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是理解口语表达的技能。它与读和看一样,属于接受性技能(receptive skills)。但听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目标驱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听者不仅需要加工接收到的口语信息,还需要调动已有的知识、情境线索和预期(Thornbury,2019)。听的活动包括泛听(extensive listening)和精听(intensive listening)。其中,泛听通常是指学生在课外为了娱乐或其他原因而进行的听力活动。例如,学生经常看一些带字幕的英文电影,在观影的过程中不仅陶冶了情操、增长了见识,还自然而然地学到了地道的英语表达。而精听和泛听不同,精听往往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理解意义的同时,学习语言、提高听力技能水平。教材中的听力活动往往是精听活动。下面笔者以北师大版高中《英语》(2019年版)选择性必修一Unit 1 Relationships Lesson 2 How do we like teachers’ feedback?为例,说明教材中听力活动的设计思路和编写意图。
1.理解教材听力部分是单元主题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英语教材的编写突出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有机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材中的素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教材单元话题广泛,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等主题语境。每个教材单元均聚焦一个核心主题,单元所有板块一起构成完整的主题意义体系。教师可以基于单个板块语篇的主题意义提炼小的观念,再将这些小的观念整合成一个大的观念,作为单元的主题意义。北师大版高中《英语》(2019年版)每个单元均包含Topic Talk、Reading、Listening、Viewing和Writing板块。图1是笔者对Relationships单元各个板块的内容进行分析后提炼出的单元主题意义关联图。
如图1所示,听力部分的主题意义是一个小的观念,与其他板块的主题意义共同构成本单元的大的主题意义。教师在设计和实施听力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基于学生的已知,围绕主题意义引导学生学习主题相关的语言知识,提升听说技能。
2.教材听说活动的编排体现主题意义由理解到表达的渐进过程
英语教材的设计思路不是学科逻辑,而是关注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学生在理解和表达主题意义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听说技能和学习能力。下面笔者仍以Relationships单元Lesson 2的听说活动设计为例进行说明。
Lesson 2的标题为How do we like teachers’ feedback?,教材设计的活动共包含四个部分,分别为Activate and Share、Listen for Understanding、Focus on Function: Exchanging Opinions(以下简称“Focus on Function”)和Speak。这四个部分围绕两段听力材料展开。第一段听力材料是一位校园广播的presenter主持广播节目“Campus Matters”,首先介绍了本期节目的话题为“英语教师对于学生作品的反馈方式”,然后呈现了校园记者采访三位学生后发回的报道内容。第二段听力材料是两位教授谈论第一段听力材料中的广播节目,并就节目中的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教材基于两段听力材料设计了七个学习活动,其关系如图2所示。
在Activate and Share部分,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激活对教师反馈这一话题的已知,并借助教师提供的语言支架,尝试表达自己的观点。在Listen for Understanding部分,学生听并获取文本中有关教师反馈的类型、方式和被反馈者感受的相关信息,进一步输入主题内容和词汇,学习用于表达观点和态度的句型,同时通过同伴间的模拟采访活动复述所学内容,内化上述学到的语言知识。在Focus on Function部分,学生进一步获取他人对教师反馈这一话题的观点,输入和内化用于表达观点的句型。Speak部分要求学生表达自己对过去获得的教师反馈的观点,分享对未来希望收到何种教师反馈方式的想法。学生需要运用前面三个部分的所学内容来完成Speak部分的输出任务,整体活动安排符合“输入—内化—输出”的语言习得规律。
3.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表达主题意义的过程中发展技能、学习策略和积淀语言
理解和表达主题意义是语言学习的目的,也是语言学习的主线,但是在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增强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学习策略。下面笔者将结合教材中的具体活动加以说明。
教材中Activate and Share部分的活动1是小组活动,要求学生分享自己得到教师反馈的经历、观点和感受。为了充分激活学生的已知、辅助学生表达,教材中给出了正向和负向反饋两个方面的语言支架(笔者将其进行了简单分类,见表1)。这些语言支架帮助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时不知不觉地进入主题情境。同时,教材设计的小组活动也给予成员间互相启发、互相帮助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充分激活已知,为后续听录音中的人物谈论自己得到教师反馈的经历、体验和感受奠定基础。
