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叙利亚终于表态了。
9月10日,叙利亚外长穆阿利姆表示,叙利亚“已经同意”了俄罗斯提出的叙利亚把化学武器交由国际监管的提议。而在两天前,美国国务卿克里就打过包票:只要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在一星期内交出所有的化学武器,就可以免遭外国军事打击。
叙利亚服软了,奥巴马也“借坡下驴”。在叙利亚答应交出化学武器后,奥巴马表示这是一个“颇具意义的突破”,美国也开始考虑取消军事打击。然而,叙利亚问题真的只是关乎化学武器这个颇有人道主义意味的话题吗?或者说,美国等西方国家扬言对叙利亚动武的真实动因在哪儿呢?
叙伊联盟的由来
今年年初,伊朗国家最高安全委员会秘书贾利利访问叙利亚,当时已经半个月没有露面的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现身与其会面。贾利利向阿萨德保证,伊朗与叙利亚政府的“紧密伙伴关系”不会为持续冲突或者外部敌对势力所撼动。
几乎与此同时,由伊朗召集的叙利亚问题国际协商会议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与会的30多国代表通过一项声明,对叙利亚的暴力冲突充满忧虑,呼吁叙国内进行和平对话。自叙利亚国内发生动乱以来,伊朗无疑是中东地区对于叙利亚现政权采取最全力支持的国家。这一切来源于叙伊之间的准同盟关系,它起始于30多年前的那场颠覆中东地缘政治格局的伊朗伊斯兰革命。
实际上,叙利亚和伊朗的关系一开始并不如今天这般亲密。二战之后脱离了法国的委任统治地位走上独立道路的叙利亚与伊朗巴列维政权一直是敌对的。因为亲美的伊朗和亲苏的叙利亚之间在外交定位上是冲突的。但是,发生在1978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改变了这一切。
1978年伊斯兰革命让反美的宗教势力上了台,而紧接着1979年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人质事件使美伊关系跌入深渊并导致伊朗在国际上陷于孤立,霍梅尼政权受到了国际经济和外交制裁。此时,叙利亚总统哈菲兹·阿萨德的境况也好不到哪里去。长期以来,叙利亚的穆斯林兄弟会一直试图刺杀他,叙利亚人将这一阴谋归结到与其深有芥蒂的伊拉克政府头上,而这种芥蒂正如伊拉克人怀疑叙利亚人参与了之前的反萨达姆的政变阴谋。
哈菲兹·阿萨德的这一猜忌源于其对于叙利亚周边地缘政治所抱有的巨大不安全感。虽然叙利亚是阿拉伯国家联盟的重要成员,而且地处与以色列对抗的最前线,可是,叙利亚的统治核心却全部来自于国内少数教派什叶派的一个分支——阿拉维派。这在大多是逊尼派当政的阿拉伯世界无疑是一个异类。虽然哈菲兹·阿萨德自诩在阿拉伯人对抗以色列和西方的事业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其与周边逊尼派政权的互相猜忌仍然存留在内心深处。
在老阿萨德看来,虽然身处阿拉伯世界的大家庭中,但是宗教派系的差异永远都无法带来政权稳定。而对于叙利亚,中东多数逊尼派国家希望由逊尼派力量取代什叶派掌控的现政权,以此来制衡和孤立什叶派掌权的伊朗,伊朗当然不会坐视不管。
除此之外还有地区影响力之争。伊朗是中东地区大国,有着辉煌的历史。尽管美伊交恶后,尤其是伊核危机爆发以来,伊朗一直受到西方的制裁和围堵,但它从来没有放弃成为地区强国的梦想。支持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等国的什叶派也一直是伊朗扩大其地区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而且,伊朗深知,叙利亚一旦失陷,自己将承受来自美国和西方以及一些阿拉伯国家的更大压力。
