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哲学方法指导学生阅读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yulan4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是意识的物质载体。所以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汲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下面结合哲学的方法,谈谈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
  
   一、发挥内外因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已经道出了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兴趣呢?
  (一)推荐学生喜欢的读物。推荐读物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点、生活经验。这样才能与学生接轨。陶行知说:接知如接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讲的都是这个意思。
  (二)让学生选择教材作品。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对于教材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作品应该删去,哪些作品只需作一般阅读,哪些作品应该重点研读。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可能达不到老师的期望,但这个过程是非常有价值的。它培养了学生的筛选、鉴别能力。
  
  二、尊重认知思维规律,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强调了方法重于结果。结果只是死物。给乞丐一个馒头只解决了暂时的饥饿,解决不了一生的乞讨。所以,给学生学习方法是解决一生乞讨的关键。
  (一)朗读与默读:有声语言有利于激活思维,无声语言有利于深化思维。所以,要坚持朗读与默读相结合。朗读时,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感情朗读。默读时,要理解文字的意义,文字只是知识的载体。读懂文字意,理解知识。
  (二)精读与略读:唯物辩证法讲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强调既要抓重点,又要统筹兼顾。文章也有重要和次要之分。重要的文章或内容是要精读的,次要的则略读。“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
  (三)摘记与旁注:摘记与点评是深化记忆与理解的重要手段。伟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都有这种习惯。人们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说明,阅读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睡在树荫下,连一个小指头都不愿动的人是不能成才的。
  
  三、利用课堂实践平台,提高阅读效果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与检验标准。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利用课堂教学活动来巩固发展学生的阅读效果和提高阅读能力。
  (一)要激励学生突破既成观点,训练创新思维。如在学《出师表》一课时,官方观点认为诸葛亮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对刘禅一片忠心,可彰日月。可有些同学认为,诸葛亮的忠就是愚忠,还举了许多刘备与刘禅的不得劲处,认为诸葛亮大可取而代之,那样倒是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观点可能偏颇,但思维活跃,表明学生已在自主思索了,较之低层的被动接受,这自然是上了一个台阶。
  (二)鼓励学生感悟作品,形成独特意见。方法有多种,其中讨论法对学生具有特别的作用,因为辩可使思维明晰,可以综合每个人的不同意见,从而更容易看见新的思想火花。比如学生关于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主人公玛蒂尔德,一贯的介绍说这是一个爱虚荣的人所得的教训,是一个个人的悲剧。可却有学生认为,丢项链事件使玛蒂尔德得到了勤劳、务实、守信等美德,这些是无价的,她是因祸而得福,我们不应该为她难过,而应该为她高兴。这是一种很独特的思维方式,拨开沙石,顿见珠玑,透过现象,发掘本质。这种思维方式,已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领悟能力了。
  
  四、将读书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拓宽视野
  
  (一)开展课内各种语文活动。配合语文课本及课外阅读内容,我们可以在校内、班内举办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比赛、作文比赛、课本剧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等,巩固课内课外阅读知识;还可以办手抄报、办文学社刊物,办壁报、黑板报等,从征题到写稿,到版面设计,全由学生自主完成,锻炼学生的能力。
  (二)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开放的社会,开放的课堂,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时刻与社会接触,教师应给学生一双“慧眼”,让学生去体会社会生活的真善美,去鄙弃社会生活的假恶丑,去同情去关爱,去憎恶去批判,把社会作为第二课堂。这实际上是课内阅读的又一延伸方式,只是阅读的材料不再是一本本黑底白字的书,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件件复杂的事,一幅幅生动的画……这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也是一种极好的训练。
  (三)指导学生写读书心得。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读写结合,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博览博闻强记,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厚积”自然就“薄发”了。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写好读书心得,或三言两语的评论或感受最深的人、事、段极其写法等的点评,或写写读后的感想体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学点哲学并将哲学方法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会提升语文教学的新境界。愿我们共同努力,打造语文新课堂。
  作者单位:河南郑州第十六中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