教材在Listen for Understanding部分共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即活动2至活动4。其中,活动2属于学习理解活动,活动指令“Three students are interviewed about their English teachers’ feedback for a campus radio programme.”和要求填写的表格(见表2)可引导学生在听前通过预测的方式整体把握听力文本的主要内容。表2的第一列信息明确了录音内容包含三位学生接受采访的信息,第一行的表头信息说明被采访的学生从“自己的老师给出反馈的具体方式”“反馈的类型”“学生的反应或感受”三个方面接受采访。活动指令“Listen and complete the information in the second column of the table. Then, listen again and complete the rest of the table.”明确指出学生需要听两遍录音,逐层建构文本的主要内容,并将建构的内容填入表格。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填写表格的实际情况判断听两遍录音是否够用。如果有必要,教师可以多次播放录音,直到学生能获取表格的大部分信息。
此外,活动2中还有一个Skill Builder板块,旨在提示师生此段听力材料中可以重点提升的听力技能。如何在学生通过听建构主题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有人批判英语教师上课是“为了教技能而教技能”,这种批判针对的正是部分教师将教学主线变成技能训练而非主题意义建构的情况。实际上,技能培养应该安排在学生完成对主题意义的建构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建构主题意义时所使用的方法,并引导学生练习该方法。例如,在活动2的听力理解中,在学生获取信息并完成表格填写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听力材料中的说话人是如何表达其观点和态度的。在学生归纳出方法后,教师可以再引导学生阅读Skill Builder板块中的Understanding the Speaker’s Attitude,归纳说话者表达观点和态度的方式,总结相关的词汇和句型,如:don’t like、hate、don’t mind、like、it depends on、shouldn’t get upset等,并学习如何根据说话者的语调判断其态度。
活动3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表演活动2听力录音中的采访活动,旨在帮助学生通过语言输出练习和巩固语言。同时,活动3还要求学生进一步将听力材料中提到的教师反馈形式加以分类,并拓展补充更多的反馈类型,旨在帮助学生拓展对主题意义的认知,发展思维和语言能力。活动4要求学生补全听力文本的缩写文段,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听力内容,巩固话题语言。
Focus on Function部分的听力材料是两位教授就第一段听力材料中提到的教师反馈方式进行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这部分包括活动5和活动6。其中,活动5要求学生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两位教授的观点和理据;活动6为Talk Builder板块,要求学生在听对话并模仿的过程中记录表达观点的功能句,为Speak部分要求学生针对过去得到的教师反馈和希望未来得到的教师反馈类型发表观点的活动提供了有理有据表达的范例和语言支持。
教材听力活动以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为设计逻辑。教师只要充分遵循活动设计的整体性、一致性、渐进性和需求性原则,基于学生已知、按照主题意义建构主线细化的活动,就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
参考文献
Thornbury, S. 2019. THE NEW A-Z OF ELT A Dictionary of Terms and Concept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刘忠保. 2013. 以学生为本的集体备课[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1): 17—20
孙铁玲,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英语教研室主任,北京市特级教师。
马上就是20岁生日了,突然感觉自己老了!一想到生命已经度过五分之一,再也回不到十七八岁就会有种莫名的忧伤。回忆逝去的年华,梳理过去20年的对与错,竟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My birthday is tomorrow, which means I will have lived for exactly 20 years tomorrow at 3:32 p.m. That’s two enti
聯合国第七任秘书长科菲·安南8月18日与世长辞,享年80岁。他是公认的联合国历史上最富有改革精神的秘书长,就任后为了和平使命,在世界各地不断地穿梭访问、调停斡旋、化解危机、防止战争、呼吁和谈、谴责暴力,足迹遍布五大洲。无论是在伊拉克危机、中东巴以冲突中,还是在克什米尔争端、阿富汗战争里,都可以见到安南的身影,因此他被誉为“世界上最忙碌的和平使者”。 T o live is to choose.
清末大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前言中的一句感叹——“一名之立,旬月踟蹰”,可谓道出了翻译的甘苦。 一位在民企工作的朋友来了条微信,告知他们要举办国际商务年会,同时发来公关公司为他们设计的大会背板及中英标语文字。其中主题标语是“破局、驭势、共生”,下面赫然写着:Riding and Expanding, Mind and Future。朋友说,感觉翻译欠火候,但又想不出更好的译法。 在发来图片的同
It was in 2012 that Major League Baseball1 ran an ad showing generations of parents sharing the beloved American pastime with their kids. But it was already too late: in 2012, the average price for 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