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幼儿的创新和环境保护意识是幼教工作的重要目标,而引导孩子将日常生活中的废物再利用,变废为宝进行手工制作是培养孩子这两项素质的好方法。
【关键词】创新 教育心理学 环境保护 幼儿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239-01
这个年代的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初步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教育大纲的主要内容之一。3—6岁是人一生发展的关建期,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必须抓住这一关键期对幼儿进行教育,让幼儿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关心,学会创造,为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基础。
当前国家对环保教育尤为重视,强调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虽然政府教育部门对环保教育十分重视,但仅局限于中小学,幼儿园还是个空白点,国外学前教育对幼儿环保启蒙教育的研究还很不尽人意。通过启发幼儿进行废物创造,使幼儿加强环保意识,有效利用废物,化废为宝,能从小使幼儿养成珍惜物品,不乱丢废物的好习惯,并且对从小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手工制作对培养创新意识的作用
创新究竟是什么?创新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新精神是人类特有的属性,也是人首次产生崭新的精神或物质成果的思维与行为;创新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可以不断生成新观点、新方法、新作品。美国心理学家提出,创新是将个人带到成功终点的交通工具。研究表明,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是2~6岁,如果错过了这个阶段,以后就很难重新点燃创新的火花了[2]。想象是创新的前提,好奇是创新的动力。人的创新意识要从小培养。注重和加强对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幼儿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5]。
手工制作是一种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美工活动,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它注重动手操作的乐趣,受到学生的喜爱,也是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动手能力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1]。手工制作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它有许多的形式如:折纸、剪纸、木工、泥塑等等。它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直接用手操作简单工具,对各种形态(点状、线状、面状、块状)的具有可塑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多种艺术形象的一种教育活动。对培养幼儿认真观察、有意注意以及耐心细致的习惯,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形成立体空间观念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张纸经过折、翻、折成了一件件形象夸张、富有趣味的作品。幼儿对这种诱人的制作抱有浓厚的兴趣。同时,我们日常生活的废物种类繁多,发动孩子们将这些废物利用起来,找到废物再利用的方式、方法和用途,这项活动本身就是激发孩子创新意识的好形式,且让孩子想象的翅膀尽情的飞翔。
二、变废为宝手工制作对培养环保意识的作用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能否在幼儿园开展教育,从小启蒙幼儿的环保意识,灌输环保知识,获得环保技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和保护环境,使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自觉地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3]。环境保护的行为和意识贵在习惯的养成。陈鹤琴先生曾说:人类动作十分之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小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因此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是很重要的,同时教育孩子把身边的日常废物再利用起来,进行一些手工制作,对孩子珍惜资源,循环利用习惯的培养将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幼儿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4]。幼儿期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起步时期,及时对他们进行环保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初步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使其从小树立环境保护的正确观念,形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因此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鼓励孩子们开动脑筋,把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再利用,激发幼儿手工制作的兴趣和对资源再利用的观念。如利用废旧的光盘做成气垫船感受气流与速度的关系,将报纸卷成纸棍创造出多种玩法,用饮料瓶做成小转花培养幼儿小肌肉群的灵活性。组织幼儿收集各种纸箱、饮料瓶、花蛤壳等废物,开展“快餐店”经营的游戏,建构“楼房”、“公园”、“立交桥”等,让幼儿知道收集的废物是可以利用的,并引导幼儿想出更多的废物利用的新方法。孩子们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也就更激发了他们收集这些废旧材料的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废物再利用手工制作的实施原则
1.安全性原则
由于幼儿年龄小,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在废物收集利用过程中必须遵循安全性原则。如在收集的过程中,让幼儿区分出哪些废物是无毒无害的,可以利用。对于收集来的废物要经常清洗、消毒,并在阳光下暴晒。在废物利用过程中,注意幼儿的个别差异,难度适宜,防止幼儿受到意外伤害。
2.趣味性原则
3—6岁幼儿往往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力不稳定,并伴随情感进行。只有当幼儿对活动产生浓厚兴趣,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时,才会积极主动参与。针对这一点,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激趣”意识,力求让幼儿感到“玩”的滋味,“游戏”的滋味,在活动中充分利用幼儿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让幼儿亲自尝试、探索、实践,并组织幼儿开展多种活动,在活动中溶入趣味性,使幼儿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3.循序渐进原则
教师必须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实际发展水平出发,在各阶段提出的要求应从简单到复杂,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调动幼儿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激发幼儿创造的需要,使幼儿的兴趣、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四、小结
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变化给当代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我们的教育科学知识主要是教育一般理念和教学法,已经无法适应今天时代教育的潮流。积极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对孩子进行创新和环保的素质教育将是刻不容缓的,同时也是培育新世纪人才所必需的。对幼儿进行变废为宝手工制作培训教育无疑将有利于这两项素质的培养,是个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节约成本的好途径。
参考文献:
[1]《发明与创新》 卢又知 2005年9期
[2]《利用廢旧材料在手工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聂君君 清华大学洁华幼儿园
[3]《运用多种形式 加强幼儿环境教育》万静英 上海曹杨新村幼儿园
[4]《教育心理学》 邵瑞珍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5]《谈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 张丽《宁夏教育》2007年11期