因此,哈菲兹·阿萨德决定寻求改变,同为什叶派伊斯兰政权的伊朗变成了一个不错的潜在伙伴。而和伊朗结盟的现实好处显而易见。首先,叙利亚可以玩跷跷板战略,也就是两头吃进,利用和伊朗关系升温来勒索沙特阿拉伯等中东富国以获取外汇,同时还可以从伊朗获得更为廉价的石油进口;而另外一方面,阿萨德政府可以借此打击叙利亚国内的穆斯林兄弟会,并改善与黎巴嫩的关系。这样的现实利益诉求很快让叙利亚和伊朗走到了一起。
为了盟友豁出去了
正是在这时,两伊战争的爆发为叙伊关系升温提供了一个契机。1980年9月17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宣布废除之前与伊朗签署的旨在解决两国边界争端的《阿尔及尔协议》,此时,伊朗已经感到两伊战争不可避免。伊朗首任总统阿布·哈桑·巴尼萨德尔第一时间便派出特使前往叙利亚,希望叙利亚在外交上公开支持伊朗,并要求叙利亚在其临近伊拉克的东部地区进行军事演习来牵制伊拉克。
但是叙利亚却没有立刻表态。因为当时伊拉克萨达姆政权拥有足以可以睥睨中东的军事实力,贸然支持伊朗恐怕会遭致萨达姆的报复和打击;同时如果声援当时在国际社会陷入孤立状态的伊朗,势必会招致国内逊尼派和阿拉伯国家的不满。因此,这盘赌局谜面很大,胜算太小。阿萨德只是承诺会给伊朗提供武器,但不能在军事上有过多支持。
紧接着,两伊战争爆发。战争伊始,伊拉克军队势如破竹,霍梅尼政权节节败退。面对这样的情况,阿萨德一边庆幸自己没有立即表态,一边也在为伊朗的命运担忧。不过伊朗毕竟实力雄厚,战争很快进入僵持阶段,并逐渐出现逆转。
是时候该选边站了。大马士革打破了沉默,公开谴责伊拉克的军事行动是“在错误的时间对错误的敌人发动的错误战争”,随后叙利亚向伊朗空投武器和药品等物资,并派出医疗组和军事专家团。
叙利亚对伊朗的支持还不止这些。两伊战争结束后,伊朗依然没有改变在中东地区乃至国际社会孤立无援的状态。但是在少有的盟友中叙利亚是最坚定的一个。这一同盟支持信号在1987年的“麦加事件”后表现得更为明显。
1987年,一年一度的麦加朝觐活动就要进入7月31日最后的高潮。在做完下午祈祷后,几千名伊朗朝觐者突然在沙特阿拉伯麦加城大清真寺外发起游行示威,他们高呼“打倒美国”、“打倒苏联”、“打倒以色列”的口号,同时焚烧美国总统里根的画像。沙特警察对此进行了干预,双方发生激烈冲突,造成402人丧生,649人受伤。死亡者中有275人是伊朗人,85人是沙特警察,还有42名其他国家的朝觐者,造成了历史上罕见的流血惨案。这一惨重事件震惊全球,在伊斯兰世界激起强烈反响,使海湾形势骤然紧张。 伊朗和沙特在朝觐活动中多次发生冲突是事出有因。两伊战争和海湾危机是冲突的近因。沙特在两伊战争中站在伊拉克一边,伊朗对此深怀不满,称沙特为“地区反动派”,一直想通过朝觐冲突向沙特和其他阿拉伯邻国施加压力,迫使他们改变支持伊拉克的立场。海湾局势的发展也对伊朗不利,伊朗想通过麦加冲突向美国为科威特油船护航进行示威。
麦加事件让伊朗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迅速恶化,而阿盟也开始酝酿对伊朗进行更为严厉的制裁。这时,叙利亚站了出来。阿萨德总统警告说:“对伊朗使用权力或压力是不可能有任何结果的,相反,与伊朗进行友好对话则很可能达到目的。”最终,在叙利亚的坚持下,阿盟在突尼斯会议决议中最终删除了阿拉伯国家与伊朗彻底决裂,并对伊朗实施武器禁运的条款。
打掉伊朗的“臂膀”
