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缘起
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责任意识,有时不免令我们教师摇头。不久之前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我班的一位女生连续两天不来上课,打她家里的电话也没人接。因为她上学期常因阑尾炎发作不能来,有时也不经请假就不来上学,我以为她这次又是因为此事,也没太在意,只当她又是病情发作,去医院打吊针去了。到了第三天早上,我又往她家打电话,这一次,有人接电话了,我迫不及待地问起该女生的情况,没想到其家长说,她天天都按时进学校,而且放学回家后还做作业的。我吓了一跳,忙说她已经两天没来了,家长也吓坏了赶紧出去找,到了下午,总算把孩子找着了。第二天,孩子被家长送过来了,我询问她为什么不进学校,她的回答让我瞠目结舌,她说她不来上学的原因是怕老师打她。我忙问是哪个老师要打她,又是为什么要打她。她磨蹭了半天,才说其实没有老师要打她,是自己星期天只顾着玩,家庭作业没有做,怕星期一进学校后被老师批评才没来上学。至于为什么要说怕老师打,是因为刚才妈妈在面前,自己如果不编个理由,不做作业还在外玩了三天,妈妈是不会放过她的。她的话令我哭笑不得,显而易见,她是把自己没做作业,不愿意上学的责任都推到了老师的身上,这可是一科,责任心缺失的表现。
现象
其实,这样的现象我们并不少见,下面我举几个小小的例子,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
一、还不回去的“失物”
教室的讲台上总有一些学生遗失的透明胶、圆珠笔、橡皮、红领巾等,我总是利用展会课进行“失物招领”,一样一样东西拿起来询问是谁的,让丢了东西的学生把属于自己的东西拿走。这原本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可到最后领走的总是只有一小部分,其他的“失物”再怎么问也无人应答。像这样的无主失物,在教室的抽屉里已堆了好大一堆。而一位学生家长告诉我,她孩子一个月光红领巾就买了6根。
二、“老师,是他先打我的”
班里有学生打架,每次处理此事,我总是先让他们说说打架的原因。一来我可以看看他们自己对自己打架的认识,二来我也可以从中了解一下他们打架的原因。可这些孩子一张口往往不说自己有什么责任,自己有了怎样的认识,而是说一些诸如“是他先打我的!”“谁让他骂我?”“老师,这事与我无关……”之类的话,为自己开脱,推卸责任。
三、“反正食堂的师傅会收的”
我们学校的值班老师午餐时都要检查食堂,查看一下学生吃午饭的纪律以及饭后碗碟饭桌的收拾情况。那天,轮到我值日,等学生吃完饭后,我发现不少餐桌上一片狼藉,几位食堂师傅正边收拾边摇头。出了食堂门,我随便找了几个在食堂吃饭的孩子询问为何不收拾桌子,他们理直气壮地说:“老师,你不知道,我在家从来不收桌子的。再说了,你放心好了,就算我们不收,反正食堂的师傅也会收的!要不然我们雇他们来干什么呢?”