【关键词】创新 教育心理学 环境保护 幼儿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239-01
这个年代的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初步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教育大纲的主要内容之一。3—6岁是人一生发展的关建期,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必须抓住这一关键期对幼儿进行教育,让幼儿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关心,学会创造,为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基础。
当前国家对环保教育尤为重视,强调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虽然政府教育部门对环保教育十分重视,但仅局限于中小学,幼儿园还是个空白点,国外学前教育对幼儿环保启蒙教育的研究还很不尽人意。通过启发幼儿进行废物创造,使幼儿加强环保意识,有效利用废物,化废为宝,能从小使幼儿养成珍惜物品,不乱丢废物的好习惯,并且对从小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手工制作对培养创新意识的作用
创新究竟是什么?创新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新精神是人类特有的属性,也是人首次产生崭新的精神或物质成果的思维与行为;创新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可以不断生成新观点、新方法、新作品。美国心理学家提出,创新是将个人带到成功终点的交通工具。研究表明,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是2~6岁,如果错过了这个阶段,以后就很难重新点燃创新的火花了[2]。想象是创新的前提,好奇是创新的动力。人的创新意识要从小培养。注重和加强对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幼儿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5]。
手工制作是一种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美工活动,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它注重动手操作的乐趣,受到学生的喜爱,也是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动手能力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1]。手工制作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它有许多的形式如:折纸、剪纸、木工、泥塑等等。它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直接用手操作简单工具,对各种形态(点状、线状、面状、块状)的具有可塑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多种艺术形象的一种教育活动。对培养幼儿认真观察、有意注意以及耐心细致的习惯,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形成立体空间观念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张纸经过折、翻、折成了一件件形象夸张、富有趣味的作品。幼儿对这种诱人的制作抱有浓厚的兴趣。同时,我们日常生活的废物种类繁多,发动孩子们将这些废物利用起来,找到废物再利用的方式、方法和用途,这项活动本身就是激发孩子创新意识的好形式,且让孩子想象的翅膀尽情的飞翔。
二、变废为宝手工制作对培养环保意识的作用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能否在幼儿园开展教育,从小启蒙幼儿的环保意识,灌输环保知识,获得环保技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和保护环境,使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自觉地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3]。环境保护的行为和意识贵在习惯的养成。陈鹤琴先生曾说:人类动作十分之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小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因此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是很重要的,同时教育孩子把身边的日常废物再利用起来,进行一些手工制作,对孩子珍惜资源,循环利用习惯的培养将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幼儿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4]。幼儿期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起步时期,及时对他们进行环保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初步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使其从小树立环境保护的正确观念,形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因此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鼓励孩子们开动脑筋,把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再利用,激发幼儿手工制作的兴趣和对资源再利用的观念。如利用废旧的光盘做成气垫船感受气流与速度的关系,将报纸卷成纸棍创造出多种玩法,用饮料瓶做成小转花培养幼儿小肌肉群的灵活性。组织幼儿收集各种纸箱、饮料瓶、花蛤壳等废物,开展“快餐店”经营的游戏,建构“楼房”、“公园”、“立交桥”等,让幼儿知道收集的废物是可以利用的,并引导幼儿想出更多的废物利用的新方法。孩子们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也就更激发了他们收集这些废旧材料的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废物再利用手工制作的实施原则
1.安全性原则
由于幼儿年龄小,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在废物收集利用过程中必须遵循安全性原则。如在收集的过程中,让幼儿区分出哪些废物是无毒无害的,可以利用。对于收集来的废物要经常清洗、消毒,并在阳光下暴晒。在废物利用过程中,注意幼儿的个别差异,难度适宜,防止幼儿受到意外伤害。
2.趣味性原则
3—6岁幼儿往往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力不稳定,并伴随情感进行。只有当幼儿对活动产生浓厚兴趣,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时,才会积极主动参与。针对这一点,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激趣”意识,力求让幼儿感到“玩”的滋味,“游戏”的滋味,在活动中充分利用幼儿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让幼儿亲自尝试、探索、实践,并组织幼儿开展多种活动,在活动中溶入趣味性,使幼儿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3.循序渐进原则
教师必须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实际发展水平出发,在各阶段提出的要求应从简单到复杂,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调动幼儿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激发幼儿创造的需要,使幼儿的兴趣、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四、小结
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变化给当代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我们的教育科学知识主要是教育一般理念和教学法,已经无法适应今天时代教育的潮流。积极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对孩子进行创新和环保的素质教育将是刻不容缓的,同时也是培育新世纪人才所必需的。对幼儿进行变废为宝手工制作培训教育无疑将有利于这两项素质的培养,是个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节约成本的好途径。
参考文献:
[1]《发明与创新》 卢又知 2005年9期
[2]《利用廢旧材料在手工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聂君君 清华大学洁华幼儿园
[3]《运用多种形式 加强幼儿环境教育》万静英 上海曹杨新村幼儿园
[4]《教育心理学》 邵瑞珍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5]《谈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 张丽《宁夏教育》200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