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些新的教育理念不断的影响着教师,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在这些理念中不难看出新课程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而在实际中,预设的教学,在互动、对话的教学情境中,常常会遭遇“不确定性”的伏击。可以说课堂是开放的、活动的、不稳定的,那么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十八般武艺,能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设计最佳的教学活动,把课堂引向可发展的、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教学设计;同课异上;高效课堂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从2015年9月开始,鹤山市取消重点初中,统一实行按户籍入学,城区就实行电脑派位。因为学生素质参差,教师在授课时只能以照顾大多数学生的需要为主,结果却是“饿死”了“上层生”、“撑死”了“下层生”。这样的授课对仍以选拔性考试为主的中国教育来说,是存在一定的弊端。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个弊端降得最低,既能实现国家义务教育改革的初衷,又能令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佳的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能做的就是:研究教学工作规范化与科学化的基础,构建一个高效的课堂。
离开一中到普通中学任教的三年,笔者以“有效课堂”的研究为载体,开展课堂模式的改革,寻求更加适合沙坪中学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适时总结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将“有效课堂”的研究向更高标准的“高效课堂”研究推进,并以“探究‘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地理课堂”作为研究课题,向市申报立项,获得通过。
在实施研究初期,笔者通过“同课异上”来寻找最佳的教学模式,把班级分成三种类型。在A班,笔者吸收一直在普通中学任教的老教师的经验以知识体系为主线,采取传统教学手段(板书、板画)的教学设计;在B班,筆者以案例材料为主线,采取了现在大多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教学设计;在C班,以学生亲身感受的感性认识为主线,采取现代教学手段教学设计。通过每节课的学情反馈,不断进行比较研究、修正。
下面,笔者以七年级地理《地形图的判读》为例,具体阐述是如何在“活动式”教学模式下,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设计来达到高效课堂的。
《地形图的判读》这节课的内容包括掌握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和判读,掌握分层设色地形图判读和地形剖面图绘制。可以说这节课在七年级是最难的几节课之一,而地图教学是今后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就中考来看可以说约有70分是直接或间接考图的,更重要的是地形图分析是以后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学习和学生地理思维养成的基础,对后面的地理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这节课是学生读图能力培养、地理素质的养成;是学生从怕图到不畏图到习惯用图;是学生认可自己能力、增强自信,对地理产生持续兴趣的重要一课。
在同课异上《地形图的判读》时,A班在以知识传承和技能训练为宗旨的课堂里,营造紧张高效、严肃有序的学习氛围,排除干扰,抑制个别需求与随机活动,将注意力与行为统一到计划中的学习要求上去;B班和C班在以学习者的知识的主动建构与情意的积极发展为目标的课堂里,使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有创新尝试或灵感火花。
A课堂上,笔者语言精练,精心设计板书和板图,重视引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从图上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规范的表达能力。但初一的学生缺乏空间、立体的概念和野外经验,要求学生理解用等高线的形态表示地形的起伏(即将立体的转化成平面表示),还要学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即是将平面的转化成立体),要做到看图识地形,这对初一的学生而言本身就很难,加上教学方法较单一,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不足,中下层学生普遍不能从一堆线里转出来,更不用说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了,新课标要求的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创新意识根本得不到发展。
后两种课堂上,笔者善于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较高,但从组织教学过程中及教学效果来看,它们也存在较大差异。
B班的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对演示表现极大的兴趣,通过多次反复对多媒体课件的观察能较容易明白知识点。但因为学生素质的参差,理解、判断能力的差异,很多学生不会做笔记,课堂知识落实欠佳。我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提醒学生做笔记,并要预留时间给学生,课堂知识才能落实较好,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不强;另外,在B班课堂上,笔者发现下层生的参与度较低,而因为课堂时间紧我对他们的关注也被迫降低。实际上在B班,教师还是课堂的主体。
在C班课堂上,笔者让学生当主体,通过设计学生个体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动眼看模型和微课视频,动手画等高线图,动脑思考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动口讨论、归纳如何判读地形图”,在独立动手跟互动中探索,知识变得轻松易懂。最关键是在这种课堂上,笔者可以关注到不同的个体的需要,尤其是有了更多的时间关注下层生,能手把手地引导、帮助他们,在展示环节,简单的问题会优先让他们上,及时肯定与鼓励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融入学习中,并学有所获。同时,笔者在学生的“四动”环节中,除了做好指导外,还会注意发掘学生中一些典型的、好的学习方法,在学生展示环节中,也会让他们同时跟其他同学分享自己学习的方法,一些优秀的同学课后就会主动向这些发现“新大陆”的同学请教,“三个臭皮囊胜过一个诸葛亮”,更何况一堆优秀的孩子,他们很快可以融会贯通,并将方法发扬光大用到其他知识点上,反过来教导老师了。在C班的学习中,笔者发现不但深奥的知识变得易懂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创新意识都得到较好发展。
