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党政建设优化策略

来源 :企业文化·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syste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期下的企业发展离不开党政管理队伍的建设,党政工作的开展是企业发展的命脉,帮助企业提高决策层次,管理者水平,思想觉悟的高度的标杆,而我国党政建设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市场的发展。所以企业与党政建设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本文就 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党政建设的具体内容,以及必要性和意义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对如何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企业党政建设;优化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持续发展,党政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也买入了新时期。企业作为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党政建设能够为其发展保驾护航,为企业提供科学、主流、理智的理论依据。在党的建设工作中,通过规范和提升企业自身,构建紧紧围绕我党的结实的核心团队,带领整个企业走向巅峰。但任何事物的发展总会遵循客观规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企业党政建设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我们必须把危害党政建设和企业发展的势头,扼杀在萌芽状态。
  一、党政建设对企业的重要性
  党政管理队伍工作涉及到企业各个方面,在每一个层次上都可以落实相关工作,进行协调处理,以此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能够保持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所以党政管理队伍的管理者在企业中也应当是管理者,而这个队伍的构成也同时需要为企业发展所服务。党政管理建设的目标不仅要指导企业内部有序和顺利的进行, 也要做好宏观调控好整体发展布局,从基层到高层都要开展有关工作。这样的人才的选拔需要其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成熟的经验和理论基础,还要有一定的思想觉悟。企业党政建设管理队伍影响着企业日常工作的穩定开展,在企业的整体长期持续的发展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
  二、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党政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起步不久,面对新形势、新时期、新挑战,企业党政建设工作的开展也需要做出相应的变化,不少企业党政管理工作传统、落后的问题就很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21世纪开始,各种新兴企业层出不穷,计算机时代的来临让电子商务几乎覆盖到了所有行业,发展势头之迅猛让许多企业过犹不及。而许多新生代的企业在发展中缺乏对党政管理工作的重视,没有把党政建设提上章程,只注重经济效益的追求而不能把握整体发展方向,导致出现偏差,影响甚至导致企业无法维持。还有一些企业意识到了党政管理队伍的建设,但并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党政管理工作无法落实到实处,只有形式化的教条,让企业员工产生反感,大大降低了党政管理队伍工作的效率。
  (二)企业的党政管理队伍是需要企业的负责人或者较高水平的干部担任,主要负责管理和协调企业内部工作,同时对企业下属员工进行政治思想和党政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但因为企业管理人员事务繁忙,而这项工作耗时耗力、行事琐碎,再加上相对人员较少,很难顺利开展,管理人员的压力较大。而有些企业基层员工本身知识水平有限、思想觉悟不高、学习兴趣低,在面对没有切实利益的党建学习时,不愿参加党政建设工作。这种学习氛围中,企业党政建设开展难度更大。
  (三)企业党政管理队伍中自身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从当前企业党政管理队伍所暴露的问题来看,主要是党政管理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高,其原因是在选拔和考核机制时没有严格把控,在选拔干部时就思想没有加以重视,导致在工作中力不从心。而有些干部在选拔时可能符合要求,但以后的工作生活中缺乏进去精神,不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相关知识,自身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工作要求[2]。
  (四)党的队伍需要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企业要不断的培养和输送新的党建队伍人才,但是不少企业中对党政宣传只停留在讲座、学习班这样简单重复的形式中,无法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在学员参与到实际工作时,思想也比单一,服务工作的内容和力度都不能帮助企业和员工,就会给党政建设大打折扣。
  三、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党政建设的优化策略
  (一)党的建设发展需要社会和企业的努力,企业的发展需要党政建设的实施。党政管理队伍建设事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缺乏正确认识的企业势必将被市场所淘汰。因此提高企业高层对党政管理队伍建设意义的认识,上级相关单位要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沟通,使企业高层真正了解党政建设对企业的实际影响,抓好企业带头人,创造党建的企业文化。
  (二)企业在对党政建设队伍选拔人才时,要合理选举和提拔。在党建队伍的人才数量上也可以适当增加,以保证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宜,不能过多的影响员工的工作,也不能太少增加队伍的工作负担。在素质水平和年龄结构上也要协调统一,男女比例和谐,打造出高质量、高素质、高能力的队伍,才能更好的为企业和员工服务。
  (三)加强企业党建队伍的自身素质提高,要加强党建理论知识的学习,了解企业自身的情况,熟悉党政建设的知识和动态,用高业务能力和素质武装自己,能够与时俱进,随时面对新形式的挑战。
  (四)党政建设工作往往比较繁琐复杂,且工作成果不能立竿见影,因此需要干部多下基层,与员工保持沟通,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了解员工实际情况,对有思想有能力的员工进行考察和提干。同时做好党政建设的知识和思想普及,不断的结合企业和自身努力開创新思路,加强党员队伍的培训,利用新平台新形式,打造综合能力强的党政建设队伍。树立典型和鼓励优秀人才机制,提高员工参与的积极性[3]。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党政管理队伍也是党中央的左膀右臂,其所代表的就是党本身,因此其方针政策的制定以及企业的核心思想都要能更好的把握方向,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做好党政管理工作是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随波逐流的思想保证,做好党政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表现。
  参考文献:
  [1]李高仁.新时期企业党政思想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吉林农业,2011(7).
