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烈日下的微笑,微笑 叫山风吹干 可以捏进烤囊 挂在昭苏天马征鞍上 達坂上的微笑,微笑 凝结在百尺冰凌 敲几下 满山谷和田玉般瑞响 沙暴中的微笑,微笑 被刺了个洞 可以在相册里结成串 架上炭火 熬出恰玛古三鲜汤 黑夜里的微笑,微笑 被山野诗人倒进水壶 浇在葡萄根上 诗篇里每个标点 都散逸慕萨莱斯馨香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烈日下的微笑,微笑
叫山风吹干
可以捏进烤囊
挂在昭苏天马征鞍上
達坂上的微笑,微笑
凝结在百尺冰凌
敲几下
满山谷和田玉般瑞响
沙暴中的微笑,微笑
被刺了个洞
可以在相册里结成串
架上炭火
熬出恰玛古三鲜汤
黑夜里的微笑,微笑
被山野诗人倒进水壶
浇在葡萄根上
诗篇里每个标点
都散逸慕萨莱斯馨香
其他文献
由于我和姐姐都属于“外来人口”,从1月底开始,我俩一天能接到无数通电话。“有没有发热情况?”“几号回来的?具体行程是什么?”有次半夜打进来问,我在回答时表达出一些不耐烦。工作人员似乎察觉出了我的情绪,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非常抱歉打扰你!但这是我们的责任,必须要完成。” 礼貌且严肃。忽然我想起爸爸说过,这段时间社区的工作人员经常工作到凌晨四五点。一想到他们在与身体的疲惫作抗争时还要应对我的不成
是时候了。是时候冷却 是时候和内心的千山万壑——告别。 江山如画。荣枯只关草木。 对于失去,我拥有的已经足够多。 夏日盛大,我只想和你说说秋天 说说暖。 你看,阳光足够好 我越来越接近天空的蓝。 别说黑暗是燃烧后的殇 你看那繁星和明月,都是——光 小雪 小雪。草木潜,万物蛰伏。 大地日渐空旷,只有北风 继续吹。 这时节,无论心有多少繁花盛开 也该素面朝天 安静的,听
横店(外二首) 寒江雪 喜歡刀光剑影,博取万里河山 你把秦朝搬到了横店 穿越古巷,窥你青草牧羊 你将宋朝、清朝…… 搬到了几百亩的田地里 桃红柳绿,月下碧水 你独自倚窗 层层迷雾遮蔽了旧时光,杭州不远 千古明月落入我的杯中 常坪村 秋霜打过的苦栗子掉落满地 常坪村似乎有不寻常的聚会 你说那位屠猪的汉子 早已离你远去,说着说着 近午炊烟如雾 村前的田野还是覆霜如雪…
主持人语 梁积林是一位崛起于新世纪诗坛的新边塞诗人,他的诗不仅以大漠戈壁高原这样的奇崛西部风景给我们带来审美惊奇,更重要的是,他的诗还致力于对人性的追问,对古老文明的沉思,对带有原始野性的民间生命的赞美。他的诗在风格上既有时间与生命之重,又有着月光般的轻灵,而他把这两者自然而美妙地融合到一起。另一位诗人九荒,也通过书写行驿北国的体验,展现对时间的沉思和对生命本性的追寻。北野则把生于斯长于斯的北国
主持人语 陕西90 后诗人周文婷给我们呈现诸多重要的情感节点, 通过抒情将情感清晰易见的克制, 加以有节奏、有目的地释放。在周文婷的诗里,如果我们陷入诸如“我笑得最好看”和“我就还是你梦中的少女”这些平实无奇的诗句,被常见的词素和句式、常见的比喻和象征带入了貌似平淡的诗歌氛围,那么我们可能会对周文婷的诗歌产生误读,实际上,诗歌并不是用一些突兀的意象和花哨的句式就能够达到震动效果。如何在常见的字、
秋风起意,月亮绷紧佩弦 射程之内的人 既期待箭镞的质地,又幻想 另一具被穿过的身体 所有爱情都是一场火灾 猎手从箭囊里抽出星星 一颗眼睛就灭了 人间如此明朗 月光锋利,寒露箭无虚发 秋凉易瘦 惊弓之人 姥山 你把流水系在腰间 用野草的悄悄话安慰落花 夜晚是山独守的空房 我们借走了土生土长的星星 喜欢看山的人 心是奔跑的山 鳥鸣长出一节节幽静 山像人间的一枚顿号
江水浑浊,汹涌,那是过去的事 如今,波光潋滟 江水一路奔腾到大海 到大海。也就是在我的记忆里 里程越长,奔腾越多 时间越久,奔腾越深刻 故乡的思念像鱼在翻滚 在后岸村 拥挤着,鱼在溪涧冲浪 浪花在街道激起彩色的波涛 大风车转动着田野的韵律 练武场从鸟鸣花香间传来浪潮 银杏叶飘飞金黄閃烁 寒山、拾得像圣人开怀微笑 瀑布从天上降下愉悦 我在山谷之中穿行
院落札记 结缕草用身子往前挪动,步履缓緩 一次次透露出坠落与迷惘 湖面偶尔掠过几只不知名的鸟儿外,总是阴晴不定 雨水蜂拥而至,她开始咒骂九月。一朵云 遮盖另一朵 “洗干净的衣服穿着才暖和。” 女子挽起木桩的衣袖,用温水将它的手洗净 柴火灶台里的火开始撕裂 “来了,来了。”母亲一转身 木桩往后退了又退…… 院落前,大把梧桐叶摔落在地 她左手提着棒针,右手小拇指端着 用毛线绕
九月。上学的钟声终于打破校园的沉寂 孩子们像囚禁的鸟儿 我相信他们打开的不只是翅膀 在石井乡,叶家孩子在聆听春天的花开 张家孩子在讲述超人的故事 翁家孩子还在索要疼爱 他们走进教室的模样多么像当年的我们 动用稚嫩的双手,从I、2、3…… 去数祖国的疆土,从一撇一捺去知道 汉字的博大精深,从父母的喜怒无常 去远离童年,去感受背负家族期望的 沉重 多年以后,面对一个人物的悲喜遭
梁小斌:《梁小斌的诗》,《诗歌月刊》2018年第7期 2018年第7期的《诗歌月刊》推出关于“朦胧诗”代表诗人梁小斌的专题,刊出其诗作16首和詩人黄玲君对梁小斌的访谈。在刊首的“主编寄语”中,主编李云以“新的姿态扛鼎而起”来高度评价梁小斌“冬眠”之后“再出发”的重要意义。“朦胧诗”落潮后,大多数当年的“朦胧诗人”都由“朦胧诗”这一共同体回复为个体,命运与道路各个不同,诗歌成就与各自的诗学取向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