像这样的一些现象真是不胜枚举,在这里我也就不多说了。
原因
究竟是什么使今天的孩子变成这样呢?我总结了一下原因,孩子们之所以会这样,家庭、学校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父母的“包办”
现在的孩子,他们大都是家中的“小皇帝”、“亮明珠”。一些父母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分数,他们替孩子做一切选择,为孩子做一切事情,而对孩子在家庭中不负责任的行动往往予以宽容,许多可以培养孩子责任心的机会都被错过了。孩子在长期被动的氛围中逐渐丧失了学习、劳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久而久之便萌发了“书是为父母念,考试是为父母考,家务是为父母做”的念头。比如一学生打碎了教室的玻璃,通常的处理方法是把孩子的父母叫来掏钱赔偿了事,而该学生却没受到任何惩罚。在家里,一些父母只让孩子尽情享受他们的权利,却没让他们了解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他们的责任心就这样慢慢地、一点一滴地丧失掉了。
二、教育的偏差
不仅仅是家长,我们老师在这方面的教育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学校搞少先队活动,辅导员老师精心策划组织写演讲词,学生要做的只是去执行而已。我们现在的学校,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老师们教育学生都以鼓励为主,批评惩罚是不多见的。殊不知,在这种没有惩罚的教育中,孩子的责任心慢慢地淡化和消失了。正如一些有识之士所说:“我们培养出来的青少年学生在责任感方面有淡薄的趋势,他们的认识理想中缺少了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的责任,缺少了民族忧患意识”。要知道今天的小学生正是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匹夫”无责,怎能“兴国”呢?所以,我觉得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我们教师的任务还很艰巨。
策略
正因为这样,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一、从多种渠道入手理解责任感
托尔斯泰认为:“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责任感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责任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儿童人格社会性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责任感不仅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开发与其他方面的发展,而且其本身就是儿童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良好个性品质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儿童能力发展的催化剂。我觉得要让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首先就要让他们懂得什么是“责任感”,而怎样才能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责任感”,我可是费了一番心思:
1,访问一些有责任感的人
现在的孩子用起钱来都大手大脚,从不觉得父母的钱来之不易,也体会不到父母对他们的诸多付出。我们学校附近有一个窑厂,那儿的工人劳动强度都很大,我决定带他们到那儿去走一走。那天,正午的太阳光线很强,走到半路,一些孩子开始吃不消了,大声地喊着“热,热!”我心想:现在就觉得热啦,等一会儿窑厂的高温更有你们受的。到了窑厂,发现已经有工人开始干活了。孩子们在整个窑厂转了一圈,最后来到烧砖的窑门口,工人们正进进出出地把刚出窑的砖头往外拉。我让孩子们也进到窑里面去体会一下,一进去,里面的热气和灰尘阵阵袭来,孩子们一下子全跑了出来。而工人们要进到窑里,把砖装上车,那不是更热了吗?另外,还有少数工人要在偌大的窑顶专门负责通过小洞给窑里加木屑升温,在砖头烧好后把窑顶的小洞打开给窑里降温。工人工作时很寂寞(窑顶没有其他人),而且工作时间要把握得非常好,要时刻注意下面窑里的动静,判断什么时候把小洞打开,什么时候再把小洞盖上,这一项工作必须是非常具有责任心的人才能来担当此任。孩子们通过对他们的访问,了解到了责任心的重要。类似这样的调查还有很多,如:公安人员冒着生命危 险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个体司机几十年如一日安全驾驶:神州六号顺利升空是十万人共同努力的结果等事例令孩子们啧啧称道。而设计人员错写了三千瓦为三瓦的事例;电力安装工人粗心少写了一个“不能合闸”的警示牌而造成四十万元的损失;由于某些人缺乏责任心造成的矿难使一个个家庭不再完整等惨痛教训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这些调查当中,同学们也了解到了责任心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它是每个人通过努力都能实现的。
