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低年级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因此,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信心,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生活,密切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例如,在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上,笔者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都会哪些数学知识?”学生们有的说:“我会从1数到100。”有的说:“我会做一些加减法。”……接着,笔者又提出:“你一天的生活能不能离开数学?”这样的发问引起了学生们的争议。有的学生提出:“你坐电梯不按数字能上下楼吗?”“你上学不看表能知道几点吗?”……通过议论,真切地让学生感受到了周围处处有数学,体会到学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利用生活中的情景来学习数学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够成熟和发达,在教师讲解理论性内容的时候,学生理解的困难程度很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一些生活中的情景,会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在人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学习数学是很有必要的。
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根据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的方法。例如,在讲“前后”这一新课时,教师提问:“大家还记得前几天学校举行的运动会吗?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了低年级组的跑步比赛,下面让我们重温一下当时紧张又激烈的场面。”这时,教师出示本班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跑步比赛的一段录像,接着向学生提问:“通过观看,知道当时谁跑在最前面吗?谁跑在最后面吗?”从而引出今天这节课所要研究的有关问题“前后”。这样引入,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把数学教材的“文本”转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需要对文本加工和处理,尤其是要把虚拟的情境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例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二)”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我是一名小小邮递员”的游戏,将口算卡片制成信件,请“邮递员”将信件投到与口算卡片得数相同的信箱里,再集体检验“小小邮递员”送信的结果是否正确。根据学生好动、好说、争强好胜的特点,将枯燥的计算寓于教学游戏中,既使学生巩固了知识,又突出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要从小做起 如,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位置”一课,除了教室中的“位置”外,还可以想到什么地方有“位置”一题,可以使学生联想到影院、列车、书架等生活中与“位置”有关的问题。这些看来不算难的内容,如果不多加一两句话,学生就可能不会联想到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数学内容,当拿到一张火车票时,也可能不会有数学应用的意识,当然就不知道利用火车票去寻找自己的“位置”。相反,如果一个小学生有了这种意识,当和父母一起乘车时,就会高高兴兴地手拿车票帮助父母找“位置”。可以看出,让学生从小就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是多么的有必要。
让学生用数学来理解生活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将数学问题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理解生活,从而不断地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作者单位:重庆市巫溪县红岩小学)
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信心,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生活,密切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例如,在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上,笔者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都会哪些数学知识?”学生们有的说:“我会从1数到100。”有的说:“我会做一些加减法。”……接着,笔者又提出:“你一天的生活能不能离开数学?”这样的发问引起了学生们的争议。有的学生提出:“你坐电梯不按数字能上下楼吗?”“你上学不看表能知道几点吗?”……通过议论,真切地让学生感受到了周围处处有数学,体会到学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利用生活中的情景来学习数学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够成熟和发达,在教师讲解理论性内容的时候,学生理解的困难程度很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一些生活中的情景,会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在人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学习数学是很有必要的。
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根据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的方法。例如,在讲“前后”这一新课时,教师提问:“大家还记得前几天学校举行的运动会吗?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了低年级组的跑步比赛,下面让我们重温一下当时紧张又激烈的场面。”这时,教师出示本班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跑步比赛的一段录像,接着向学生提问:“通过观看,知道当时谁跑在最前面吗?谁跑在最后面吗?”从而引出今天这节课所要研究的有关问题“前后”。这样引入,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把数学教材的“文本”转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需要对文本加工和处理,尤其是要把虚拟的情境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例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二)”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我是一名小小邮递员”的游戏,将口算卡片制成信件,请“邮递员”将信件投到与口算卡片得数相同的信箱里,再集体检验“小小邮递员”送信的结果是否正确。根据学生好动、好说、争强好胜的特点,将枯燥的计算寓于教学游戏中,既使学生巩固了知识,又突出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要从小做起 如,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位置”一课,除了教室中的“位置”外,还可以想到什么地方有“位置”一题,可以使学生联想到影院、列车、书架等生活中与“位置”有关的问题。这些看来不算难的内容,如果不多加一两句话,学生就可能不会联想到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数学内容,当拿到一张火车票时,也可能不会有数学应用的意识,当然就不知道利用火车票去寻找自己的“位置”。相反,如果一个小学生有了这种意识,当和父母一起乘车时,就会高高兴兴地手拿车票帮助父母找“位置”。可以看出,让学生从小就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是多么的有必要。
让学生用数学来理解生活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将数学问题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理解生活,从而不断地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作者单位:重庆市巫溪县红岩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