kg,林间喷药第二天后虫口减退率92%,第三天后95.5%,第10天为97.5%。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为17.5%,校正虫口减退率为97.0%;处理区虫口密度由防治前的平均20头∕株下降为0.5头∕株,对照区虫口密度由10.5头变为8.7头∕株。
结果表明:应用3%杀螟丹粉剂防治文山松毛虫3~4龄幼虫有见效快,喷药24小时后,虫口减退率达92%以上,能迅速压低虫口密度,这主要是巴丹所起的作用;之后,仍有幼虫陆续出现死亡,第10天后虫口减退率97.5%,校正虫口减退率为97%,这主要是沙蚕毒素所起的作用。
4.小结
以文山松毛虫发生与环境关系的调查,提出文山松毛虫应综合治理,其采取的措施是:应积极推广营造针阔混交林,改造低产林分,封山育林,加强幼林抚育管理,以形成较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另外3%杀螟丹粉剂防治文山松毛虫幼虫均有较好的效果,杀虫见效快,药效持续时间长,能迅速压低虫口密度,达到控制松毛虫灾害的目的。该药使用方便,能解决高山、高树采用喷雾的问题,适宜在林业上推广应用。 [科]
【参考文献】
[1]张执中主编.森林昆虫学.中国林业出版,1982.
[2]中国林业科学院主编.中国森林昆虫.中国林业出版社会,1990.
【关键词】文山松毛虫;调查;防治试验
0.前言
文山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techangensis Tsai et liu)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家蚕蛾总科(Bombycoidea)枯叶蛾科(Lasiocampoidea)松毛虫属(Dendrolimus);在云南、贵州均有分布。主要危害云南松的针叶,轻者使松林成片枯黄,形似火烧,严重影响松树生长;重者造成大面积松林枯死。因而,文山松毛虫成为生产上急待解决防治技术的重要虫害之一。
1.生物学特性及生活史观察
1.1方法
采用林间套笼饲养,林间采集文山松毛虫进行室内观察,林间定株定期系统观察以及林间不定期调查等系列方法,进行文山松毛虫生活习性、年生活史的观察。
林间定株定期系统观察:在标准地内选择有代表性的云南松15株,作为系统观察的固定株。每隔一天进行一次观察,记录虫口减少数,找出减少的原因。
1.2观察结果
1.2.1生活习性
成虫。多在19~23时羽化。羽化率45%。雌雄性比1:1。羽化后当夜或次日夜晚交尾。成虫交尾后大多立即产卵,一般产3~7次,每次产卵量十几到二、三百粒不等,第一次产卵量稍多。每头雌蛾产卵量约240~580粒,平均产卵量461粒,单虫最高产卵量可达600多粒。末经交尾的雌蛾也能产卵,但产得缓慢而稀少,而且卵不能孵化。末交尾的雄蛾寿命为4~7天,交过尾的雄蛾寿命2~6天;末交尾的雌蛾寿命7~9天,交过尾的雌蛾寿命4~8天。
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和飞翔力。雄蛾飞行能力强于雌蛾。成虫白天静伏于针叶丛中或枝叶间,受惊扰会做短距离低飞,夜晚活动,交尾产卵。
卵。交尾后雌蛾多产卵于林缘和生长健康的云南松针叶上,排呈块状或堆状。初产的卵为黄色,以后变成淡红、桔红或紫红色,卵期20天左右。
幼虫。幼虫多集中在上午7~9时孵出,出壳后有取食卵壳的习性。幼虫一生脱皮5次,6龄幼虫结茧化蛹。脱皮前1~2天停食,脱皮后一天左右开始取食。幼虫日夜取食,但夜间取食稍多。
1~2龄幼虫具有群集性,活动范围不大,食量少。咬食针叶成缺刻或食去半面,1~2龄幼虫遇惊即吐丝下垂,借风力扩散。易被寄生,成活率低;3~4龄幼虫活动力及取食量渐增。取食时爬到针叶顶端,慢慢从针叶顶端到基部退后嚼食,可食完整根针叶。1—4龄幼虫适应环境能力差,极易中毒,也易被黑侧沟姬蜂(Casinqria sp)等寄生蜂寄生;5~6龄幼虫体上毒毛发达,触及人体皮肤,会引起红肿。活动范围大,食量也大。取食时用胸足将针叶攀下,同时身体向后弯曲,将针叶离尖端5毫米左右咬断后,开始嚼食,吃完一根又一根针叶。当食料缺乏时,幼虫成群迁移觅食。此龄期幼虫一旦受惊扰,即吐绿液,挺胸昂头,竖起毒毛。
茧蛹。老熟幼虫停食1~3天,即下树在根部附近杂草等较隐蔽的地方结茧化蛹,少数在树上结茧化蛹。结蛹时具有群集习性,往往2~3个到数十个不等聚集在一起。预蛹期3~7天。即将羽化的蛹,其重量减轻,腹部各节变长;蛹期20多天。寄生天敌主要有:蚕饰腹寄蝇(Crossocosmia zebina walker)、野蚕黑姬蜂(Coccygomimus cuctosus Smith)、黄足黑瘤姬蜂(Coccygomimus flqvikes Cameron)等,其寄生率为52.4%。
1.2.2年生活史
文山松毛虫在我县一年发生一代,以3~4龄幼虫越冬,至翌年2月中、下旬开始活动,4月中旬开始结茧化蛹,5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雌蛾随即产卵,6月初卵开始孵化成幼虫。12月中、下旬在云南松树皮下越冬。卵经过20天左右孵化成幼虫;幼虫期9个月左右,其中越冬期2个多月;蛹期20多天。6月份为孵化高峰期。
2.文山松毛虫发生与环境关系的调查
2.1方法
