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萌物耳廓狐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h0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耳廓狐是世界上体型最小的狐狸,它们体型娇小,天生一副呆萌的样子,尖脸、大耳和大而黑的眼睛让人心生宠爱。
  耳廓狐的大耳朵既是“散热器”,又是“高效雷达”,能敏锐地判断出猎物的具体位置,甚至还能分辨出猎物发出的声波的微弱差异。
  耳廓狐凭借天赋卓绝的生存能力,成为沙漠中生活的强者,当地人将其视为沙漠的灵魂——“沙漠之狐”,是阿尔及利亚的国宝。
  外表可爱的天生萌物
  瓜子脸、尖下巴和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是现代美女的“标准”,可如果加上一对硕大的招风耳,那你还敢想象美女的样子吗?耳廓狐就是这样的另类——它拥有15厘米长的大耳朵,在食肉动物里,耳朵与全身的比例可谓首屈一指,而这也正是其得名的缘由。在耳廓狐的身上,这看似怪异的组合显得无比融洽,让它们备受宠爱。
  除了可爱的面容,耳廓狐还有另一种得宠的“杀手锏”:小巧玲珑。耳廓狐是世界上最小的狐狸,成年后的体型比普通家猫还小,平均体重只有1公斤,通常雌狐比雄狐还要小一点,只有0.8公斤。它们四肢细长,毛茸茸的尾巴比身体还长,造型独特。此外,成年耳廓狐一身毛发呈淡黄色,未成年的幼崽则全身雪白。这些元素令人爱不释手,特别是对于爱心泛滥的女性,更是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
  多功能的大耳朵
  耳廓狐的一对大耳朵并不只是好看,还有更加实用的功能。茫茫的大沙漠干燥缺水、炎热难当,长期“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让耳廓狐逐渐适应了沙漠的环境,其特征之一就是耳朵越来越大,越来越长。
  撒哈拉沙漠有世界上最充足的阳光,同时也意味着最酷热的高温环境。耳廓狐的体温比人类的体温高,在洞穴中,它们能够散发自身的热量,但在白天外出时,一旦外部温度超过35℃,吸收热量的速度就超过了散发速度,即使是呼吸频率从每分钟23次飙升到690次,也丝毫不能缓解高温带来的身体不适。
  此时,大耳朵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耳廓狐可以依靠大耳朵来散热。它们的大耳朵上布满血管,由于面积大,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广,血液在流动时就能使热量散发得更快,像随身携带的“散热器”,以此来降低身体的温度,放缓呼吸。
  除了具有散热的功能,这神奇的大耳朵还有强大的探测功能。在刚出生的时候,耳廓狐的耳朵并不是竖起的,而是像苏格兰折耳猫一样折叠、耷拉着,十几天后,幼狐慢慢睁开眼睛,耳朵才会竖起来。
  幼狐出生一个月后,就可以在洞穴入口附近活动了。这时,它们通过竖起的耳朵好奇地探听外部世界的动静,这双大耳朵堪比雷达一般灵敏,一听见天敌鬣狗和胡狼发出的轻微声响,它们就迅速逃回洞中,回到母亲的怀抱。再长大一点,耳廓狐就可以独立外出觅食了。白天,它们通常躲在凉爽的洞穴里呼呼大睡,等到晚上洞外温度逐渐降下来,才外出觅食。和其他沙漠里的杂食动物一样,耳廓狐几乎什么都吃,蜥蜴、沙鼠、鸟类是常见的肉食,而对于果实、树叶、根茎等素食,它们同样来者不拒。
  一望无际的大沙漠,看上去平静如死水,实则杀气腾腾,危机四伏,有蝎子、响尾蛇这些毒物,也有狡猾的豺狼、鬣狗。而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耳廓狐也进化出了“隐身”绝技:皮毛和沙子的颜色接近,这让它们可以在大沙漠里轻松地伪装。猎食的时候,它们会悄无声息地潜伏在沙丘旁,几乎和环境融为一体,难以分辨,待到猎物进入攻击范围时,它们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扑上去,狠狠地咬住猎物。
  耳廓狐凭借天赋卓绝的生存能力,成为沙漠中生活的强者,当地人将其视为沙漠的灵魂——“沙漠之狐”,它们因此而成为阿尔及利亚的国宝。不但如此,阿尔及利亚的国家足球队还以它来命名,叫做“沙漠之狐”。
  不过,耳廓狐的可爱也给自己惹来了祸端。2015年,耳廓狐已经成为国际濒危物种,北非各国也先后立法保护,但在人类的贪欲面前,耳廓狐的数量仍在骤降。把它们当作宠物已是不公,更有甚者,一些不法之徒为了获取皮毛大开杀戒,致使其数量日渐稀少。
  事实上,耳廓狐虽然可爱,但它们并不适合作为宠物,因为它们早已适应了沙漠气候和群居生活,一旦被人饲养,多半都会死去。长期在残酷的环境中搏杀的耳廓狐,应该享受生命的自由,而不是在狭小的宠物笼中孤独终老。
其他文献
坝上地区平均海拔1400米,年平均气温仅有4℃,到了每年的盛夏7月份,平均气温甚至只有16℃。因此,张北坝上素有“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的说法。  在位于坝尾的地方,有一滩清澈明亮的河水逶迤于丘陵之上——有别于普通河流的“S”形,这条河却偏偏独树一帜地蜿蜒成了一道“闪电”的形状。  等到一切准备就绪,猎手便吹起木制的长哨,模仿雄鹿求偶的声音。这时候,雌鹿、雄鹿往往为了寻偶闻声而来,而其他野兽则为
