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学的趣味化

来源 :读书文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wy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经济学学习过程当中,出现了许多困难学生,如何将学习经济学趣味化,并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经济学,可以充分运用与经济学有关的趣味故事、生活案例等生动的例子穿插于理论教授当中,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经济学的普及,将理论学习的枯燥感转化为生动的、将沉闷转化为活跃,达到将经济学趣味化的作用。
  关键词:趣味化;经济学;理论化
  初次接触经济学的人都认为经济学是一门深奥晦涩、乏味难懂的学科,因而,在学习该学科的过程中往往产生抵触心理,导致经济学的学习过程枯燥乏味,经济学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其实学会经济学的人都了解经济学本是丰富多彩生活的抽象反映,活生生的生活例子一经理论化就变得十分乏味,令人望而生畏;而且与经济学相关的书本都是正儿八经枯燥乏味的表象内容。作为经济学教学人员应该考虑采用多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增加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生动教学案例,从而使得经济学的课堂教学内容形象有趣化。
  一、走進经济学
  我们学习任何一样东西,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学习经济学之前需要了解经济学的起源、发展、内涵,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经济学。经济是一个亘古恒远的话题,西方国家的的经济学相关内容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这是一个文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代,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恩格斯曾称之为古代的黑格尔。我国的经济学概念可以从孔子时代开始,那时已经出现兑换的概念,牵扯到具体的经济行为。但是这些都只是具体的经济行为,没有上升至系统经济学概念的高度。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经济学诞生的标志应该是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的《国富论》,那么这也就代表经济学发展时间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但丝毫不影响人们研究经济学的热忱。
  那么,什么是经济学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是千篇一律,仁者见仁的不同。就拿一个例子来说明五花八门的回答:经济学探讨生产什么物品,如何生产这些物品和为谁生产这些物品。美国的萨缪尔森的《经济学》里谈到:“经济学研究社会是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存出有价值的商品,并且要把这些商品在不同需求的人们之间进行分配。”美国彼得森和刘易斯合著的《管理经济学》一书中阐述这个问题的角度与萨缪尔森不同,他们是从公平与效率、生产与分配的角度褚芳,认为:“经济学是用来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和如何实现公平分配国民财富,用以满足个人或者社会目的的一门社会科学。”我国经济学泰斗陈岱孙教授曾说过:“经济学是经世济民的致用之学。”国内外的很多经济学家的关于经济学的说法都各不相同,这些归结起来都离不开这樣一句话:经济学就是利用有限的资源以最合理的方式便于增加社会总财富,使得社会变得更加富裕。
  二、经济学趣味化
  将晦涩难懂的经济学趣味化可以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以一种富于趣味的方式娓娓道来叙述经济知识,将枯燥无味的经济学趣味化,可以为经济学学习者打开经济学的殿堂大门。
  (一)晦涩问题通俗化
  众所周知,价值问题是经济学不可避免的要探讨的关键问题,是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点。在学习经济学的价值问题是有通病:就是太过于抽象晦涩,以至于学习过程当中总是大伤脑筋还不一定能够彻底理解。因此,在学习该问题过程中,需要运用通俗易懂的内容进行讲解,帮助理解抽象晦涩的经济学概念。那么,如何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阐述呢?其一采用身边实际的例子进行阐述。比如水和钻石比较价值的大小。用途大的水价值小,但用途小的钻石反而价值大。引用约翰·劳的观点:用途大的水价值比用途小的钻石价值大是因为水的数量超过人们对于它的需求量,而钻石的数量远远小于对它的需求量。利用供需关系来解释价值的大小而加深人们对价值概念的具体理解,具体事例可以使得这个概念更加生动。
  (二)复杂问题简明化
  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是所有行业都是规模效益带来的价值大,不是行业的经营规模越大越好,这是为什么呢?经济学的规模报酬法则中谈及此类问题比较复杂,我们要简明扼要的说明该法则,便于人们的理解。具体说来,生产过程中的标准化程度越高、产品品种规模规格变化不大、市场销量规模大的制造业往往采用规模生产,这样获得的规模报酬是不断递增的。相反,生产过程中是非标准化的、同时产品品种规模变化多样、市场销量不够广阔的产业,其规模报酬往往是得不偿失的。因此,不同行业部门的经营者都应该根据当前社会形势、市场前景、基于自身实力选择最适合于自身生产发展的方式。运用这样通俗易懂的方式表现抽象晦涩的概念使得学习者更加易于理解。
  三、小结
  经济学的趣味化可以加深学习者的理解,经济学的趣味化能够带动学习者的兴趣,经济学的趣味化提高教学者授课的教学效果。经济学的趣味化不仅要有趣,更要内涵广,这样易于学习者理解的同时还能够增加学习者的经济学相关内容的了解。通过有趣、深意、广度的修饰,相信接受经济学的学习者会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李星.经济学的趣味化[J].读书,1991(01).