经过半个学期的同课异上,笔者统一在任教的班级采用C班的以学生亲身感受的感性认识为主线,采取现代教学手段的教学设计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每节新课前,笔者都会认真做好两大工作:一是简单而有用的素材;以《地形图的判读》一课为例,为了让知识更直观化、简单化,让学生的通过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就可以掌握该节课的知识,笔者除了修改完善在B班使用的课件外,还为每个小组配备了一份等高线模型和一份地形模型,还专门拍摄了一个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的微课视频;二是学案的设计;笔者认为好学案的标准是:①能紧扣教学内容,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②有一定的代表性,学生普遍关心又不易弄懂并容易产生混淆的问题;③有一定的诱发性、迷惑性,容易引起学生主动地思考。④涉及几个讨论的问题时,各问题之间应该有一定的梯度性,更能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深入交流,做到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为后面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这两大工作做好了,学生才能按照教师的预设的教学设计全员“动起来”,并“动”有所得,才能收到最佳的课堂效果。
每上完一节课笔者还会立刻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优化,使后上的课上得更精彩、更有效。在过去的一年里,笔者甚至会在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会根据班级特点、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环节,通过课堂教学设计多元性,寻找最优的教学程序,实现学生的共同发展。
以学生亲身感受的感性认识为主线,采取现代教学手段的教学设计,比较符合新课程教育理念,也符合了新的地理大纲要求的“培养学生关注生活,读懂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能轻易应付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及地理素养的中考。在2017年带的实验中学的班级,和2018年带的沙坪中学的班级均在当年的中考中,在没有增加课余额外的负担下,都能够取得全市第一的好成绩。
经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研究,发现一些新理念不断的影响着教师,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在这些理念中不难看出新课程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而在实践中,预设的教学,在互动、对话的教学情境中,常常会遭遇“不确定性”的挑战。比如教师的控堂的不力,课堂会显比较混乱;再如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开放过度、低效的小组合作等,都会使学生学习态度有点儿戏,学习缺乏整体的感知,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离课程改革的初衷越来越远。
可以说课堂开放的、活动的、不稳定的,那么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十八般武艺,能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设计最佳的教学活动,掌控好这个“活动的课堂”,令到全体学生主动动起来,把课堂引向可发展的、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黄敏洁,刘莉.“同课异上”——提升常态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8):66-67.
[2]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北京:出版者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
【关键词】教学设计;同课异上;高效课堂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从2015年9月开始,鹤山市取消重点初中,统一实行按户籍入学,城区就实行电脑派位。因为学生素质参差,教师在授课时只能以照顾大多数学生的需要为主,结果却是“饿死”了“上层生”、“撑死”了“下层生”。这样的授课对仍以选拔性考试为主的中国教育来说,是存在一定的弊端。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个弊端降得最低,既能实现国家义务教育改革的初衷,又能令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佳的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能做的就是:研究教学工作规范化与科学化的基础,构建一个高效的课堂。
离开一中到普通中学任教的三年,笔者以“有效课堂”的研究为载体,开展课堂模式的改革,寻求更加适合沙坪中学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适时总结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将“有效课堂”的研究向更高标准的“高效课堂”研究推进,并以“探究‘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地理课堂”作为研究课题,向市申报立项,获得通过。
在实施研究初期,笔者通过“同课异上”来寻找最佳的教学模式,把班级分成三种类型。在A班,笔者吸收一直在普通中学任教的老教师的经验以知识体系为主线,采取传统教学手段(板书、板画)的教学设计;在B班,筆者以案例材料为主线,采取了现在大多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教学设计;在C班,以学生亲身感受的感性认识为主线,采取现代教学手段教学设计。通过每节课的学情反馈,不断进行比较研究、修正。
下面,笔者以七年级地理《地形图的判读》为例,具体阐述是如何在“活动式”教学模式下,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设计来达到高效课堂的。
《地形图的判读》这节课的内容包括掌握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和判读,掌握分层设色地形图判读和地形剖面图绘制。可以说这节课在七年级是最难的几节课之一,而地图教学是今后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就中考来看可以说约有70分是直接或间接考图的,更重要的是地形图分析是以后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学习和学生地理思维养成的基础,对后面的地理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这节课是学生读图能力培养、地理素质的养成;是学生从怕图到不畏图到习惯用图;是学生认可自己能力、增强自信,对地理产生持续兴趣的重要一课。
在同课异上《地形图的判读》时,A班在以知识传承和技能训练为宗旨的课堂里,营造紧张高效、严肃有序的学习氛围,排除干扰,抑制个别需求与随机活动,将注意力与行为统一到计划中的学习要求上去;B班和C班在以学习者的知识的主动建构与情意的积极发展为目标的课堂里,使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有创新尝试或灵感火花。
