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中小学已经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着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问题。这显然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始终应遵循教育的而不是临床的、治疗的或医学的模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学生,有严重心理疾病的毕竟是少数。现代心理健康学也早从过去的治疗少数的心理疾患,预防心理障碍,转到了心理发展领域。那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面向全体学生,为他们明天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条件。如果教育工作者只把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停留和局限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上,无疑是缩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受“应试教育”课程的影响,现在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大量介绍心理学、生理学等理论知识,过分偏重知识体系的概念化、系统化。实际上,这种死板、机械、冷冰冰的书本知识是无法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的。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学生内在的心理世界,而心理世界的变化,更多地要依赖学生直接经验,亲身体会。由此可见,健康心理不是只让学生掌握有关心理健康、心理学、生理学知识就能培养的。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克服教材中出现的成人化、系统化、理论化倾向,应淡化纯心理学和生理学概念,增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和实用性。这种课程看似零散、琐碎,却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冲突,培养学生学会关心及增强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他们的人生充满智慧,使他们的心理品质达到最优化。
一、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创设各种教育情景,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分辨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可是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活动仍很少。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多采用小组讨论、情景再现、案例分析、学生自省、行为训练等方式,采用一种开放的、多向交流的教育模式。
2、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心理健康教育成败的关键。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灵的沟通、理念的认同。只有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充满真诚、温暖、理解和信任的气氛,这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执行师生共同确定的教学计划,达到促使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其次,教师转换职责。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不是权威,不是指导者,而是一个平等者,一个朋友。教师决不能板着面孔,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出现,教师应是帮助者、资源提供者、咨询者和建设者。也就是说,教师应作为一个朋友或向导,为学生心理的健素发展提供一个支架、一件工具,帮助学生去建构、生成并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3、发挥学科间的协同作用,注重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已有课程,充分发挥学科间的协同作用。如将社会能力融入语文课中,在讲阅读技巧的时候,插入教授学生如何集中注意力,自我激励,克制做其它事的冲动;在数学课中插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勇气等。总之,各科教师都应把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当成自己的任务。
其次,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生活。如对违纪学生的处罚方式,如何对待别人的愤怒与冒犯,如何对待竞争等,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教育,形成乐观、向上的风气。
4、建立多元、开放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模式
因为性格及情绪类型没有好坏之分,心理健康的表现因人而异,没有标准答案,所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当然就是多元的、多角度的,而某些涉及人类的问题甚至需要学生一生去求索。那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方式及标准应是开放多元的。而那种统一的、标准化的教学评价是不全面的,理应淘汰。目前在某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评价和其它学科评价方法一样,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大量考查名词解释和教材中死记硬背的内容。这不仅达不到改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反而会成为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枷锁。因此,我们要建立一种更为灵活、更适合学生心灵的评价模式,一种开放、多元的评价模式。
二、发挥家庭教育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1、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重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些望子成龙的家长,想方设法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一个星期七天的时间都在学习,应该休息调整的时间都被“剥夺”了。弄得孩子头昏脑胀,这样的精神状态又如何能应付下一星期的学习呢?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安排扼杀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容易使孩子长时间过度紧张,产生心累和厌恶学习的情绪,以及造成孩子内向、压抑、情绪焦躁,这就造成了大错。
2、不要把孩子培育成温室中的弱苗
家庭是培育孩子的地方,但教育培养的目的是为了把孩子送到社会上,家庭只是孩子走向社会的起点。如果我们把家庭营造成一个孩子离不开的地方,那么他便只能成为温室中的弱苗,经不起风雨。家庭是个避风港,它的温度应比社会温暖些,这对未成年人来说是必要的。没有家庭的温暖,一下子把他推进严峻的社会,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但是家庭温度太高,也是不允许的,这会让孩子永远都长不大,永远都不能单独地迎接社会严峻的挑战。所以家庭的温度要随着孩子的长大而下降,这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有一位家长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明明我有条件让孩子吃山珍海味,偏给他粗茶淡饭,明明我有条件每天给孩子20块零用钱,却只给他2块;明知道让孩子扫地他扫不好,事后我还得再来一次,还是不嫌麻烦,可是我偏让他去扫;明知道孩子洗衣服不干净,家里又有洗衣机,我还是让他去洗衣服;……。”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许多家长都明白,可惜的是,太多家长缺乏这种毅力,没能把它落到实处。我们的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独立意识的拥护者和保护者,家长们应该给孩子一个自我锻炼的环境,让孩子们在这一环境中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地成长。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终身教育,是我们顺利开展学校教育的重要支柱,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我们的孩子才有美好的明天。
