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行为偏差学生的成因及表现

来源 :学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sx2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農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薄弱部分,农村学生由于家长疏于管理,师资力量薄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在心理、行为上的偏差,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偏差行为。本文就偏差行为的原因及表现做一浅显的探究。
  关键词:农村;行为偏差;成因;表现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8-009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8.058
  学生的行为偏差是指学生在心理、性格方面有严重缺陷甚至偏激;在行为习惯方面缺乏自信、严重违反校规校纪,经常有迟到、旷课、扰乱秩序、顶撞老师、考试舞弊、偷窃、沉迷网络、早恋等行为。但是这些行为并未触犯法律,这种行为如果能够及早给予正面的教育与引导,完全可以得到纠正。如若放任自由,就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探究行为偏差学生的成因,找出纠正偏差行为的措施对正在青春期的学生非常重要。
  一、学生行为偏差的原因
  (一)自身原因
  行为偏差,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不能得到快乐的体验,在学习上就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学习上没了兴趣,那么他会把精力和心思放在别的不正当的事上。这样就经常出现对自己放任自流,无组织,无纪律,违反校级校规,哥们义气强,行侠仗义,感情用事,没有理性,和同学打架斗殴的事就不再是稀奇的事了。和长辈交往,有顶撞老师、父母的行为。这些都源于自己的自制力差。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一个学生受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家庭环境、家长素质是都影响学生的成长。我们经常说,“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站着一个问题家长”,是的,学生是家长的影子。当今社会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学生从小就在价值观方面树立的是:三百六十行,行行能挣钱;知识无用论。快速发展的社会空气中弥漫着浮躁的气息,学生静心学习,潜心学习的氛围越来越稀薄。家庭中一些家长消极的生活态度在学生面前出现,学生在家庭中长期耳濡目染,所以利己主义的人生观,任性蛮横的性格,这些都是影响学生成长的不利因素。当然因家庭环境的差异,更是形成行为偏差的具体原因。
  1.家长的素质。有些家长自身文化程度较低,素质差,他们对于教育学生这样重大的问题,不能考虑到教育这一课题的重要性,他们只想着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物质财富,一味的关注自己存款单上的数字,给学生吃饱穿暖,但对于学生的学习、情绪不闻不问,任其发展,或者说认为教育只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家长只要给足学生的生活资料即可。长期以往,学生就认为自己始终有个安全的避风港。不论发生任何事情父母都能容忍自己。对于自己在学习和学校的表现也就持无所谓的态度。从而为所欲为,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甚至形成了为所欲为的习惯。这样的学生一般都是好吃懒做,不认真学习,喜欢和别的学生比服装或者首饰,在生活档次上要求比较高。在学校讲究排场,常常约些所谓的哥们儿聚在一起抽烟、喝酒或聚餐。
  2.家庭的环境。“环境能够造就人,也能够毁灭人。”家庭环境在学生的教育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离异家庭:夫妻离婚,学生由父亲或者母亲单方面抚养,这样的学生由于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学生的孤独感非常强,生活积极性降低,对周围同学的信任度布告,他们合作意识不强。由于性格中自卑心理容易产生,所以他们在为人处事方面失去信心。这些学生很容易沦为罪犯,因为他们的内心经常是压抑的,
  3.留守家庭:农村学生的父母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打工,学生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照顾,老人只管学生的吃饭穿衣问题,没有精力或者不懂学生的教育问题。这样的学生对自己管理较为松散,在家打游戏、上网、聊天则是常事。久而久之,学习成绩下降,有些学生还有厌学、逃学和辍学的现象。这些学生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家庭教育直接是一种缺失。所以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在行为上是为行为偏差,表现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最近几年出现了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上升的趋势。
  (三)学校原因
  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主阵地,一个人在学龄时段,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一所学校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一般是整齐划一的。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偶尔也有照顾,但是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情绪。主要表现在:
  1.德育力度不够。学校的德育教育从未停止过,可是德育教育的形式只是单一的讲座、家长会、班会、晨会等一些单调的道德知识的讲授式教育,忽略了道德教育的丰富性和生活性。学生每天的生活与学习都未能有快乐与幸福的体验,这样的教育方式,对那些特殊家庭的学生怎么会不厌学呢?
  2.心理咨询师欠缺。农村学校在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的今天,他们的教育硬件不在短缺,可是心理学专业教师相对稀少,学校中设有心理咨询室,可是这间房子大部分时间是一把锁子在值班,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却未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学生有问题,只能是班主任做思想教育工作,不能从学生的情绪、心里彻底解决学生问题。
  二、学生行为偏差的具体表现
  (一)道德认知上的偏差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首先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偏差:不能明辨是非,在他们的“荣辱观”里和一般同学的思维不同,他们的经常是是非颠倒,黑白不分。集体荣誉意识差,学校的运动会,文艺晚会对他们来说只是看客,他们不愿意参加其中,似乎是游离于集体之外。不愿受规则的制约,不爱穿校服,爱染指甲、染头发,打扮的奇形怪状。与家长、老师对着干,经常顶撞老师和家长。
  (二)情感的偏差
  他们的情感比较封闭,不愿意和别人交往,谈心。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对别人的痛苦之上,上课会捣乱课堂秩序,下课纠集同学打架斗殴。对低年级的小同学经常欺负,有时故意破坏公共财物。
  (三)心理的偏差
  这类学生经常出现逆反心理,他们在学习方面表现的是意志力薄弱,自卑心理强烈,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对于消极的方面却是振振有词,头头是道。说谎、狡辩是他们的特长,他们腰以此引起别人的注意。
  总之,行为偏差学生的成因比较复杂以及表现形式多样,为了让这些学生尽快改变这些偏差行为,仍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范莹.青少年行为偏差问题的家庭原因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2.
  [2] 李杰春.青少年偏差行为成因分析及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40-42.
其他文献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特别是2013年湖北高考语文试题,有大致下面几种变化:①越来越注重语文的实用性;②语文知识越来越重视传统性和民族性的回归;③越来越注重与现代世界接轨;
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古典诗词作品数量繁多、题材丰富,学生吟咏记诵古典诗词作品的效果很不理想。为此,我想在此谈谈引导学生吟咏背诵古典诗词的三种技巧,以期在古诗词教学中有所帮助。  一、激趣吟咏背诵法  兴趣被普遍认为是人教学古典诗词,我们首先应该设法激发学生吟咏、品鉴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唤起学生阅读、理解、鉴赏、品味、吟咏、背诵古典诗词作品的潜在意识。继之,将学生顺利引进古典诗词的吟咏、品鉴、记
文学名著是人类历史上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文学大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它经过尘世的磨练、岁月的洗刷,被一代代的读者奉为经典,具有不朽的价值。对于处在成长过程中,正在初步建立人生观、世界观的青少年来讲,文学名著更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广泛地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语文应用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民族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这是目前广大一线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针对这一点,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尝试过多种方法。  一、构建平台,变“纸上谈兵”为“实兵演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师必须结合教材版本、教学内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
作文课堂:水相荡而生涟漪课改要求课堂教学把学生当成课程的主体,并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在这样的理念的指导下,我想在我的作文课堂上激发学生主体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