巡山队队员们发现了可可西里的一个自然规律:可可西里内的湖面一旦涨了,回家看电视,国内绝对有地方在发洪灾;湖面要是低了,国内绝对有地方在发生干旱。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苏建平认为,这就是可可西里的“预报作用”:青藏高原是中国和东亚气候的启动器。假如青藏高原變成暖干、地表沙化严重,在大风的作用下,沙子会刮到东部,会增加沙尘暴。另外,可可西里有条长江的北源,叫做楚玛尔河,如果自然保护区内沙化
【摘要】本文立足于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以英语绘本的引入为切入点,依次分析与探讨了借力英语绘本带动小学生英语素养更好发展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旨在创新小学英语教学形式,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益及其质量,让小学生的英语水平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英语;英语绘本;可行性;价值  【作者简介】陈雅惠,福建省厦门市云顶学校。  绘本是一种图文并茂的图书形式。提到绘本,很多人会认为只有幼儿阶段的孩
扁头泥蜂常被称为自然界中的“摄魂怪”,虽然体型微小,但它却能轻而易举地控制蟑螂的思想。被扁头泥蜂吸去“魂魄”后,蟑螂就算要为其“慷慨赴死”,也不会拒绝。  扁头泥蜂主要分布在南亚、非洲、太平洋三大群岛等热带地区,其胸部和腹部连接处纤细,属细腰蜂科。扁头泥蜂通体呈青绿色,有明显的金属光泽,附属肢第二肢与第三肢呈明亮的深红色,身体颜色十分显眼。成年的扁头泥蜂体长约22毫米,雌性体型略大于雄性,此外,在
众所周知,仰赖天地照顾的泸州老窖血肉丰满、精魄俱全,它被认作是中国浓香型白酒的代表,独领风骚。如此成就的背后,除了酿酒龙脉上的大气候之外,泸州产好酒的原因还取决于酿酒原料:水、粮食和优良的酒曲。  一方面,取自龙泉井的水、酿酒原粮“糯红高粱”,以及那神奇的“甘醇曲”,最终成就了一代名酒国窖1573;另一方面,泸州人独创的制作工艺及发酵理论,也构成了中国酒道中最神秘的文化。正所谓“水乃酒之血”,酿制
培养良好的英语阅读能力是初中英语教学必须掌握的四个基本技能之一,也是现行初中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能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且还能促进学生英语的听、说、写技能的提高。在初中英语测试及其他种类英语考试中,英语阅读考查占着很高的分值。考查学生的英语阅读,其实就是测试学生的分析与理解能力、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等。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从初中开始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
邙山陵墓群972座大型封土墓中,有三分之二已损失殆尽,盗墓使得这座“东方金字塔”伤痕累累,外人形容其为“邙山之上,十墓九空”。  严重的污染让被赞为“拥有东方两河文明”的伊河面目全非,受不明原因的水污染,河上50多万条鱼突然死亡,还引发群众的“抢鱼大战”。  洛、涧二河承载着洛阳最辉煌的记忆,但现今,其河流的众多支流都已断流消失,二河的交界处甚至还被染成了血红色。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
漆线雕古称“妆佛”,原本是一门装饰佛像的技艺,后来转型为其他器物的装饰工艺,在荟萃了陶瓷、脱胎漆器和景泰蓝的精华之后,才形成了独特的“漆线雕”。在厦门,漆线雕大师蔡水况曾闭关10年,潜心探索古老的漆线雕与新时代的契合点,他不断创新,把这门技艺应用到蛋壳、瓷盘、瓷瓶上,让这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获得了新生,还大放异彩。  唐朝时,闽南地区佛教盛行,人们尊佛敬佛,对佛像外观精致细腻的要求越来越高,于
西去的道路山高水长,那些行走的足迹,串起一个个地名,在深情的民歌里反复吟唱,浸透了血泪和心酸。在歧道地,人们把鞋一脱一扔,落地后鞋尖指向哪个岔口就走哪条路;府谷县的古城有一座庙,穿过它,从此故乡就是远方;杀虎口是许多人走西口的必经之路,但过往者“不是丢钱财,就是刀砍头”;在最早唱响《走西口》民歌的河曲县,365盏河灯年复一年发出“魂兮归来”的呼唤,穿越了时空,至今依然在黄河的涛声里回荡……几百年后
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是世界第七大湖,汉代时被称为“北海”,是苏武牧羊的苦寒之地。冬季的贝加尔湖极为寒冷,白雪皑皑。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携同伴从南岸的小村利斯蒂扬卡出发,拉着雪橇重装穿越贝加尔湖,其间他差点身陷冰缝,而同伴也患上了雪盲症,在中途的奥利洪岛退出了穿越。但是,作者坚定信念,独自前行,尽管途中先后遭遇了野狼的骚扰、狂风的肆虐和冰裂缝暗藏的危险,最终还是成功地穿越了后半程360公里无人区,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