三、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实施途径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还可通过以下一些途径:1、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2、除与原有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及青春期教育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外,还可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对小学生也可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3、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总之,农村中小学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党和国家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是现代教育的要求,更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受“应试教育”课程的影响,现在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大量介绍心理学、生理学等理论知识,过分偏重知识体系的概念化、系统化。实际上,这种死板、机械、冷冰冰的书本知识是无法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的。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学生内在的心理世界,而心理世界的变化,更多地要依赖学生直接经验,亲身体会。由此可见,健康心理不是只让学生掌握有关心理健康、心理学、生理学知识就能培养的。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克服教材中出现的成人化、系统化、理论化倾向,应淡化纯心理学和生理学概念,增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和实用性。这种课程看似零散、琐碎,却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冲突,培养学生学会关心及增强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他们的人生充满智慧,使他们的心理品质达到最优化。
一、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创设各种教育情景,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分辨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可是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活动仍很少。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多采用小组讨论、情景再现、案例分析、学生自省、行为训练等方式,采用一种开放的、多向交流的教育模式。
2、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心理健康教育成败的关键。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灵的沟通、理念的认同。只有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充满真诚、温暖、理解和信任的气氛,这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执行师生共同确定的教学计划,达到促使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其次,教师转换职责。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不是权威,不是指导者,而是一个平等者,一个朋友。教师决不能板着面孔,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出现,教师应是帮助者、资源提供者、咨询者和建设者。也就是说,教师应作为一个朋友或向导,为学生心理的健素发展提供一个支架、一件工具,帮助学生去建构、生成并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3、发挥学科间的协同作用,注重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已有课程,充分发挥学科间的协同作用。如将社会能力融入语文课中,在讲阅读技巧的时候,插入教授学生如何集中注意力,自我激励,克制做其它事的冲动;在数学课中插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勇气等。总之,各科教师都应把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当成自己的任务。
其次,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生活。如对违纪学生的处罚方式,如何对待别人的愤怒与冒犯,如何对待竞争等,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教育,形成乐观、向上的风气。
4、建立多元、开放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模式
因为性格及情绪类型没有好坏之分,心理健康的表现因人而异,没有标准答案,所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当然就是多元的、多角度的,而某些涉及人类的问题甚至需要学生一生去求索。那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方式及标准应是开放多元的。而那种统一的、标准化的教学评价是不全面的,理应淘汰。目前在某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评价和其它学科评价方法一样,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大量考查名词解释和教材中死记硬背的内容。这不仅达不到改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反而会成为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枷锁。因此,我们要建立一种更为灵活、更适合学生心灵的评价模式,一种开放、多元的评价模式。
二、发挥家庭教育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1、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重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些望子成龙的家长,想方设法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一个星期七天的时间都在学习,应该休息调整的时间都被“剥夺”了。弄得孩子头昏脑胀,这样的精神状态又如何能应付下一星期的学习呢?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安排扼杀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容易使孩子长时间过度紧张,产生心累和厌恶学习的情绪,以及造成孩子内向、压抑、情绪焦躁,这就造成了大错。
2、不要把孩子培育成温室中的弱苗
家庭是培育孩子的地方,但教育培养的目的是为了把孩子送到社会上,家庭只是孩子走向社会的起点。如果我们把家庭营造成一个孩子离不开的地方,那么他便只能成为温室中的弱苗,经不起风雨。家庭是个避风港,它的温度应比社会温暖些,这对未成年人来说是必要的。没有家庭的温暖,一下子把他推进严峻的社会,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但是家庭温度太高,也是不允许的,这会让孩子永远都长不大,永远都不能单独地迎接社会严峻的挑战。所以家庭的温度要随着孩子的长大而下降,这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有一位家长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明明我有条件让孩子吃山珍海味,偏给他粗茶淡饭,明明我有条件每天给孩子20块零用钱,却只给他2块;明知道让孩子扫地他扫不好,事后我还得再来一次,还是不嫌麻烦,可是我偏让他去扫;明知道孩子洗衣服不干净,家里又有洗衣机,我还是让他去洗衣服;……。”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许多家长都明白,可惜的是,太多家长缺乏这种毅力,没能把它落到实处。我们的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独立意识的拥护者和保护者,家长们应该给孩子一个自我锻炼的环境,让孩子们在这一环境中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地成长。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终身教育,是我们顺利开展学校教育的重要支柱,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我们的孩子才有美好的明天。
三、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实施途径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还可通过以下一些途径:1、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2、除与原有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及青春期教育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外,还可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对小学生也可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3、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总之,农村中小学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党和国家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是现代教育的要求,更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