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艺术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an4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诱发学生的心理动因,情境创设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可利用数学中的美,创设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线条美、色彩美等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使他们充分体会数学给生活带来的美,使他们产生创造美的欲望,驱使他们维持长久的兴趣.我们也可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的开始,创设这样的情境,能使学生进入想学、乐学的境界.
  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是我们创设学习情境的目的.好奇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学生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
  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例如,在讲“三视图”时,我们可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方块,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观察并画出摆出图形的主视图、俯视图以及左视图.这样,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直观演示,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教具直观演示,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讲“直线性质”时,让学生用钉子把一根木条钉在墙上时,发现木条可绕钉子转动,而用两个钉子把木条钉在墙上时,发现木条稳住了,从而引入了直线公理.
  又如,在一节公开课教学时,我结合课本中的大幅彩色插图,在轻音乐中配上如下富有激情的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展示教材上的画面投影后接着说:“你们看这里多美呀?蓝天白云下一群小朋友在快乐地玩耍,有的在搭帐篷,有的在晾毛巾,有的在烤食物,有的在钓鱼……真是快乐极了,我们也来分享他们的快乐好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根据这幅美丽的画面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创造性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有的是学生自己能够解答的,有的是学生自己暂时还不能解决的,我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实践表明,学生刚进入课堂时,由于各种原因,注意力比较分散,不易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此时教师有技巧性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在这样的问题下,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例如,在讲“垂径定理”时,教师可以提问:你能求出赵州桥主桥拱的半径吗?这样的提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引入故事,创设情境
  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可给学生讲一些与本课有关的趣味性故事.这样导入新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温固知新,创设情境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
  例如,在讲“分式”时,先复习有关分数的一些定义,基本性质及分数的加、减、乘、除等的四则混合运算,再给出分式的定义和它的一些基本性质和相关的加减乘除运算.这样,让学生从旧的知识中去发现和获取新的知识,能更好地掌握分式相关的知识点.
  六、以旧换新,创设情境
  在复习旧知中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从而导入新课.这种方法是由数学知识系统本身的发展决定的,其关键在于教者,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设计问题也要似在温故,而实在知新.
  七、知识类比,创设情境
  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教师可以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比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八、设置障碍,创设情境
  在导入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设置障碍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九、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化教学手段能使抽象难懂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例如,在讲“图形的平移、旋转和翻折”时,运用生动的图像及动态的效果,可让学生从过程感受中掌握三种变换的特征.
  总之,创设情境的关键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内在积极因素,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为学生能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这样,可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如果说后进生是一把“锁”,那么成功的班主任就是一把“万能钥匙”.如何去开启这把“锁”就是要求我们班主任要认真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
在高中时期,学生的学习素养有了显著的提高,而在这个阶段中,现代散文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这是提
2011年福建高考第18题是以连接体为背景的问题,本题若仅仅以高中阶段的相关知识来定量求解则很难解决,但是若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则迎刃而解,对学生的要求较高.现对该题分析如下:  试题 如图1,一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绳跨过滑轮后,两端分别悬挂质量为m1和m2的物体A和B.若滑轮有一定大小,质量为m且分布均匀,滑轮转动时与绳之间无相对滑动,不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设细绳对A和B的拉力大小分别为T1和T2,
实验是化学是这门学科的典型特点,但是在广大的农村中学,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按照课时开足开齐实验课,教师大多数停留在讲实验、画实验的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不到培养与提升.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靠教育”.创新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高目标,尖锐而紧迫地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如何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
贵刊(《中学物理》)2011年第9期P38~39刊登的《牵连物体m1、m2能同时达到最大速度吗》的文章,文章从数值计算(借助计算机)和理论分析(利用极限的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牵连的两个物体m1、m2不能同时达到速度的最大值,笔者对原文作者的理论水平和数学水平所折服,读后深受启发.但笔者还是有一些疑问,作为教师,我该如何对学生进行讲评?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现把原文中的题目叙述如下:  如图1
笔者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课改)遇到的问题出发,结合自身的经历和身边的启发,思考了爱和创意在课改中的意义.而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笔者主要阐述了爱和创意在英语课
与小学数学不同,初中数学增添了很多抽象的知识,需要学生去理解,许多学生适应不了这样的变化,逐渐对数学学习丧失了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说:“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所谓自学能力,就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加强.一个人可以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如果一个人有了自学的意识和能力,那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就可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就能够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我
在目前江苏省高考模式的大背景下,高中化学教育教学步入了好学、难考好的尴尬境地,不少学生都说化学是“上课能听懂,就是考不好”的科目,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度逐步降低,于是高中分流选科的时候,选化学的学生不断减少,高中化学教育出现了吸引不了学生的危机.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呢?笔者对该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认为“生活”是创新化学教学较好的手段,将生活与高中化
《中学物理》(高中版)2012年第3期刊登的《例谈“利用图象巧解题”》一文,对光滑斜面上的小球下滑时间的分析,笔者认为是不妥的.这是因为(1)轨道若是曲线,则应画小球的速率——时间图象而不是文中的速度——时间图象;(2)若轨道是曲线,则小球的运动时间有多种可能性.在这里为让问题一般化可以把文中曲线设定为两条折线,并结合文中的分析方法,并尝试着用这个方法来定量研究这个斜面上最短时间问题,以下是笔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