2,召开主题班会
调查完毕后,我趁热打铁开了一个有关责任心的班会。会上,我先让孩子们说一说这次调查的感想。有不少孩子都说到很多被调查的人都很有责任心,自己平常不做值日,做作业偷工减料,与同学打架推卸责任等行为真是太不应该了。许多同学都发自内心地表示身为班级成员应为班级出力,于是我适时地提出了“岗位责任承包制”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3,岗位责任承包制
以往打扫卫生,总是令我十分头疼,不是这里没有打扫干净,就是那里又有同学来报告说“谁谁谁不干活,在那儿玩”,还时不时让学校的值日生扣上一分。这一次,综合大家的一致意见,我把班级里的所有岗位(包括卫生值日、学习、纪律等等)都一一列在黑板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能力选择岗位。孩子们非常踊跃,纷纷选出了适合自己的岗位,连那几个以往从不做作业的同学也定了自己的岗位即天天完成作业,我的心里一阵窃喜:总算有点收效了。你还别说,以往在班级工作中我总要操很多心,还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学期可比以前轻松了好多,说明孩子们已开始逐渐建立他们的责任感。这可真应了那句话——“知之愈明,行之愈笃”。
二、在榜样中深化责任感
孩子们有了最初的责任心,不见得能够持久,所以还要把他们的责任感教育进行深化,我决定从伟人大都最具有责任心入手,充分发挥伟人的榜样作用。如组织学生观看大型纪录片《邓小平》,许多学生被一代伟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特别是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心声更是激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共鸣,许多同学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启迪学生责任心的良师益友。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他们的精神气节令人赞叹不已,归结起来,都源于他们高度的责任感,在书海中漫步,不失为提高学生对责任心的认识、激发责任感的有效途径。为此,我组织学生开展了“读一本好书,学一位名人”活动。活动前,我先有目的的选择了一些关于介绍名人有责任心的书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去阅读。然后每周三的晨会课请一个学生上台介绍自己读的故事。在此活动中,大家了解到了“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毛泽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忍着病痛走访贫苦百姓的焦裕禄,为救老农而献出青春年华的大学生张华,“新时代的时传祥”集体——徐州下水道四班工人,“非典”肆虐期间挺身而出的白衣天使……从普通大学生到领袖伟人,从平凡个人到英雄群体,他们之所以做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历史和人民的尊敬,无不源于深沉的责任感。这些形象鲜明感人,事例生动具体,能给学生以情感的冲击和震撼,从而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孩子们的责任感也在这些伟人的榜样作用下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心和意识的,儿童年龄小,他们的生活经验越有限,那么生活中鲜明形象对于他们思想上的影响就越强烈。”在课外阅读中,只要我们教师能引导学生感受书中人物的高尚品格和人格魅力,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加深对自己的责任感。
三、在过失中体验责任感
孩子尚处于成长之中,对一些事情没有表现出责任感也是正常的,因为他们许多时候的确不太清楚这样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所以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我们还可以适当地让孩子体验一下自己办事情不负责任的苦果。孩子如果一而再地受到了自然后果的惩罚,他就会提高警惕,下次做事情的时候就不再会马马虎虎、草率了事。比如孩子上体育课忘了穿运动鞋,他打电话央求家长给他送去,这时家长就可以拒绝孩子的要求,尽管让他去挨老师的批评好了,孩子尝到了苦头之后就会多长点记性;孩子平时喜欢乱拿乱放东西,提醒他多次也不起作用,某天孩子的作业特别多,而且又急需一本参考书,可是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家长这时不要帮他找,尽管让他费时费力地去找好了,反正作业总归是要完成的,他耽误的时间越长休息的就越晚,给他留的印象也就越深刻。我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位母亲,孩子去夏令营,妈妈问:“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孩子说:“都好了,你就别管了。”