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穴位埋线治疗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和肥胖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非随机的前瞻性病例观察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肥胖组、围绝经期综合征不伴肥胖组和单纯性肥胖症组患者共103例,选用相同的腧穴行埋线治疗。1个月治疗1次,连续3个月内共治疗3次。分别在第1次、第2次和第3次治疗前以及第3次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观察体重、体重指数(BMI)和腰臀比,Kupperman指数(KI),血清雌二醇(E2)、促黄体生成素(LH)和促卵泡刺激素(FSH),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肥胖组和单纯性肥胖症组第2次治疗前、第3次治疗前、第3次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与第1次治疗前比,体重、BMI、腰臀比、FSH、LH、TC、TG、LDL-C降低(P<0.05或P<0.01),HDL-C升高(P<0.05或P<0.01)。围绝经期综合征不伴肥胖组第2次治疗前、第3次治疗前、第3次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与第1次治疗前比,体重、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SH、LH、TC、TG、LDL-C下降(P<0.05或P<0.01),HDL-C上升(P<0.05或P<0.01)。单纯性肥胖症组、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肥胖组和围绝经期综合征不伴肥胖组3组第2次治疗前、第3次治疗前、第3次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E2分别与第1次治疗前比都有所升高(P<0.01)。围绝经期综合征不伴肥胖组第2次治疗前和第3次治疗前的腰臀比与第1次治疗前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次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与第1次治疗前相比有所下降(P<0.05)。单纯性肥胖症组第2次治疗前KI与第1次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次治疗前、第3次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与第1次治疗前相比有所下降(P<0.05);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肥胖组和围绝经期综合征不伴肥胖组第2次治疗前、第3次治疗前、第3次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KI与第1次治疗前相比有所下降(P<0.01)。单纯性肥胖症组和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肥胖组两组之间第3次治疗前体重、BMI、腰臀比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肥胖组和围绝经期综合征不伴肥胖组两组之间第3次治疗前KI、E2、LH、FSH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单纯性肥胖症组2人和围绝经期综合征不伴肥胖组1人出现皮下血肿,围绝经期综合征不伴肥胖组1人出现轻微感染,未观察到与治疗相关的其他不良反应。结论:穴位埋线法对围绝经期妇女的肥胖有显著的减肥效果,其减肥效果在伴或不伴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妇女中没有明显差别;穴位埋线法还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有显著的性激素调节和减轻症状的作用,且该方法使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