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全球城市迅速扩张的背景下,大量的人涌入城市,大城市已经遍布全球。伴随着大城市发展,其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以及种种问题也相继出现。本文针对当下大城市的发展及其遇到的问题,基于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理论,来阐述大城市是人类聚居发展的必然结果,并对大城市的人居环境改善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人类聚居学;大城市;必然性;策略
1、背景
道萨迪亚斯早年从事建筑设计,在二次大战过后积极参与了战后希腊重建工作并又在许多国家承接了城市规划任务。在其丰富的实践过程中,道氏重新思考了20世纪以来的诸多城市问题,并剖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他强调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综合造成的,一方面,在城市急剧变化的背景下,城市规划师们扔固守着原有旧观念来看待和解决城市问题;另一方面,在现代科学影响下,各学科专业变得越来越细化,对城市问题的研究往往仅限于从某一个侧面来研究,轻整体重局部的研究方法造成了城市问题研究碎片化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时代急需一门全面、系统的学科来研究人类聚居以解决城市问题,指导人们正确地进行人类聚居相关的建设活动,人类聚居学便应运而生。
2、人类聚居学及其评价
2.1人类聚居学
人类聚居学这一理论由道萨迪亚斯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涵盖了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所有人类聚居场所为研究对象的综合学科,从全方位的角度对人类聚居进行了考察。道氏人类聚居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对人类聚居的基本情况展开研究,包括人类聚居的动态与静态分析,并研究“聚居病理学”和“聚居诊断学”;第二,对人类聚居学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其内在规律,来指导人类聚居的建设;第三,对人类聚居学建设的行动步骤、计划及方针进行对策和决策研究。
2.2人类聚居学的评价
道氏的人类聚居学理论,理论框架相对较完整,高瞻远瞩,深刻揭示了时代变迁,认识到城市化是人类聚居的必然结果,并用整体观、系统观考虑问题,将城市、城市问题作为一个综合的复杂系统来考虑,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但必须认识到其还有一些不足。道氏的理论主要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现象与经验总结而来,对人口稠密、资源紧张、发展迅速的第三世界国家研究涉及不足,需要根据各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批判性地对待道氏的人类聚居学理论。另外,其理论体系复杂庞大,通常难以抓住核心问题,并在其理论中留有一些机械性思维痕迹。
3、人类聚居学理论与大城市的必然性
工业革命以前,人类聚居从无序的部落聚居发展到村落、集镇和静态城市,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缓慢,城市也几乎呈现出静止、不发展的状态,这一阶段称为静态城市阶段。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资源逐渐向城市集聚,越来越多的城市进入了剧烈的动态发展,至此城市也就进入了动态的发展阶段。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工业化,动态城市会对其周围独立城市产生一定影响,这些大小不等、类型不同的城市互相穿插形成一种复杂的结构,出现巨型的“城市连绵区”,且这一动态发展过程通常伴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通过分析以上人类聚居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人类聚居系统从简单的原始聚落逐步发展到越来越复杂的动态系统,这是一种必然趋势。
此外,道氏认为人类聚居是人类活动的自然结果,其目的是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人类聚居不断发展,生产力提高,聚居区内的人口逐渐增多,人的需求也在增多。聚居内的居民开始改善内部环境,保障生活安全,提供娱乐空间和活动,人类有更多的交往机会。当人们觉得一个聚居除了满足生存需求外,还能满足其他的需求,或者出现了比原聚居更能满足自身需求的聚居,人口就会集聚和迁移。大规模人口的流动性增强,人口规模更迅速地扩大,大城市也逐渐形成。通过人类聚居学理论的分析,可知大城市是人类聚居发展的必然结果。
4、大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策略
大城市是人类聚居发展的趋势和人类生存的必然选择,其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称之为“城市病”,但这并不能成为限制城市发展的理由。道氏提出“聚居病理学”,对城市聚居疾病对症下药,引导未来城市向健康、合理、有序的方向发展,由以下四大策略:
(1)尊重自然,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政府应充分重视城市的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让生态不能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将城市生态观落实到城市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城市规划应依据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资源配置,对城市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设计,尤其要重视和保护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保护城市的绿地与河流,使其生态环境达到平衡,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化。
(2)以人为本,倡导人性化的设计。 当今诸多城市在朝向大尺度的方向发展,这其实与我们日常生活的需求是背离的,而符合我们生活习惯的人性化基础设施却在逐渐消失。例如城市新区设计中通常可见气势恢宏的硬质广场、尺度过大的雕塑等,俨然把生活在此的居民由使用参与者变成了参观者,没有给使用者提供一个尺度舒适的人性化设计。
(3)优化交通系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城市之间交通应当以快速路相连,在市内加强并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努力实现公共交通逐渐取代私家车的使用,确保居民出行提供便利且价优的公共交通。同时,在不同街区分别设计一定的步行道路、机动车和非机动道,更好地实现人车分流,提高城市运转速度。
(4)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住房体系,加强社区服务建设。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收入差距,针对不同收入人群提供不同的住房选择,努力实现低收入、中低收入人群有房可住,高收入、中高收入人群有房可选。关注老年人住房问题,使他们老有所养。同时,加大对社区服务设施的投入,会将城市的某些服务功能下放到社区,同时也减轻对城市中心区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吴良镛,赵万民.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建设[J].城市规划,1995,04:5-10+64
[3]吴宇静.宜居城市建设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2,02:44-46.