也正是因为和伊朗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让叙利亚成为西方国家眼中的异类。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后,以基督教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欧洲国家因担心伊朗输出伊斯兰革命,影响欧洲在中东的利益,对伊敌对情绪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与伊朗结盟,在西方国家眼里,叙利亚显然有点“不识时务”。
1989年,伊朗裔英国作家拉什迪因撰写《撒旦的诗篇》一书,被伊朗领导人视为亵渎伊斯兰教先知,对其下达“追杀令”,加深了伊欧危机。2005年内贾德执政后加速核研发进程,欧盟十分担心伊朗此举引发核竞赛并导致地区冲突甚至战争,对伊敌视有增无减。而叙利亚巴沙尔政权执意奉行与伊朗结盟的对外政策,自然令西方国家深恶痛绝。
尽管叙利亚政局持续动荡,而伊朗依然因为核问题而饱受西方制裁,但在西方的政治强压之下,伊朗仍然宣布从“政治”和“道义”上支持叙利亚巴沙尔政府渡过危机。自叙利亚内战爆发以来,伊朗军方和政界高官也相继访问大马士革。时任伊朗外长萨利希发出警告:“任何针对叙利亚的军事干涉,都将导致整个地区发生爆炸。”
当前叙利亚的形势是,阿萨德政府凭借着依然对军队和国家资源的掌控,不会轻易放弃权力。反对派虽然得到外部势力的支持,但内部各派尚未形成合力,反政府武装也不具备与政府抗衡的力量。西方虽然加大了对叙政府施压和对叙反对派的支持力度,但直接实施军事干预的政治意愿并不强。
伊朗在核问题上依然高调,但在与美国和西方的较量中非常注重斗而不破的策略。未来一段时间内,西方对伊朗采取军事打击的声音依然会不断挑战世人的神经,但除非伊朗被证实已经发展了核武器。否则,以色列单独或者美以及西方国家联手对伊朗军事打击的可能性也不大。
事实上,伊叙问题是“一个棋盘上的两步棋”。现在推动叙利亚危机背后的力量——阿盟和西方国家,其共识是变更大马士革政权,进而拆散在西亚地区存在几十年的以伊朗为核心的什叶派联盟,最终把伊朗的影响力压缩到波斯湾一带甚至封杀在伊朗本土。以叙利亚做切入点,有利于西方国家、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相对容易地解决伊朗核危机。
在什叶派联盟保持完整板块的情况下,对伊动武潜在风险较大: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巴勒斯坦等什叶派及其政治同盟控制的地区,可能会与未来的伊朗战场形成一片,局面失控。伊朗恰恰看到自己和叙利亚唇齿相依,唇亡齿寒,所以才在道义上支持叙利亚。为了避免这种孤立、压缩和遏制自己的被动局面的出现,伊朗会用各种力量帮助巴沙尔保住政权、确保其战略攻防纵深。
推翻阿萨德不是明智之举
叙利亚问题的关键是阿盟和西方国家势必要推翻什叶派统治,恢复叙利亚的逊尼派阿拉伯国家本色,瓦解伊朗精心构造的什叶派联盟。如果叙利亚形形色色的反对派和外部干涉力量充分保持冷静,避免暴力革命和血腥的清算,保证现政权所代表的阿拉维派在新秩序中的平等权利,现政权不是不可能通过某种法律程序交出权力的。问题是,做到这一点的难度太大了。
首先是西方国家的态度。虽然早在2012年就划定了“化武红线”,但叙利亚内战双方早已踩过了这条红线。美国出于地区信誉号召力的目的,不希望自己被中东盟友嘲笑,因此除了武装反对派之外,利用化武红线来动手显得势在必行。
然而,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烂摊子让奥巴马不得不小心谨慎。虽然按照武装打击的计划,美国和西方盟友对叙动手,也不过是一到两天的定点打击。但是轻言战事势必关系重大。一方面,美国国会参议院预算委员会并没有答应给足奥巴马动手的军费预算,另一方面,万一美国就此陷入战事,令整个叙利亚局势变得混乱不堪,那么恐怖组织势必会在叙利亚扎下根来,这无疑会给美国带来更大的麻烦。