  [2]张艺博.津津有味的经济学[J].销售与市场(评论版),2013(10).
  [3]厉以宁.关于环境经济学的思考[J].读书,1997(03).
其他文献
摘 要:与其他学科相比,高中物理的学习内容更加抽象,而且逻辑思维性更强。不仅是教师觉得教起来有一定难度,学生学起来更难,这样就让学生失去对物理学习的信心。所以要求教師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掌握他们的心理,培养他们对物理学科的解题能力,这样才能增强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本文将对高中物理教学中解题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探讨,旨在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解题能力;
摘 要: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促进了音乐、体育、等教育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学美术教育也不断受到重视。纵观我国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情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教学的经验,论述了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同时分析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能够为相关的教学实践提供些许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学美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美术教育能够使学生充分领略到生活的美,并能够从中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学生社团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然而,蓬勃发展的中学生社团在发展建设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约束了中学生社团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影响了其作用的有效发挥。本文聚焦当下中学生社团发展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社团;发展建设;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学生社团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蓬勃发展的中学
摘 要:随着现在科学技术的进步,微课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授课模式,其在教育方面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对于微课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对于微课的科学设计能够为学生和老师提供更好的教学空间,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能力。所以,找到教师有效的微课教学模式,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微课;信息技术  1引言  随着现在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也有着突飞猛进的提高,让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变得
问题的提出:2011年2月25日,济南市七里山幼儿园一名四岁大的女孩,在玩滑梯的时候,帽子被滑梯上的突起物勾住,导致脖子被衣物紧勒窒息而死,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在瞬间消失,回首过往,我国每年约有40~50万儿童因意外受伤,大约有2万儿童非正常死亡,更令人震惊的是,我国中小学在校生意外伤害的发生率正以每年14%的速度递增。这提醒我们,关注儿童的安全问题,重视对孩子的安全教育,迫在眉睫。幼儿尤其好动、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兴起了小语种的学习浪潮,日语就是其中一种,许多大学开设了日语学习课程,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让大学日语学习课堂变得更为生动有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进行日语学习。文章以多媒体技术为切入点,首先分析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大学日语教学中的意义,其次分析分析我国传统日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大学日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技术;大学;日语
摘 要:面对特殊教育培智生在教学当中,应结合现实生活展开教学,让生活融入教学活动,实现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培智班;课程教学;生活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特殊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在“融合教育”、“全纳教育”等理念的引导之下,特殊教育从传统的、隔离的走向现代的、开放的,并形成了以特殊教育为骨干,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格局。当前,特殊教
摘 要:根据体制健康理念的内容,对高中生的体育要求也不仅限于在课堂上,笔者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对体质健康信念对高中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体质健康信念并不是只是简单指那些影响身体健康的行为,而是长期积累的一种日常行为习惯,如何让学生在养成日常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才是高中体育教学的目的所在。  关键词:健康信念;那个高体育;行为习惯  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建立体质健康
摘 要:“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后逐渐被广泛运用。“翻转课堂”改变了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充分运用科技信息、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支撑点,通过对师生角色之间的置换将学生的被动接受地位转换为学习主体。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中语文教学;运用探析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后逐渐被广泛运用。“翻转课堂”改变了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充分运用科技信息、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支撑点,通过对师生角色之间的置换将学生的
摘 要:辛德勇先生在《制造汉武帝》中,对田余庆先生的《论轮台诏》一文及司马光在《通鉴》中对于汉武帝形象的描写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本文试对《制造汉武帝》中的优点和矛盾之处谈若干个人意见,并为治史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汉武帝;重构;汉武故事;司马光  辛德勇先生所作《制造汉武帝》一书,从史源学角度论证了汉武帝晚年根本没有治国路线从穷兵黩武到“守文”的战略转变,认为国内外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