妈妈一看,衣服带得不够,手电没带,就问孩子:“那边的气候你知道吗?衣服够不够?晚上活动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孩子答:“没问题。”这位妈妈就没再说什么。第二天,孩子背着包走了。一星期后孩子回来,妈妈问:“玩得开心不开心?有没有什么麻烦?”孩子说:“哎呀,冻死了,没想到山里这么冷。”“还有呢?”“晚上活动没有手电很不方便。”“那怎么办呢?”“以后得像爸爸一样,出差之前列个单子,好好咨询一下。”这个妈妈的方法就是自然惩罚法,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过失的后果。因为孩子冻一点,晚上麻烦一点,没有危险,但经过这一次,他就记住了。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文化程度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会使他刻骨铭心。这就要说到下面的一个例子了:有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就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12.5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就是里根。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结论
当然,培养责任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由知到行的渐进过程。既不是单纯地向学生讲道理所能奏效的,也不是几次具体的情境感染就会成功的。真正要让孩子自觉地扛起自己的责任来,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但是我坚信:
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行动;
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习惯:
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种性格:
一种性格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
具有了责任心的性格,就会收获一个金色的人生。
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责任意识,有时不免令我们教师摇头。不久之前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我班的一位女生连续两天不来上课,打她家里的电话也没人接。因为她上学期常因阑尾炎发作不能来,有时也不经请假就不来上学,我以为她这次又是因为此事,也没太在意,只当她又是病情发作,去医院打吊针去了。到了第三天早上,我又往她家打电话,这一次,有人接电话了,我迫不及待地问起该女生的情况,没想到其家长说,她天天都按时进学校,而且放学回家后还做作业的。我吓了一跳,忙说她已经两天没来了,家长也吓坏了赶紧出去找,到了下午,总算把孩子找着了。第二天,孩子被家长送过来了,我询问她为什么不进学校,她的回答让我瞠目结舌,她说她不来上学的原因是怕老师打她。我忙问是哪个老师要打她,又是为什么要打她。她磨蹭了半天,才说其实没有老师要打她,是自己星期天只顾着玩,家庭作业没有做,怕星期一进学校后被老师批评才没来上学。至于为什么要说怕老师打,是因为刚才妈妈在面前,自己如果不编个理由,不做作业还在外玩了三天,妈妈是不会放过她的。她的话令我哭笑不得,显而易见,她是把自己没做作业,不愿意上学的责任都推到了老师的身上,这可是一科,责任心缺失的表现。
现象
其实,这样的现象我们并不少见,下面我举几个小小的例子,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
一、还不回去的“失物”
教室的讲台上总有一些学生遗失的透明胶、圆珠笔、橡皮、红领巾等,我总是利用展会课进行“失物招领”,一样一样东西拿起来询问是谁的,让丢了东西的学生把属于自己的东西拿走。这原本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可到最后领走的总是只有一小部分,其他的“失物”再怎么问也无人应答。像这样的无主失物,在教室的抽屉里已堆了好大一堆。而一位学生家长告诉我,她孩子一个月光红领巾就买了6根。
二、“老师,是他先打我的”
班里有学生打架,每次处理此事,我总是先让他们说说打架的原因。一来我可以看看他们自己对自己打架的认识,二来我也可以从中了解一下他们打架的原因。可这些孩子一张口往往不说自己有什么责任,自己有了怎样的认识,而是说一些诸如“是他先打我的!”“谁让他骂我?”“老师,这事与我无关……”之类的话,为自己开脱,推卸责任。
三、“反正食堂的师傅会收的”
我们学校的值班老师午餐时都要检查食堂,查看一下学生吃午饭的纪律以及饭后碗碟饭桌的收拾情况。那天,轮到我值日,等学生吃完饭后,我发现不少餐桌上一片狼藉,几位食堂师傅正边收拾边摇头。出了食堂门,我随便找了几个在食堂吃饭的孩子询问为何不收拾桌子,他们理直气壮地说:“老师,你不知道,我在家从来不收桌子的。再说了,你放心好了,就算我们不收,反正食堂的师傅也会收的!要不然我们雇他们来干什么呢?”