在《纽约时报》看来,一旦冲突升级,无论阿萨德和反对派谁输谁赢,奥巴马都将是输家。33岁的阿卜杜拉是来自土库曼斯坦的伊斯兰极端分子首领,在叙作战期间被叙政府军抓获。阿卜杜拉说,是“组织”派他们来叙利亚参加“圣战”。
阿卜杜拉正是一个缩影。两年多的战乱给恐怖主义势力提供了温床,与当年的伊拉克相似,阿拉伯、中亚甚至西方国家的恐怖分子都在涌向叙利亚。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报道,在反政府武装当中,至少有两股力量与基地组织有着直接联系,包括人数在12000左右的“穆斯拉阵线”,该武装的首脑穆罕默德·阿里已经宣布效忠基地组织领导人扎瓦希里。而另一支,也是最具实力,人数达到25000左右的反政府武装“自由叙利亚军”也同样具有强烈的伊斯兰主义倾向。
奥巴马暂时是接受了俄罗斯的叙利亚交出化学武器就不采取军事行动的建议。但是对于西方国家以及阿盟来说,叙利亚问题不简单的是,更多地牵涉到叙伊联盟带来的宗教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终极争端。如果西方国家真的把巴沙尔政权推翻了,那谁能接替巴沙尔?这个问题不仅美国没有数,全世界都没有数。叙利亚很可能沦为第二个伊拉克,成为恐怖组织基地的新温床,这对美国来说是一个新的灾难。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战争从来没有远离过中东这块土地。但是这一次恐怕会更加地不同,当战争逼近中东心脏叙利亚,整个世界都在非常小心地观察着这个地区的局势。这是如此特殊的一个国家,又是如此特殊的一个时间点。如今的中东,巴以和谈刚刚重启,埃及局势持续动荡,伊拉克依然是爆炸连连,伊朗的核问题依然山重水复,因此,此时对叙利亚动武可谓是吉凶难卜。
9月10日,叙利亚外长穆阿利姆表示,叙利亚“已经同意”了俄罗斯提出的叙利亚把化学武器交由国际监管的提议。而在两天前,美国国务卿克里就打过包票:只要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在一星期内交出所有的化学武器,就可以免遭外国军事打击。
叙利亚服软了,奥巴马也“借坡下驴”。在叙利亚答应交出化学武器后,奥巴马表示这是一个“颇具意义的突破”,美国也开始考虑取消军事打击。然而,叙利亚问题真的只是关乎化学武器这个颇有人道主义意味的话题吗?或者说,美国等西方国家扬言对叙利亚动武的真实动因在哪儿呢?
叙伊联盟的由来
今年年初,伊朗国家最高安全委员会秘书贾利利访问叙利亚,当时已经半个月没有露面的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现身与其会面。贾利利向阿萨德保证,伊朗与叙利亚政府的“紧密伙伴关系”不会为持续冲突或者外部敌对势力所撼动。
几乎与此同时,由伊朗召集的叙利亚问题国际协商会议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与会的30多国代表通过一项声明,对叙利亚的暴力冲突充满忧虑,呼吁叙国内进行和平对话。自叙利亚国内发生动乱以来,伊朗无疑是中东地区对于叙利亚现政权采取最全力支持的国家。这一切来源于叙伊之间的准同盟关系,它起始于30多年前的那场颠覆中东地缘政治格局的伊朗伊斯兰革命。
实际上,叙利亚和伊朗的关系一开始并不如今天这般亲密。二战之后脱离了法国的委任统治地位走上独立道路的叙利亚与伊朗巴列维政权一直是敌对的。因为亲美的伊朗和亲苏的叙利亚之间在外交定位上是冲突的。但是,发生在1978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改变了这一切。