  [2]高金荣.关于加强企业党政思想工作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
  [3]刘梅.如何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及其党政建设[J].改革与开放,2012,22:120.
其他文献
建设创新型企业、实现企业不断发展,要靠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只有积极推进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为职工成长成才和脱颖而出、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才能使企业在新的环境机制下持续发展壮大。实施职工素质工程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公司跨越式发展的客观需要,这就要面向广大生产一线职工,以提高职工技能素质为主题,以“争创学习型班组、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为主要载体,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读书自学、技能竞赛、岗位练兵
期刊
全国IT人才供应年增缺口逾100万人,包括软件外包、软件测试、硬件技术、网络技术、游戏动漫、通信技术等众多细分领域。IT产业结构正从外包制造中心向创造出口中心转型,国内对技术人员的要求逐渐开始兼顾基础研发和应用开发,使得不少培训机构倾向于同高等院校展开合作,尝试将职业培训(包括认证)嵌入院校体系。  眼下比较流行的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计,通过应用项目开发,打通学员与企业的供需链。悉尼大学校
新形势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阅读需求的增多,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出了更多的挑战。而由于如今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存在着管理无序、信息开发不到位等等问题,需要引起相关部门
“闪婚”遭遇“风流”婆婆rn如果不是老妈催得紧,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闪婚”的.rn我本是那种特别传统、特别理性的女人,时尚潮流风在我这儿是掀不起任何波澜的.rn28岁生日一
期刊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人力资源管理是国有企业稳定生存、健康发展和不断壮大的关键性因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完善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本文对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其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国企;人力资源;浅析  一、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相对滞后  部分国企领导传统的管理观念根深蒂固,对人力资源管
美国掌控研发、印度整合技术,留给中国的是什么——搬运。美元的升值将使得这一本就尴尬的地位越来越像极了皇帝的新装。  在这个既非裁判员、也a非运动员的竞赛场上,中国已经沦落为场外黄牛党的边缘角色——运气好,可以高价卖给一个傻冒(而多半是中国人自己);运气不好,折本甚至弃票,还可能面临被拘役罚款的风险(亏本之后再遭遇反倾销)。或许近2年的全球经济危机给某些组织提供了借口,生产与就业历来忧戚相关,特别是
世界贸易组织(WTO)由关贸总协定(GATT)、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和知识产权协定(TRIPS)三部分组成,主要为所有贸易事务制定规范,协调冲突,维持秩序,讲究效率和公平,包括关税、
摘要:文章交代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历史背景,阐明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重要性、迫切性,分析指出了企业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存在的四个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四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问题;对策;建议;强化;落实  一、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紧迫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 。落实主体责任,既是党中央对新时期全党反腐败斗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交通运输管理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找出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单位领导和管理者对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充分认识、单位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制度无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单位对员工的职业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就如何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水平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措施: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学习并应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工作激励机制,完善薪酬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