像这样的一些现象真是不胜枚举,在这里我也就不多说了。
原因
究竟是什么使今天的孩子变成这样呢?我总结了一下原因,孩子们之所以会这样,家庭、学校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父母的“包办”
现在的孩子,他们大都是家中的“小皇帝”、“亮明珠”。一些父母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分数,他们替孩子做一切选择,为孩子做一切事情,而对孩子在家庭中不负责任的行动往往予以宽容,许多可以培养孩子责任心的机会都被错过了。孩子在长期被动的氛围中逐渐丧失了学习、劳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久而久之便萌发了“书是为父母念,考试是为父母考,家务是为父母做”的念头。比如一学生打碎了教室的玻璃,通常的处理方法是把孩子的父母叫来掏钱赔偿了事,而该学生却没受到任何惩罚。在家里,一些父母只让孩子尽情享受他们的权利,却没让他们了解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他们的责任心就这样慢慢地、一点一滴地丧失掉了。
二、教育的偏差
不仅仅是家长,我们老师在这方面的教育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学校搞少先队活动,辅导员老师精心策划组织写演讲词,学生要做的只是去执行而已。我们现在的学校,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老师们教育学生都以鼓励为主,批评惩罚是不多见的。殊不知,在这种没有惩罚的教育中,孩子的责任心慢慢地淡化和消失了。正如一些有识之士所说:“我们培养出来的青少年学生在责任感方面有淡薄的趋势,他们的认识理想中缺少了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的责任,缺少了民族忧患意识”。要知道今天的小学生正是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匹夫”无责,怎能“兴国”呢?所以,我觉得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我们教师的任务还很艰巨。
策略
正因为这样,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一、从多种渠道入手理解责任感
托尔斯泰认为:“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责任感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责任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儿童人格社会性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责任感不仅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开发与其他方面的发展,而且其本身就是儿童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良好个性品质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儿童能力发展的催化剂。我觉得要让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首先就要让他们懂得什么是“责任感”,而怎样才能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责任感”,我可是费了一番心思:
1,访问一些有责任感的人
现在的孩子用起钱来都大手大脚,从不觉得父母的钱来之不易,也体会不到父母对他们的诸多付出。我们学校附近有一个窑厂,那儿的工人劳动强度都很大,我决定带他们到那儿去走一走。那天,正午的太阳光线很强,走到半路,一些孩子开始吃不消了,大声地喊着“热,热!”我心想:现在就觉得热啦,等一会儿窑厂的高温更有你们受的。到了窑厂,发现已经有工人开始干活了。孩子们在整个窑厂转了一圈,最后来到烧砖的窑门口,工人们正进进出出地把刚出窑的砖头往外拉。我让孩子们也进到窑里面去体会一下,一进去,里面的热气和灰尘阵阵袭来,孩子们一下子全跑了出来。而工人们要进到窑里,把砖装上车,那不是更热了吗?另外,还有少数工人要在偌大的窑顶专门负责通过小洞给窑里加木屑升温,在砖头烧好后把窑顶的小洞打开给窑里降温。工人工作时很寂寞(窑顶没有其他人),而且工作时间要把握得非常好,要时刻注意下面窑里的动静,判断什么时候把小洞打开,什么时候再把小洞盖上,这一项工作必须是非常具有责任心的人才能来担当此任。孩子们通过对他们的访问,了解到了责任心的重要。类似这样的调查还有很多,如:公安人员冒着生命危 险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个体司机几十年如一日安全驾驶:神州六号顺利升空是十万人共同努力的结果等事例令孩子们啧啧称道。而设计人员错写了三千瓦为三瓦的事例;电力安装工人粗心少写了一个“不能合闸”的警示牌而造成四十万元的损失;由于某些人缺乏责任心造成的矿难使一个个家庭不再完整等惨痛教训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这些调查当中,同学们也了解到了责任心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它是每个人通过努力都能实现的。
2,召开主题班会
调查完毕后,我趁热打铁开了一个有关责任心的班会。会上,我先让孩子们说一说这次调查的感想。有不少孩子都说到很多被调查的人都很有责任心,自己平常不做值日,做作业偷工减料,与同学打架推卸责任等行为真是太不应该了。许多同学都发自内心地表示身为班级成员应为班级出力,于是我适时地提出了“岗位责任承包制”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3,岗位责任承包制
以往打扫卫生,总是令我十分头疼,不是这里没有打扫干净,就是那里又有同学来报告说“谁谁谁不干活,在那儿玩”,还时不时让学校的值日生扣上一分。这一次,综合大家的一致意见,我把班级里的所有岗位(包括卫生值日、学习、纪律等等)都一一列在黑板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能力选择岗位。孩子们非常踊跃,纷纷选出了适合自己的岗位,连那几个以往从不做作业的同学也定了自己的岗位即天天完成作业,我的心里一阵窃喜:总算有点收效了。你还别说,以往在班级工作中我总要操很多心,还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学期可比以前轻松了好多,说明孩子们已开始逐渐建立他们的责任感。这可真应了那句话——“知之愈明,行之愈笃”。