1978年伊斯兰革命让反美的宗教势力上了台,而紧接着1979年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人质事件使美伊关系跌入深渊并导致伊朗在国际上陷于孤立,霍梅尼政权受到了国际经济和外交制裁。此时,叙利亚总统哈菲兹·阿萨德的境况也好不到哪里去。长期以来,叙利亚的穆斯林兄弟会一直试图刺杀他,叙利亚人将这一阴谋归结到与其深有芥蒂的伊拉克政府头上,而这种芥蒂正如伊拉克人怀疑叙利亚人参与了之前的反萨达姆的政变阴谋。
哈菲兹·阿萨德的这一猜忌源于其对于叙利亚周边地缘政治所抱有的巨大不安全感。虽然叙利亚是阿拉伯国家联盟的重要成员,而且地处与以色列对抗的最前线,可是,叙利亚的统治核心却全部来自于国内少数教派什叶派的一个分支——阿拉维派。这在大多是逊尼派当政的阿拉伯世界无疑是一个异类。虽然哈菲兹·阿萨德自诩在阿拉伯人对抗以色列和西方的事业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其与周边逊尼派政权的互相猜忌仍然存留在内心深处。
在老阿萨德看来,虽然身处阿拉伯世界的大家庭中,但是宗教派系的差异永远都无法带来政权稳定。而对于叙利亚,中东多数逊尼派国家希望由逊尼派力量取代什叶派掌控的现政权,以此来制衡和孤立什叶派掌权的伊朗,伊朗当然不会坐视不管。
除此之外还有地区影响力之争。伊朗是中东地区大国,有着辉煌的历史。尽管美伊交恶后,尤其是伊核危机爆发以来,伊朗一直受到西方的制裁和围堵,但它从来没有放弃成为地区强国的梦想。支持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等国的什叶派也一直是伊朗扩大其地区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而且,伊朗深知,叙利亚一旦失陷,自己将承受来自美国和西方以及一些阿拉伯国家的更大压力。
因此,哈菲兹·阿萨德决定寻求改变,同为什叶派伊斯兰政权的伊朗变成了一个不错的潜在伙伴。而和伊朗结盟的现实好处显而易见。首先,叙利亚可以玩跷跷板战略,也就是两头吃进,利用和伊朗关系升温来勒索沙特阿拉伯等中东富国以获取外汇,同时还可以从伊朗获得更为廉价的石油进口;而另外一方面,阿萨德政府可以借此打击叙利亚国内的穆斯林兄弟会,并改善与黎巴嫩的关系。这样的现实利益诉求很快让叙利亚和伊朗走到了一起。
为了盟友豁出去了
正是在这时,两伊战争的爆发为叙伊关系升温提供了一个契机。1980年9月17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宣布废除之前与伊朗签署的旨在解决两国边界争端的《阿尔及尔协议》,此时,伊朗已经感到两伊战争不可避免。伊朗首任总统阿布·哈桑·巴尼萨德尔第一时间便派出特使前往叙利亚,希望叙利亚在外交上公开支持伊朗,并要求叙利亚在其临近伊拉克的东部地区进行军事演习来牵制伊拉克。
但是叙利亚却没有立刻表态。因为当时伊拉克萨达姆政权拥有足以可以睥睨中东的军事实力,贸然支持伊朗恐怕会遭致萨达姆的报复和打击;同时如果声援当时在国际社会陷入孤立状态的伊朗,势必会招致国内逊尼派和阿拉伯国家的不满。因此,这盘赌局谜面很大,胜算太小。阿萨德只是承诺会给伊朗提供武器,但不能在军事上有过多支持。
紧接着,两伊战争爆发。战争伊始,伊拉克军队势如破竹,霍梅尼政权节节败退。面对这样的情况,阿萨德一边庆幸自己没有立即表态,一边也在为伊朗的命运担忧。不过伊朗毕竟实力雄厚,战争很快进入僵持阶段,并逐渐出现逆转。
是时候该选边站了。大马士革打破了沉默,公开谴责伊拉克的军事行动是“在错误的时间对错误的敌人发动的错误战争”,随后叙利亚向伊朗空投武器和药品等物资,并派出医疗组和军事专家团。
