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人生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yne_popl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使人生充满希望
  
  我1984年7月大学专科毕业以后即被分配到茅山老区的乡镇完中工作。这里四市(县)交汇,交通便捷,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一些五六十年代本科毕业的老教师在全县赫赫有名,也有许多八十年代的新教师在当地出类拔萃。面对他们,我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敬畏,也不由自主地闪现出无以名状的惶恐和忧虑。当面对两个班一百多个只比我小三四岁的高一学生的注视和惊疑。我更是找不到做一个好教师的感觉。第一节课的“语文学习方法漫谈”便如同开会作报告一样草草收场。怎么办?怎么办?我在内心一遍遍地问自己。第二节课开始总不能再“漫谈”下去了吧?内心的焦灼与矛盾使我寝食难安,夜里躺在床上不由地回忆起实习时听王永昌老师上《祭妹文》的情景。王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细致入微的分析,融情感、趣味、哲理于一体的教学风格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让人神往,使人钦佩。课后讨教时,王老师说了一句既经典又普通的话:读书,读书,再读书;实践,实践,再实践。好在读大学时省吃俭用买回的《论语》、《战国策》、《史记》、《汉书》、《三国志》、《十三经注疏》、《说文解字段注》、《广雅疏证》等古代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虽未来得及仔细阅读,但200多本书却跟着我来到了学校。排列在宿舍里。我的心稍稍安定了一些。从此以后,我便悉心去图书馆查找资料,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写好教案请同行斧正,邀请教研组长去压阵听课。渐渐地,我找到了一些做教师的感觉,也有了一些做教师的底气,慢慢喜欢上了教师这个普通的职业。
  工作以后,我没有放过任何一个读书的好机会。1987年我第一次任教两个高三毕业班并担任班主任。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我却依然报考了本科函授,读了三年的书。后来又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镇江市学科带头人高级研修班、江苏省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工作25年。读书、学习一直没有停止。每次背回一大袋一大袋书籍。我的内心总感到既自豪又神圣。
  多年以后,我才有机会向已成为江苏省资深特级教师、镇江市中语会理事长、镇江市十大藏书家之一的王永昌老师表示自己深藏内心的谢意。阅读伴随着我成长。在乡镇中学工作5年,我送走了3届高三毕业班,第一届高三毕业班语文高考成绩就超过了重点中学。由于工作业绩突出,我于1989年被抽调到当地的县中工作了11年,任教了6届高三毕业班,也逐渐摸索出了语文教学的门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书育人的风格。床头的几百本书像一双双眼睛,每天注视着我,使我不敢懈怠,只有把它们读深、读透、读完,心里才能安稳。现在走进我的办公室,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桌上摆放的各种书籍,在办公桌右边的一排高大的书柜里摆满各种图书。在我家中的书房里,背墙而立的三大排书橱里也排列着上千册图书。我每年都订阅十几种教育教学类的报纸、杂志,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教书育人水平。这也许正是我在教育教学方面走向成功的捷径,是我攀登上教书育人高峰的阶梯。1997年我被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被推选为镇江市中语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阅读使教书绽放美丽
  