二、在榜样中深化责任感
孩子们有了最初的责任心,不见得能够持久,所以还要把他们的责任感教育进行深化,我决定从伟人大都最具有责任心入手,充分发挥伟人的榜样作用。如组织学生观看大型纪录片《邓小平》,许多学生被一代伟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特别是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心声更是激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共鸣,许多同学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启迪学生责任心的良师益友。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他们的精神气节令人赞叹不已,归结起来,都源于他们高度的责任感,在书海中漫步,不失为提高学生对责任心的认识、激发责任感的有效途径。为此,我组织学生开展了“读一本好书,学一位名人”活动。活动前,我先有目的的选择了一些关于介绍名人有责任心的书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去阅读。然后每周三的晨会课请一个学生上台介绍自己读的故事。在此活动中,大家了解到了“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毛泽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忍着病痛走访贫苦百姓的焦裕禄,为救老农而献出青春年华的大学生张华,“新时代的时传祥”集体——徐州下水道四班工人,“非典”肆虐期间挺身而出的白衣天使……从普通大学生到领袖伟人,从平凡个人到英雄群体,他们之所以做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历史和人民的尊敬,无不源于深沉的责任感。这些形象鲜明感人,事例生动具体,能给学生以情感的冲击和震撼,从而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孩子们的责任感也在这些伟人的榜样作用下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心和意识的,儿童年龄小,他们的生活经验越有限,那么生活中鲜明形象对于他们思想上的影响就越强烈。”在课外阅读中,只要我们教师能引导学生感受书中人物的高尚品格和人格魅力,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加深对自己的责任感。
三、在过失中体验责任感
孩子尚处于成长之中,对一些事情没有表现出责任感也是正常的,因为他们许多时候的确不太清楚这样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所以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我们还可以适当地让孩子体验一下自己办事情不负责任的苦果。孩子如果一而再地受到了自然后果的惩罚,他就会提高警惕,下次做事情的时候就不再会马马虎虎、草率了事。比如孩子上体育课忘了穿运动鞋,他打电话央求家长给他送去,这时家长就可以拒绝孩子的要求,尽管让他去挨老师的批评好了,孩子尝到了苦头之后就会多长点记性;孩子平时喜欢乱拿乱放东西,提醒他多次也不起作用,某天孩子的作业特别多,而且又急需一本参考书,可是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家长这时不要帮他找,尽管让他费时费力地去找好了,反正作业总归是要完成的,他耽误的时间越长休息的就越晚,给他留的印象也就越深刻。我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位母亲,孩子去夏令营,妈妈问:“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孩子说:“都好了,你就别管了。”妈妈一看,衣服带得不够,手电没带,就问孩子:“那边的气候你知道吗?衣服够不够?晚上活动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孩子答:“没问题。”这位妈妈就没再说什么。第二天,孩子背着包走了。一星期后孩子回来,妈妈问:“玩得开心不开心?有没有什么麻烦?”孩子说:“哎呀,冻死了,没想到山里这么冷。”“还有呢?”“晚上活动没有手电很不方便。”“那怎么办呢?”“以后得像爸爸一样,出差之前列个单子,好好咨询一下。”这个妈妈的方法就是自然惩罚法,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过失的后果。因为孩子冻一点,晚上麻烦一点,没有危险,但经过这一次,他就记住了。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文化程度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会使他刻骨铭心。这就要说到下面的一个例子了:有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就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12.5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就是里根。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结论
当然,培养责任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由知到行的渐进过程。既不是单纯地向学生讲道理所能奏效的,也不是几次具体的情境感染就会成功的。真正要让孩子自觉地扛起自己的责任来,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但是我坚信:
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行动;
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习惯:
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种性格:
一种性格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
具有了责任心的性格,就会收获一个金色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