在受文山松毛虫危害的林分内,按不同坡向(阴坡、阳坡、半阴半阳坡)、林型(纯林、混交林)设置20×20M2的样地,调查林分组成、林龄、郁闭度、土壤及土层厚度、草本层、灌木层和天敌种类等因子与松毛虫发生的关系。
2.2结果
2.2.1与坡向的关系
阳坡平均虫口密度为16.0头/株,阴坡平均虫口密度为2.9头/株,半阴半阳坡平均虫口密度为9.6头/株。由此可见,阳坡受害最重,其次为半阴半阳坡,阴坡受害最轻。
2.2.2与林型的关系
文山松毛虫在云南松纯林内,平均虫口密度为16.0头/株;在云南松混交林(松栎混交林)内,平均虫口密度为7.6头/株。由此可见,混交林受害比纯林轻得多。
2.2.3与林分组成及林龄的关系
林分组成越丰富,生物种类越多,天敌种类越多,受害越轻;反之,则受害越重。林龄小于30年时,林龄越大,受害越轻;反之,则受害越重。
2.2.4与林分郁闭度的关系
当林分郁闭度小于0.6时,郁闭度越小,受害越重;郁闭度越大,受害越轻。
2.2.5与草本层及灌木层的关系
草本层、灌木层种类越丰富,云南松生长越好,受文山松毛虫危害越轻;反之,云南松生长不好,受文山松毛虫危害越重。
2.2.6与土壤质地及土层厚度的关系
在山地红壤、暗红壤上的云南松生长势良好。土层厚度越大,云南松生长势越强,则受文山松毛虫危害越轻;土层厚度越小,云南松生长势越弱,则受文山松毛虫危害越重。 2.2.7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在文山松毛虫常发地区内,向阳、温度高、湿度低的地方,云南松受害严重;相反,在阴坡或山凹里,温度低、湿度大,云南松受害较轻。
2.2.8与天敌的关系
文山松毛虫各虫期的天敌达300余种。寄生性昆虫中以松毛虫赤眼蜂、松毛虫黑卵蜂、平腹小蜂、松毛虫黑侧沟姬蜂、松毛虫脊茧蜂、伞裙寄蝇、家蚕追寄蝇、蚕饰腹寄蝇、松毛虫狭颊寄蝇等的寄生率最高;捕食性昆虫中以黑山蚁、双针蚁、螳螂、食虫蝽、胡蜂等捕食量最大;病原微生物中有白僵菌、苏云金杆菌、质型多角体病毒和核型多角体病毒等;鸟类中以大杜鹃、暗灰鹃、黄鹂、灰喜鹊、大山雀、画眉、小噪眉等的捕食量较大。由此可见,云南松林内天敌种类越多、数量越大,则受害越轻。
3.药效试验
为了寻找杀虫见效快,解决高山用水困难和树高采用喷雾不理想的问题,本试验采用3%杀螟丹防治文山松毛虫。于2007年4月在下黄堡村对第一代文山松毛虫进行防治试验,对不同用药量的防治效果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3.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匡远镇黄堡村委会下黄堡村的林地,面积300亩,海拔1650米,坡度15°坡向阳坡。土壤红壤,土层中,年(下转第324页)(上接第305页)平均气温16.3°,年降雨量937厘米,树种云南松纯林,郁闭度0.8,树龄15年,平均胸径6厘米。
3.2试验材料和方法
试验材料3%杀螟丹由昆明天力保农药研究所研制的以巴丹为主剂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仿生农药粉剂。用日产背负式喷粉喷雾植保机。
防治对象:文山松毛虫第一代3~4龄幼虫。
试验方法:试验地内分为四个区,其中三个区为不同用药量的处理区,一个为空白对照区。每区选6~10株标准树并编号,喷药前清点标准树上的松毛虫数量。
用药量:每公顷15kg、12kg、10kg,对照区为空白对照。
喷药和效果检查时间:试验于2007年4月16日喷药,喷药后定期清点标准树上的活虫数,计算虫口减退率,与对照区校正减退率后,衡量其杀虫效果。
3.3试验结果和分析
用3%杀螟丹粉剂防治文山松毛虫有见效快,迅速压低虫口密度,达到控制松毛虫灾害的目的。在黄堡村委会下黄堡村防治文山松毛虫3~4幼虫,每公顷用3%杀螟丹粉剂15kg,林间喷药第二天后虫口减退率92%,第三天后95.5%,第10天为97.5%。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为17.5%,校正虫口减退率为97.0%;处理区虫口密度由防治前的平均20头∕株下降为0.5头∕株,对照区虫口密度由10.5头变为8.7头∕株。
结果表明:应用3%杀螟丹粉剂防治文山松毛虫3~4龄幼虫有见效快,喷药24小时后,虫口减退率达92%以上,能迅速压低虫口密度,这主要是巴丹所起的作用;之后,仍有幼虫陆续出现死亡,第10天后虫口减退率97.5%,校正虫口减退率为97%,这主要是沙蚕毒素所起的作用。
4.小结
以文山松毛虫发生与环境关系的调查,提出文山松毛虫应综合治理,其采取的措施是:应积极推广营造针阔混交林,改造低产林分,封山育林,加强幼林抚育管理,以形成较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另外3%杀螟丹粉剂防治文山松毛虫幼虫均有较好的效果,杀虫见效快,药效持续时间长,能迅速压低虫口密度,达到控制松毛虫灾害的目的。该药使用方便,能解决高山、高树采用喷雾的问题,适宜在林业上推广应用。 [科]
【参考文献】
[1]张执中主编.森林昆虫学.中国林业出版,1982.
[2]中国林业科学院主编.中国森林昆虫.中国林业出版社会,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