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随着新课程教育理念在初中阶段各个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和广泛应用,初中阶段的教育已经不再是过去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技能和学习品质的培养,而是以提升学生学习主体性,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新型教学。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使学生能保持一颗轻松愉快的心去认识数学,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效能和学习品质的提高。所以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设计应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以注重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习积极性为目标。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主体都是十几岁,朝气蓬勃的少年。由于时代的发展,他们已经能从各方面感受、接触、获得各种讯息。这些因素决定了当代的初中生有其一定的特征,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抓住学生的特点,围绕学生的“学”,通过创设恰当的情景,让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建构,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从而使得教学不再是一个简单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再创造的过程。只有在认真研究教学对象,明确教师职责的前提下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学生实际,恰当合理的运用教材,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如: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统计调查》时,由于是在小学统计图的基础上对统计知识的一种延续与拓展,学生已有所了解。所以在讲授时就可以通过使学生调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体会统计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
(2)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所学知识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有效主动积极的学习。如在设计《点、线、面、体的认识》在引入阶段时,可以在课前首先放映这样一组动画:夜晚在外面散步,看到满天的繁星闪烁,偶有流星划过长空留下一道明亮的光线。同时配以舒缓的音乐,使学生在如诗一样的环境下欣赏图片,感受生活中点、线、面、体的存在。然后导入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对所学概念具体化,生动化,生活化。再比如讲解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时,可以从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学生熟悉的古诗入手引出课题,提炼诗中的数学元素,增强学生的人文意识,体会数学中的“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的道理。
(3)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得出答案,教师则应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不宜要求学生都机械记忆规范表述。如在讲解轴对称时,首先可以让学生欣赏一只彩蝶,一朵红花,一枚果实,询问它们有哪些奇妙的共同特征。再观察课本提供的对称图片,让学生思考图形特征。通过这两个活动学生已经对对称有了视觉上的了解。接着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想象举出几个生活中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与同伴进行交流。最后请学生动手演示将窗花沿某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的部分完全重合,通过动手操作形成轴对称概念。学生由最初的欣赏,接着观察,进而思考,最后交流,他们已经对轴对称的理解要比讲解概念定义要形象生动的多。当给出轴对称图形定义后,可以通过学生动手作出一幅轴对称图形,观察对称轴两侧的图形,并给自己所做图形命名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这些活动学生乐于接受,也容易理解掌握。
(4)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有的教师为了实现短期的效果,在课堂上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学生没有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往往学生做题时一脸茫然,解题不知如何下手。而同类型题目在反复讲练多次以后,学生依然不会解题。这时教师就应及时改变教学方法,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而教学评价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方法的较好手段。除了常规的测验,可以通过一些新颖的活动把评价过程动态化,使之贯穿于课堂和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设立发现问题奖,辩论奖,学习成果汇报展,也可以让学生设计测试试卷,同学之间互测互评。
总之,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是围绕应如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有效的学习数学而实施的一种设计;是数学理论,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重要桥梁,是教师提出创意和决策的过程;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和解决数学教学中各种问题的过程。其具有十分鲜明的目的性,严谨的计划性和有序的系统性,并不是一般的教学经验和案例。为此教学设计要按照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方面设计教学目标,考虑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更长目标,要将新的数学观,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性体现在具体的内容之中;要按照知识科学性,知识体系,编排特点,知识深度设计数学知识,要充分利用生活,经验,情境,问题,背景,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和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关注自主实践,合作探究与传统学习方式的融合与优化。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主体都是十几岁,朝气蓬勃的少年。由于时代的发展,他们已经能从各方面感受、接触、获得各种讯息。这些因素决定了当代的初中生有其一定的特征,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抓住学生的特点,围绕学生的“学”,通过创设恰当的情景,让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建构,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从而使得教学不再是一个简单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再创造的过程。只有在认真研究教学对象,明确教师职责的前提下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学生实际,恰当合理的运用教材,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如: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统计调查》时,由于是在小学统计图的基础上对统计知识的一种延续与拓展,学生已有所了解。所以在讲授时就可以通过使学生调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体会统计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
(2)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所学知识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有效主动积极的学习。如在设计《点、线、面、体的认识》在引入阶段时,可以在课前首先放映这样一组动画:夜晚在外面散步,看到满天的繁星闪烁,偶有流星划过长空留下一道明亮的光线。同时配以舒缓的音乐,使学生在如诗一样的环境下欣赏图片,感受生活中点、线、面、体的存在。然后导入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对所学概念具体化,生动化,生活化。再比如讲解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时,可以从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学生熟悉的古诗入手引出课题,提炼诗中的数学元素,增强学生的人文意识,体会数学中的“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的道理。
(3)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得出答案,教师则应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不宜要求学生都机械记忆规范表述。如在讲解轴对称时,首先可以让学生欣赏一只彩蝶,一朵红花,一枚果实,询问它们有哪些奇妙的共同特征。再观察课本提供的对称图片,让学生思考图形特征。通过这两个活动学生已经对对称有了视觉上的了解。接着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想象举出几个生活中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与同伴进行交流。最后请学生动手演示将窗花沿某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的部分完全重合,通过动手操作形成轴对称概念。学生由最初的欣赏,接着观察,进而思考,最后交流,他们已经对轴对称的理解要比讲解概念定义要形象生动的多。当给出轴对称图形定义后,可以通过学生动手作出一幅轴对称图形,观察对称轴两侧的图形,并给自己所做图形命名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这些活动学生乐于接受,也容易理解掌握。
(4)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有的教师为了实现短期的效果,在课堂上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学生没有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往往学生做题时一脸茫然,解题不知如何下手。而同类型题目在反复讲练多次以后,学生依然不会解题。这时教师就应及时改变教学方法,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而教学评价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方法的较好手段。除了常规的测验,可以通过一些新颖的活动把评价过程动态化,使之贯穿于课堂和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设立发现问题奖,辩论奖,学习成果汇报展,也可以让学生设计测试试卷,同学之间互测互评。
总之,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是围绕应如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有效的学习数学而实施的一种设计;是数学理论,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重要桥梁,是教师提出创意和决策的过程;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和解决数学教学中各种问题的过程。其具有十分鲜明的目的性,严谨的计划性和有序的系统性,并不是一般的教学经验和案例。为此教学设计要按照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方面设计教学目标,考虑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更长目标,要将新的数学观,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性体现在具体的内容之中;要按照知识科学性,知识体系,编排特点,知识深度设计数学知识,要充分利用生活,经验,情境,问题,背景,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和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关注自主实践,合作探究与传统学习方式的融合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