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益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完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创新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现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把学生的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克服依赖思想,真正落实 “三变五让”,是实现当前教学效益最大化的有力措施。为此,江苏省淮州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提出“问题引导、先思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师指明了教改方向。笔者在此谈谈自己实施化学教学新模式的体会及感想。
一、渗透教学新理论,建立课堂新模式
纵观课堂教学改革进程,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就提出了 “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即教师为学生设计环境,激发学生独立探索,以便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与习惯。反观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更多的是让学生认识、理解和接受现有的科学结论,而对于引导学生对现有知识的再认识、更新与创造往往忽略或者根本不谈,时间一长,不少学生宁可一知半解,也不愿意随便提问题,久而久之,他们不再想什么,也想不出什么。实际上,行成于思、思成于惑,困惑与好奇恰恰是特有的财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实转变角色,一改过去“唱独角戏的课堂”,使自己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让有效的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先导。另外,致力于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善于和学生交朋友,让学生敢于说话,勇于表述自己的观点;进行适当的练习,让学生在保持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把思考的结果、问题的理解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得到有机结合。
二、实验事实激兴趣,创新教学新程序
1.激趣
通过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或是设计简单的学生实验,讲生动有趣的化学史,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等多种方式,设疑、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学生探索新问题的求知欲。 (时间严格控制在5分钟内)
2.引导
针对普遍性的问题,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材,从相关实验或史实中找到相应的理论依据和合理的解释。
3.讨论
围绕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答辩。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化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消除学生的畏惧感。讨论可采取小组讨论,如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讨论。 (座位安排应恰当,优生、中等生、后进生兼顾)
4.点拨
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还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老师点拨而得到解决。教师点拨一定要抓住学生易于混淆的、带有共性的问题,用精练的语言,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释疑,重在过程分析,并注重处理方法。(注意点拨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
5.训练
指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答实际问题,培养其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实验室制乙烯时,按照反应原理,其生成物只有乙烯和水,反应液的颜色应该没有变化,而事实上学生实验时观察到混合溶液逐渐变黄最终变黑。这时教师可以设置疑问,启发学生思考:根据反应物浓硫酸和酒精,推断黑色物质可能是什么,怎么生成得来的,又发生了什么反应,表现了浓硫酸的什么性质,说明了有机物的什么特点。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讨论,便能对问题作出解答,解决新问题的同时也复习了已学的知识。启发式实验教学使学生懂得“看—做—想”的统一,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自觉地发展智能、情感和意志,从而促使他们全面发展。
三、新型手段做保障,彰显效益最大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新型教学手段在学校已较为普及,在教学中应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功效。如采用归纳式或比较识记式结尾时,可让学生总结,通过投影不同学生的笔记,比较优劣,找出差异,这样既方便又省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扩大学生的训练量。对于一些开放性问题,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上网查询,并把查到的结论与同学共享。在教学研究与作业批改过程中,发现共性的问题也可通过展示台及时展示出来供全班订正。因此,电化教学手段具有许多传统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点,教学中应对其给予足够重视。
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这种艺术的表现手法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化学课堂教学的模式也是如此,不论运用何种教学模式,都要求我们教师既要知常,又要晓变,在大的教学模式指导下,用自己的心血设计出具有特色、富于实效的课堂教学方案。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州中学)
一、渗透教学新理论,建立课堂新模式
纵观课堂教学改革进程,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就提出了 “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即教师为学生设计环境,激发学生独立探索,以便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与习惯。反观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更多的是让学生认识、理解和接受现有的科学结论,而对于引导学生对现有知识的再认识、更新与创造往往忽略或者根本不谈,时间一长,不少学生宁可一知半解,也不愿意随便提问题,久而久之,他们不再想什么,也想不出什么。实际上,行成于思、思成于惑,困惑与好奇恰恰是特有的财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实转变角色,一改过去“唱独角戏的课堂”,使自己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让有效的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先导。另外,致力于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善于和学生交朋友,让学生敢于说话,勇于表述自己的观点;进行适当的练习,让学生在保持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把思考的结果、问题的理解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得到有机结合。
二、实验事实激兴趣,创新教学新程序
1.激趣
通过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或是设计简单的学生实验,讲生动有趣的化学史,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等多种方式,设疑、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学生探索新问题的求知欲。 (时间严格控制在5分钟内)
2.引导
针对普遍性的问题,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材,从相关实验或史实中找到相应的理论依据和合理的解释。
3.讨论
围绕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答辩。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化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消除学生的畏惧感。讨论可采取小组讨论,如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讨论。 (座位安排应恰当,优生、中等生、后进生兼顾)
4.点拨
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还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老师点拨而得到解决。教师点拨一定要抓住学生易于混淆的、带有共性的问题,用精练的语言,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释疑,重在过程分析,并注重处理方法。(注意点拨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
5.训练
指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答实际问题,培养其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实验室制乙烯时,按照反应原理,其生成物只有乙烯和水,反应液的颜色应该没有变化,而事实上学生实验时观察到混合溶液逐渐变黄最终变黑。这时教师可以设置疑问,启发学生思考:根据反应物浓硫酸和酒精,推断黑色物质可能是什么,怎么生成得来的,又发生了什么反应,表现了浓硫酸的什么性质,说明了有机物的什么特点。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讨论,便能对问题作出解答,解决新问题的同时也复习了已学的知识。启发式实验教学使学生懂得“看—做—想”的统一,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自觉地发展智能、情感和意志,从而促使他们全面发展。
三、新型手段做保障,彰显效益最大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新型教学手段在学校已较为普及,在教学中应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功效。如采用归纳式或比较识记式结尾时,可让学生总结,通过投影不同学生的笔记,比较优劣,找出差异,这样既方便又省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扩大学生的训练量。对于一些开放性问题,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上网查询,并把查到的结论与同学共享。在教学研究与作业批改过程中,发现共性的问题也可通过展示台及时展示出来供全班订正。因此,电化教学手段具有许多传统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点,教学中应对其给予足够重视。
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这种艺术的表现手法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化学课堂教学的模式也是如此,不论运用何种教学模式,都要求我们教师既要知常,又要晓变,在大的教学模式指导下,用自己的心血设计出具有特色、富于实效的课堂教学方案。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