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情怀 精神担当

来源 :西藏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xusl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人民谋幸福一直以来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强调:“今后5年党和国家各项任务,归结起来就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上又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一批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作家,感受着社会的发展,记录下脱贫攻坚战中的艰辛、汗水、成就和喜悦,讲述着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上的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丰富充实着当代文学的题材领域。长篇报告文学《废墟上的涅槃》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次仁罗布曾在访谈中谈到,真正优秀的作品应该体现在三点:生活、情怀、叙事,对于报告文学体裁的写作也亦如此。
  文学的根基在于深入生活,《废墟上的涅槃》是在作家深入访谈、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写就的。作品选取了云南昭通深度贫困县鲁甸县的三个点:甘家寨、光明村、搬迁点卯家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反映了云南昭通脱贫攻坚的足迹和成就,具有民族史志的意义。第一章《浴火重生》,作品以亲历者邹家荣等人的讲述为依据,以甘家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为线索,记述了甘家寨重建后生活质量和水平较灾前有很大提高,真正实现了党和政府所提倡的“灾后重建之时,也是脱贫攻坚结束之日”。第二章《花椒树上结幸福》记述了龙头山镇副镇长、光明村前村长谭德军带领村民开展退耕还林、种植花椒致富奔小康的故事。第三章《卯家湾的春天》,以蒋家包包、坪地营村、转山包山区几户人家为例,讲述了昭通市把不具备发展条件的贫困山区、生态脆弱地区群众搬出大山、建设安置点、实现安居乐业的事迹。作品用具体的数字反映出云南昭通贫困状况和脱贫之后的建设情况,明确、真实、可靠,为新时代云南昭通脱贫攻坚记下了珍贵的一笔。
  脱贫致富是党和政府、民众合力的事业,《废墟上的涅槃》是一首感人肺腑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颂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一方面党和国家以服务人民、关心民生为己任。《浴火重生》中甘家寨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置点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李克强总理现场指挥拖险救援,部队官兵第一时间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在甘家寨安置重建点的选址上充分尊重甘家寨人民的心愿;《花椒树上结幸福》中的村长谭德军秉持着党的干部就要为村民做些实事、带领村民致富的立场,顶着压力,克服重重困境,最终实现全村脱贫的目标,塑造了一个开拓创新、敢于担当的基层干部形象;《卯家湾的春天》中凸显了政府“搬迁”决策的魄力和“安置”工程的实绩。另一方面《废墟上的涅槃》书写了受灾群众和贫困民众渴求改变贫困状况、积极寻找致富途径的努力。灾后重建后的甘家寨村民没有等、靠、要,而是积极寻找勤劳致富之路。正是因为党和国家政策上的支持、投入和民众积极改变生活水平的努力,才这么迅速地实现了脱贫奔小康的目标,正是这种上下同心的凝聚力、向心力铸就了攻无不克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废墟上的涅槃》既从宏观上呈现了云南昭通脱贫攻坚的政治实践,同时作者深入了解乡民日常生活状态,书写个体幽微的情感和命运的变迁,对人物命运和事件的讲述清晰而又跌宕起伏,体现了作家叙事的张力和谋篇布局的工巧。《花椒树上结幸福》在行文上以梦小康——破困局——红八月——共富裕——无限美五步曲,清晰描述了光明村致富前的困局与创业致富的迫切性、种植花椒致富过程的一波三折、先富吸引带动后富、共赴小康的过程;《浴火重生》在讲述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事件中,善于体察、关注民众的心理创伤;《卯家湾的春天》对贫困山区人们生存状况、精神面貌的关照,体现了作家的人性关怀精神。
  情怀、担当是文中一个个新时代中国脊梁式人物的精神写照,也是作家写作立场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有感而发、文为情思,《废墟上的涅槃》是作家情怀与时代精神的共鸣。
  