A课堂上,笔者语言精练,精心设计板书和板图,重视引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从图上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规范的表达能力。但初一的学生缺乏空间、立体的概念和野外经验,要求学生理解用等高线的形态表示地形的起伏(即将立体的转化成平面表示),还要学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即是将平面的转化成立体),要做到看图识地形,这对初一的学生而言本身就很难,加上教学方法较单一,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不足,中下层学生普遍不能从一堆线里转出来,更不用说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了,新课标要求的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创新意识根本得不到发展。
后两种课堂上,笔者善于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较高,但从组织教学过程中及教学效果来看,它们也存在较大差异。
B班的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对演示表现极大的兴趣,通过多次反复对多媒体课件的观察能较容易明白知识点。但因为学生素质的参差,理解、判断能力的差异,很多学生不会做笔记,课堂知识落实欠佳。我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提醒学生做笔记,并要预留时间给学生,课堂知识才能落实较好,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不强;另外,在B班课堂上,笔者发现下层生的参与度较低,而因为课堂时间紧我对他们的关注也被迫降低。实际上在B班,教师还是课堂的主体。
在C班课堂上,笔者让学生当主体,通过设计学生个体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动眼看模型和微课视频,动手画等高线图,动脑思考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动口讨论、归纳如何判读地形图”,在独立动手跟互动中探索,知识变得轻松易懂。最关键是在这种课堂上,笔者可以关注到不同的个体的需要,尤其是有了更多的时间关注下层生,能手把手地引导、帮助他们,在展示环节,简单的问题会优先让他们上,及时肯定与鼓励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融入学习中,并学有所获。同时,笔者在学生的“四动”环节中,除了做好指导外,还会注意发掘学生中一些典型的、好的学习方法,在学生展示环节中,也会让他们同时跟其他同学分享自己学习的方法,一些优秀的同学课后就会主动向这些发现“新大陆”的同学请教,“三个臭皮囊胜过一个诸葛亮”,更何况一堆优秀的孩子,他们很快可以融会贯通,并将方法发扬光大用到其他知识点上,反过来教导老师了。在C班的学习中,笔者发现不但深奥的知识变得易懂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创新意识都得到较好发展。
经过半个学期的同课异上,笔者统一在任教的班级采用C班的以学生亲身感受的感性认识为主线,采取现代教学手段的教学设计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每节新课前,笔者都会认真做好两大工作:一是简单而有用的素材;以《地形图的判读》一课为例,为了让知识更直观化、简单化,让学生的通过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就可以掌握该节课的知识,笔者除了修改完善在B班使用的课件外,还为每个小组配备了一份等高线模型和一份地形模型,还专门拍摄了一个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的微课视频;二是学案的设计;笔者认为好学案的标准是:①能紧扣教学内容,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②有一定的代表性,学生普遍关心又不易弄懂并容易产生混淆的问题;③有一定的诱发性、迷惑性,容易引起学生主动地思考。④涉及几个讨论的问题时,各问题之间应该有一定的梯度性,更能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深入交流,做到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为后面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这两大工作做好了,学生才能按照教师的预设的教学设计全员“动起来”,并“动”有所得,才能收到最佳的课堂效果。
每上完一节课笔者还会立刻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优化,使后上的课上得更精彩、更有效。在过去的一年里,笔者甚至会在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会根据班级特点、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环节,通过课堂教学设计多元性,寻找最优的教学程序,实现学生的共同发展。
以学生亲身感受的感性认识为主线,采取现代教学手段的教学设计,比较符合新课程教育理念,也符合了新的地理大纲要求的“培养学生关注生活,读懂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能轻易应付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及地理素养的中考。在2017年带的实验中学的班级,和2018年带的沙坪中学的班级均在当年的中考中,在没有增加课余额外的负担下,都能够取得全市第一的好成绩。
经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研究,发现一些新理念不断的影响着教师,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在这些理念中不难看出新课程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而在实践中,预设的教学,在互动、对话的教学情境中,常常会遭遇“不确定性”的挑战。比如教师的控堂的不力,课堂会显比较混乱;再如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开放过度、低效的小组合作等,都会使学生学习态度有点儿戏,学习缺乏整体的感知,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离课程改革的初衷越来越远。
可以说课堂开放的、活动的、不稳定的,那么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十八般武艺,能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设计最佳的教学活动,掌控好这个“活动的课堂”,令到全体学生主动动起来,把课堂引向可发展的、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黄敏洁,刘莉.“同课异上”——提升常态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8):66-67.
[2]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北京:出版者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