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对妇女肥胖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来源 :针灸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h0208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穴位埋线治疗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和肥胖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非随机的前瞻性病例观察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肥胖组、围绝经期综合征不伴肥胖组和单纯性肥胖症组患者共103例,选用相同的腧穴行埋线治疗。1个月治疗1次,连续3个月内共治疗3次。分别在第1次、第2次和第3次治疗前以及第3次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观察体重、体重指数(BMI)和腰臀比,Kupperman指数(KI),血清雌二醇(E2)、促黄体生成素(LH)和促卵泡刺激素(FSH),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肥胖组和单纯性肥胖症组第2次治疗前、第3次治疗前、第3次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与第1次治疗前比,体重、BMI、腰臀比、FSH、LH、TC、TG、LDL-C降低(P<0.05或P<0.01),HDL-C升高(P<0.05或P<0.01)。围绝经期综合征不伴肥胖组第2次治疗前、第3次治疗前、第3次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与第1次治疗前比,体重、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SH、LH、TC、TG、LDL-C下降(P<0.05或P<0.01),HDL-C上升(P<0.05或P<0.01)。单纯性肥胖症组、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肥胖组和围绝经期综合征不伴肥胖组3组第2次治疗前、第3次治疗前、第3次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E2分别与第1次治疗前比都有所升高(P<0.01)。围绝经期综合征不伴肥胖组第2次治疗前和第3次治疗前的腰臀比与第1次治疗前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次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与第1次治疗前相比有所下降(P<0.05)。单纯性肥胖症组第2次治疗前KI与第1次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次治疗前、第3次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与第1次治疗前相比有所下降(P<0.05);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肥胖组和围绝经期综合征不伴肥胖组第2次治疗前、第3次治疗前、第3次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KI与第1次治疗前相比有所下降(P<0.01)。单纯性肥胖症组和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肥胖组两组之间第3次治疗前体重、BMI、腰臀比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肥胖组和围绝经期综合征不伴肥胖组两组之间第3次治疗前KI、E2、LH、FSH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单纯性肥胖症组2人和围绝经期综合征不伴肥胖组1人出现皮下血肿,围绝经期综合征不伴肥胖组1人出现轻微感染,未观察到与治疗相关的其他不良反应。结论:穴位埋线法对围绝经期妇女的肥胖有显著的减肥效果,其减肥效果在伴或不伴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妇女中没有明显差别;穴位埋线法还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有显著的性激素调节和减轻症状的作用,且该方法使用安全。
其他文献
通过四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考察了废烟末烟膏与脯氨酸美拉德反应的最佳条件,对甘油层和三醋酸甘油酯层中反应产物卷烟加香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反应温度100℃、时间9 h、废烟末
目的:探讨细针吸取细胞学FNAC)对甲状腺肿块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取同时有术前FNAC结果和术后病理诊断的甲状腺肿块有完整资料的130例,分别对其FNAC结果和组织学切片诊断进行对比
目的观察心理治疗联合在躁狂症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2018年11月收治的躁狂症患者8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与观察组(43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药物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逐渐凸显出它的重要性。古话有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的根本。高职体育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手段,培养和提
在全球信息化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安卓系统的安全加固作为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新兴领域最为核心的技术之一,需要结合其所表现出来的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的分
护患之间的沟通是护理实践中的重要内容,有着特殊的含义,护士只有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以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及文化多方面的需求,以达到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因此护士必须从职业的高度来认识沟通的重要性,有帮助患者减轻痛苦和促进康复的职责,并且灵活运用有效的方法进行沟通。  护患沟通的方法  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理解患者的感受,体谅患者:患者及家属到医院就医的心理压力非常大,对护士的
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早期的宗教信仰形式,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与体育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就二者的联系进行了初步探察,对探讨体育起源有一定参考意义。
论文通过建立水下微穿孔板有限元模型,分析比较不同的微穿孔形状和排列方式对微穿孔板透声性能的影响,并通过遗传算法对微穿孔板的几何参数进行进一步地优化,为水下微穿孔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