其他文献
郭政和的性格沉静内敛,稳重踏实。他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细心体味着生活的点点滴滴;他热爱阅读,博览群书,知识面广,写得一手好文章。他把自己乐观的精神融入生活,把对生活的思考融入文章,文辞简练隽永、清新独特,读来令人沉思、给人启发。  ———同学陈子睿  政和从小爱看书,刚上幼儿园时哭闹不止,老师拿糖果、饼干哄他收效甚微,唯有拿来绘本,他才会安静下来。靠着绘本的安慰,政和度过了与家人初次分离的焦虑期。
一早去堆米寺转经,在入山路口烧香,卖香的老者取了一枝新绿的松柏枝叶沾了清水朝燃烧的桑烟洒去,口中念着秘语。阿克吉麦说,他这是在向山神打招呼:我们来了。  上回到拉萨,阿克吉麦专程从昌都丁青寺赶来引我转经。他不懂汉语,但我说什么他都能够领会,并回应以深深浅浅的微笑。阿克吉麦精通象雄占卜术,在闭关的时候他占卜了自己的寿数,果真在四十七岁的时候他就圆寂了。那天早上,我在佛堂里敬茶水,一只杯子里的茶水忽然
幕合。晨启。  我看见,长者沐手焚香,孩童点燃炮仗。  我看见,坐落在荒野的楼宇里,  异乡人叙述家的担子。  我请药师,開出罂粟的处方单,治病或者下毒。  我请巫师,碎碎念咒语,为尘埃里的善言  平茬,或者使其分蘖。  我借他口,和当空的影子论辩,  他有夜晚背面的谶语。  我借他口,道出思想的沉疴,他的手旁  是镶嵌着亲人口头语的尺子。  庚子终。辛丑始。  2  嗨,我栖居在你北侧的大地阶梯
喜马拉雅的雪落在神的肩头  雍布拉康修建在牡鹿的大腿上  一切自有深意  当第一粒青稞  从第一块农田里发芽  整个藏南都举起了翠绿的手掌  当咆哮的雅鲁藏布江在这里拐弯  慢下来的江水,柔肠百结  用堆积的泥沙和一座山谷的鸟鸣  重新整理了历史的走向  当桑耶寺的一缕桑烟  繚绕于塔尖,总有一声雄浑的法号  越过金瓦红墙,自遥远处传来  那回荡在山谷间的佛音与桑烟  是众神的慈悲  当流水诵读经
身体里有星辰的慈悲之光  可以照亮人间,驱逐饥饿和羞耻  许多人走进青稞地  像鱼一樣  听不到他们说话的声音  高原的阳光在收紧青稞最后的柔软  秋风磨亮了饱满的头颅  倔强的青稞倒在人们的目光里  很短的时间,就会被人们高高扛起  从田野到村庄的小道大路上  青稞骑着人们的肩背和脖子,从此  成为尊严的一部分
岗路巴·完代客,藏族,1997年出生于甘南合作。就读于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诗》签约诗人,《现代作家文学》特约作家,仓央嘉措诗社甘南分社副社长兼秘书长。作品散见《中华诗坛2016年选诗》《2016年中国少数民族诗人诗歌选集》等。  湛蓝的天空  温暖的阳光  广阔的大地  唯美的花朵  雄伟的高山  更使我们兴奋的是  从眼前陡峭的悬崖  英勇泻下的激流  看,浪花是多么的洁白无瑕  那些光影犹如孔
天津市和平区举办“名师成长”校长论坛  2018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国教科院天津和平实验区“名师成长”项目组组织天津市和平区中学、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等36个单位的校长参加教师队伍建设论坛。36位校(园)长分为中学、小学和学前三个组,分别阐述了各自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校长们有的以学校文化为引领,有的以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为撬动,通过问卷调查、SWOT(Strength优势,Weaknes
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一个饿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走到一位农夫家门口。农夫给他一个馒头、一碗水,饥饿者得救了。他走进农夫家里,发现农夫家一贫如洗,感动得热泪盈眶。后来,他摆脱了困境,常念此事,常助他人。  题解  该作文属于新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  那么,如何审题呢?是照搬材料、续写材料、扩写材料吗?当然不是。是要求学生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
宅居  隔开所有的陷阱和“新冠”疫情  城市告别喧嚣  亦如冰雪下的群山  在春风里沉寂  漫漫溢溢的街道  一夜空寥  宽敞得像是另外一个世界  一些人在逆行  我称呼他们  ——白衣天使  他们直面生死  他们驱散冬寒  他们培植生命的花枝  我的热泪与热血翻涌  不知道他們有多少人会在搏击中离去  我宁肯他们不被称为英雄  也愿意他们带着几十年的修为  活着,呵护更多人的生命
格桑花在高原四处游走  以秘语的方式传播可靠和不可靠的消息  大地,沉默的大地  所有的深沉,都是一种言说  飞过天空的鸟  翅膀是语言的化身  你的羞红  由尘世的千言萬语染成  人间的说  是我的不说  我不需要词语的形式  澄净,照亮我灵魂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