叙利亚对伊朗的支持还不止这些。两伊战争结束后,伊朗依然没有改变在中东地区乃至国际社会孤立无援的状态。但是在少有的盟友中叙利亚是最坚定的一个。这一同盟支持信号在1987年的“麦加事件”后表现得更为明显。
1987年,一年一度的麦加朝觐活动就要进入7月31日最后的高潮。在做完下午祈祷后,几千名伊朗朝觐者突然在沙特阿拉伯麦加城大清真寺外发起游行示威,他们高呼“打倒美国”、“打倒苏联”、“打倒以色列”的口号,同时焚烧美国总统里根的画像。沙特警察对此进行了干预,双方发生激烈冲突,造成402人丧生,649人受伤。死亡者中有275人是伊朗人,85人是沙特警察,还有42名其他国家的朝觐者,造成了历史上罕见的流血惨案。这一惨重事件震惊全球,在伊斯兰世界激起强烈反响,使海湾形势骤然紧张。 伊朗和沙特在朝觐活动中多次发生冲突是事出有因。两伊战争和海湾危机是冲突的近因。沙特在两伊战争中站在伊拉克一边,伊朗对此深怀不满,称沙特为“地区反动派”,一直想通过朝觐冲突向沙特和其他阿拉伯邻国施加压力,迫使他们改变支持伊拉克的立场。海湾局势的发展也对伊朗不利,伊朗想通过麦加冲突向美国为科威特油船护航进行示威。
麦加事件让伊朗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迅速恶化,而阿盟也开始酝酿对伊朗进行更为严厉的制裁。这时,叙利亚站了出来。阿萨德总统警告说:“对伊朗使用权力或压力是不可能有任何结果的,相反,与伊朗进行友好对话则很可能达到目的。”最终,在叙利亚的坚持下,阿盟在突尼斯会议决议中最终删除了阿拉伯国家与伊朗彻底决裂,并对伊朗实施武器禁运的条款。
打掉伊朗的“臂膀”
也正是因为和伊朗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让叙利亚成为西方国家眼中的异类。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后,以基督教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欧洲国家因担心伊朗输出伊斯兰革命,影响欧洲在中东的利益,对伊敌对情绪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与伊朗结盟,在西方国家眼里,叙利亚显然有点“不识时务”。
1989年,伊朗裔英国作家拉什迪因撰写《撒旦的诗篇》一书,被伊朗领导人视为亵渎伊斯兰教先知,对其下达“追杀令”,加深了伊欧危机。2005年内贾德执政后加速核研发进程,欧盟十分担心伊朗此举引发核竞赛并导致地区冲突甚至战争,对伊敌视有增无减。而叙利亚巴沙尔政权执意奉行与伊朗结盟的对外政策,自然令西方国家深恶痛绝。
尽管叙利亚政局持续动荡,而伊朗依然因为核问题而饱受西方制裁,但在西方的政治强压之下,伊朗仍然宣布从“政治”和“道义”上支持叙利亚巴沙尔政府渡过危机。自叙利亚内战爆发以来,伊朗军方和政界高官也相继访问大马士革。时任伊朗外长萨利希发出警告:“任何针对叙利亚的军事干涉,都将导致整个地区发生爆炸。”
当前叙利亚的形势是,阿萨德政府凭借着依然对军队和国家资源的掌控,不会轻易放弃权力。反对派虽然得到外部势力的支持,但内部各派尚未形成合力,反政府武装也不具备与政府抗衡的力量。西方虽然加大了对叙政府施压和对叙反对派的支持力度,但直接实施军事干预的政治意愿并不强。
伊朗在核问题上依然高调,但在与美国和西方的较量中非常注重斗而不破的策略。未来一段时间内,西方对伊朗采取军事打击的声音依然会不断挑战世人的神经,但除非伊朗被证实已经发展了核武器。否则,以色列单独或者美以及西方国家联手对伊朗军事打击的可能性也不大。
事实上,伊叙问题是“一个棋盘上的两步棋”。现在推动叙利亚危机背后的力量——阿盟和西方国家,其共识是变更大马士革政权,进而拆散在西亚地区存在几十年的以伊朗为核心的什叶派联盟,最终把伊朗的影响力压缩到波斯湾一带甚至封杀在伊朗本土。以叙利亚做切入点,有利于西方国家、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相对容易地解决伊朗核危机。