[4]王卅.宜居城市、美好家园建设的规划策略[J].城市建筑,2013,14:7+10.
【关键词】人类聚居学;大城市;必然性;策略
1、背景
道萨迪亚斯早年从事建筑设计,在二次大战过后积极参与了战后希腊重建工作并又在许多国家承接了城市规划任务。在其丰富的实践过程中,道氏重新思考了20世纪以来的诸多城市问题,并剖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他强调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综合造成的,一方面,在城市急剧变化的背景下,城市规划师们扔固守着原有旧观念来看待和解决城市问题;另一方面,在现代科学影响下,各学科专业变得越来越细化,对城市问题的研究往往仅限于从某一个侧面来研究,轻整体重局部的研究方法造成了城市问题研究碎片化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时代急需一门全面、系统的学科来研究人类聚居以解决城市问题,指导人们正确地进行人类聚居相关的建设活动,人类聚居学便应运而生。
2、人类聚居学及其评价
2.1人类聚居学
人类聚居学这一理论由道萨迪亚斯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涵盖了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所有人类聚居场所为研究对象的综合学科,从全方位的角度对人类聚居进行了考察。道氏人类聚居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对人类聚居的基本情况展开研究,包括人类聚居的动态与静态分析,并研究“聚居病理学”和“聚居诊断学”;第二,对人类聚居学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其内在规律,来指导人类聚居的建设;第三,对人类聚居学建设的行动步骤、计划及方针进行对策和决策研究。
2.2人类聚居学的评价
道氏的人类聚居学理论,理论框架相对较完整,高瞻远瞩,深刻揭示了时代变迁,认识到城市化是人类聚居的必然结果,并用整体观、系统观考虑问题,将城市、城市问题作为一个综合的复杂系统来考虑,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但必须认识到其还有一些不足。道氏的理论主要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现象与经验总结而来,对人口稠密、资源紧张、发展迅速的第三世界国家研究涉及不足,需要根据各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批判性地对待道氏的人类聚居学理论。另外,其理论体系复杂庞大,通常难以抓住核心问题,并在其理论中留有一些机械性思维痕迹。
3、人类聚居学理论与大城市的必然性
工业革命以前,人类聚居从无序的部落聚居发展到村落、集镇和静态城市,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缓慢,城市也几乎呈现出静止、不发展的状态,这一阶段称为静态城市阶段。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资源逐渐向城市集聚,越来越多的城市进入了剧烈的动态发展,至此城市也就进入了动态的发展阶段。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工业化,动态城市会对其周围独立城市产生一定影响,这些大小不等、类型不同的城市互相穿插形成一种复杂的结构,出现巨型的“城市连绵区”,且这一动态发展过程通常伴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通过分析以上人类聚居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人类聚居系统从简单的原始聚落逐步发展到越来越复杂的动态系统,这是一种必然趋势。
此外,道氏认为人类聚居是人类活动的自然结果,其目的是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人类聚居不断发展,生产力提高,聚居区内的人口逐渐增多,人的需求也在增多。聚居内的居民开始改善内部环境,保障生活安全,提供娱乐空间和活动,人类有更多的交往机会。当人们觉得一个聚居除了满足生存需求外,还能满足其他的需求,或者出现了比原聚居更能满足自身需求的聚居,人口就会集聚和迁移。大规模人口的流动性增强,人口规模更迅速地扩大,大城市也逐渐形成。通过人类聚居学理论的分析,可知大城市是人类聚居发展的必然结果。
4、大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策略
大城市是人类聚居发展的趋势和人类生存的必然选择,其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称之为“城市病”,但这并不能成为限制城市发展的理由。道氏提出“聚居病理学”,对城市聚居疾病对症下药,引导未来城市向健康、合理、有序的方向发展,由以下四大策略:
(1)尊重自然,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政府应充分重视城市的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让生态不能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将城市生态观落实到城市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城市规划应依据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资源配置,对城市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设计,尤其要重视和保护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保护城市的绿地与河流,使其生态环境达到平衡,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化。
(2)以人为本,倡导人性化的设计。 当今诸多城市在朝向大尺度的方向发展,这其实与我们日常生活的需求是背离的,而符合我们生活习惯的人性化基础设施却在逐渐消失。例如城市新区设计中通常可见气势恢宏的硬质广场、尺度过大的雕塑等,俨然把生活在此的居民由使用参与者变成了参观者,没有给使用者提供一个尺度舒适的人性化设计。
(3)优化交通系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城市之间交通应当以快速路相连,在市内加强并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努力实现公共交通逐渐取代私家车的使用,确保居民出行提供便利且价优的公共交通。同时,在不同街区分别设计一定的步行道路、机动车和非机动道,更好地实现人车分流,提高城市运转速度。
(4)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住房体系,加强社区服务建设。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收入差距,针对不同收入人群提供不同的住房选择,努力实现低收入、中低收入人群有房可住,高收入、中高收入人群有房可选。关注老年人住房问题,使他们老有所养。同时,加大对社区服务设施的投入,会将城市的某些服务功能下放到社区,同时也减轻对城市中心区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吴良镛,赵万民.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建设[J].城市规划,1995,04:5-10+64
[3]吴宇静.宜居城市建设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2,02:44-46.
[4]王卅.宜居城市、美好家园建设的规划策略[J].城市建筑,2013,1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