在什叶派联盟保持完整板块的情况下,对伊动武潜在风险较大: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巴勒斯坦等什叶派及其政治同盟控制的地区,可能会与未来的伊朗战场形成一片,局面失控。伊朗恰恰看到自己和叙利亚唇齿相依,唇亡齿寒,所以才在道义上支持叙利亚。为了避免这种孤立、压缩和遏制自己的被动局面的出现,伊朗会用各种力量帮助巴沙尔保住政权、确保其战略攻防纵深。
推翻阿萨德不是明智之举
叙利亚问题的关键是阿盟和西方国家势必要推翻什叶派统治,恢复叙利亚的逊尼派阿拉伯国家本色,瓦解伊朗精心构造的什叶派联盟。如果叙利亚形形色色的反对派和外部干涉力量充分保持冷静,避免暴力革命和血腥的清算,保证现政权所代表的阿拉维派在新秩序中的平等权利,现政权不是不可能通过某种法律程序交出权力的。问题是,做到这一点的难度太大了。
首先是西方国家的态度。虽然早在2012年就划定了“化武红线”,但叙利亚内战双方早已踩过了这条红线。美国出于地区信誉号召力的目的,不希望自己被中东盟友嘲笑,因此除了武装反对派之外,利用化武红线来动手显得势在必行。
然而,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烂摊子让奥巴马不得不小心谨慎。虽然按照武装打击的计划,美国和西方盟友对叙动手,也不过是一到两天的定点打击。但是轻言战事势必关系重大。一方面,美国国会参议院预算委员会并没有答应给足奥巴马动手的军费预算,另一方面,万一美国就此陷入战事,令整个叙利亚局势变得混乱不堪,那么恐怖组织势必会在叙利亚扎下根来,这无疑会给美国带来更大的麻烦。
在《纽约时报》看来,一旦冲突升级,无论阿萨德和反对派谁输谁赢,奥巴马都将是输家。33岁的阿卜杜拉是来自土库曼斯坦的伊斯兰极端分子首领,在叙作战期间被叙政府军抓获。阿卜杜拉说,是“组织”派他们来叙利亚参加“圣战”。
阿卜杜拉正是一个缩影。两年多的战乱给恐怖主义势力提供了温床,与当年的伊拉克相似,阿拉伯、中亚甚至西方国家的恐怖分子都在涌向叙利亚。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报道,在反政府武装当中,至少有两股力量与基地组织有着直接联系,包括人数在12000左右的“穆斯拉阵线”,该武装的首脑穆罕默德·阿里已经宣布效忠基地组织领导人扎瓦希里。而另一支,也是最具实力,人数达到25000左右的反政府武装“自由叙利亚军”也同样具有强烈的伊斯兰主义倾向。
奥巴马暂时是接受了俄罗斯的叙利亚交出化学武器就不采取军事行动的建议。但是对于西方国家以及阿盟来说,叙利亚问题不简单的是,更多地牵涉到叙伊联盟带来的宗教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终极争端。如果西方国家真的把巴沙尔政权推翻了,那谁能接替巴沙尔?这个问题不仅美国没有数,全世界都没有数。叙利亚很可能沦为第二个伊拉克,成为恐怖组织基地的新温床,这对美国来说是一个新的灾难。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战争从来没有远离过中东这块土地。但是这一次恐怕会更加地不同,当战争逼近中东心脏叙利亚,整个世界都在非常小心地观察着这个地区的局势。这是如此特殊的一个国家,又是如此特殊的一个时间点。如今的中东,巴以和谈刚刚重启,埃及局势持续动荡,伊拉克依然是爆炸连连,伊朗的核问题依然山重水复,因此,此时对叙利亚动武可谓是吉凶难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