  工作了一段时间,我观摩了一些名师的公开课教学,扩大了视野,感觉到多年教学高三毕业班,虽然在教学上成熟了一些,但也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教学的套路,特别是语文教学习题化的应试教育模式比较严重。我便大量阅读教育教学理论著作和报纸杂志,认识到语文教学要紧紧抓住读写这个中心。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形成了“语文素养是基础、语文能力是核心、语文思维是关键”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我努力处理好“喂食”与“觅食”的关系,不仅仅给学生备上干粮,更要让学生带上猎枪,去获取自己的胜利果实。宋代大诗人陆游的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使我悟出,语文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便是语文学习的外在功夫。
  语文教师要把书教好。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学养,更要做一个“杂家”。而这一切都来源于广泛的阅读和吸收。正是由于博览群书,我的课才深入浅出、丰富多彩:正是因为博采众长,我的课才高屋建瓴、别具一格;正是因为博闻强识。我的课才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我有时讲解课文会“跑题”,甚至跑得很远。这时我总要叫学生记一下关键词或把“跑题”的内容概括为一句话,或者作好自己的个性化笔记。学生说,我的课如果当作故事听,仅仅得到一点趣味,可是一旦学生想办法把我所讲的内容与书本、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就会受益匪浅。我认为要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首先要做一个教学的专家,学科的行家里手。而这一切也都源于广泛的阅读和吸收,而且只有做到师生一起阅读,共同成长,形成教和学的呼应和共鸣,教学才能达到高山流水、琴瑟谐鸣的境界。虽然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技巧,如讲解文本的技巧,组织学生阅读、讨论的技巧,教授写作的技巧等。但是语文学习更需要实实在在的功夫,博览群书的功夫,融会贯通的功夫,由此带来的语文教学超越了知识、能力而进入了素养、文化层面。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老师如何能培养出一批喜欢读书的学生呢!我让学生博览群书,既有精读的指定书目,又有泛读的自我涉猎,收到了显著的效果。近几年,我指导的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级作文大赛获一、二等奖达60多人次,指导学生发表作品80多篇。在我的组织下,学校荣获江苏省第七届高中生作文大赛优秀组织奖、首届江苏省“我与经典有约”读书征文活动优秀组织奖、江苏省第一届中小学网络读书活动团体奖等省、市级奖励。我自己也获得了镇江市高三语文复习课一等奖,多次被邀外出开设公开课或讲座。毕业多年的学生说,老师,有一节课让我们永远记住你,你上《荷塘月色》是那么的令人享受和陶醉!
  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统一,既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教师要力争使自己从“教教材”进入“用教材教”的境界,充分挖掘、整合课程资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当前的一些语文教学中,学生读书的时间少了,做题的时间多了:学习的时间少了,考试的时间多了,学生自主学习阅读的时间少了,教师包办灌输的时间多了,这就好像练武不练功。对于这种“短、平、快”的教学现象,我也深表忧虑和反对,并在教学中大力纠正,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文真功夫,加强阅读,扩大视野,融会贯通,形成语文能力和素养。把语文还给语文,让语文成为语文。我的教学可以用“诚、实、朴、活”来形容,所教学生的高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近几年我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教研论文也围绕语文教学的本体进行探究。我先后有30多篇论文发表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论丛》《当代教育科学》《教育探索》《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等刊物上,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10多篇。我还参与、主持了5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努力用自己的实践来印证“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的 教育箴言,把阅读作为教学和研究的基础工程。
  阅读、研究是我教书成功的法宝,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学生语文兴趣、语文意识和语文习惯的养成。我通过阅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和语文习惯,从多方面督促学生习惯的养成。教书是我的一份工作,阅读是我教好书的法宝,我有责任把它们做得更好。
  
  阅读使育人走向崇高
  
  李雯、孙叶卉是我教过的两个学生。当年读书时她们家境比较贫寒,至今还记得我当年对她们的帮助。我对她们的帮助不是仅仅从物质上、学习上予以关心,更主要是从精神上、思想上予以引导。我充分地考虑到她们的各种困难和感受,定期、多次去家访,了解她们生活上的需求,学习上的困难,思想、心理上的困惑,特别在人生的规划发展上给她们以指导,在做人的基本要求上给予她们慢慢的熏陶,这些都是通过阅读来使她们的思想、精神健康地成长和发育。我所任班主任的班级,每到毕业临别时,我都要送学生每人一本书,以作纪念。在我的关心下,他们变得坚强而理性,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中,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八十年代初期,我在乡镇中学工作,在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也没有放弃对教书育人事业的追求,不敢轻视阅读的作用和效果。当年,这所学校每年高考只能考取3—5人,而我担任班主任的首届毕业班一个班就考取了15人,在当地影响很大。在当地的县中工作的11年里,我多年担任班主任,所带班级也多次被评为省、市文明班级和优秀团支部。若问教育学生成功的秘诀,我认为就是阅读二字,阅读使我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看待,尊重他们成才成长的身心发展规律,等待倾听花开的声音;阅读也能使学生的心智更健全,心理更健康,明理懂事,和谐共生,用艺术化的眼光来看待人生和挫折。育人讲究的是将心比心不折腾,春风化雨暖人心,这一切皆源于阅读的支撑,科学而和谐地把握育人的规律。
  阅读不仅仅让学生获得知识,更使学生获得智慧、哲理和做人的道理。我担任班主任和语文老师,为了使学生遨游在知识的天地中,自己出资为班级图书角订阅报刊,购买书籍。我还经常给班级里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做辅导,鼓励他们战胜困难,奋发向上,向着人生的目标奋进。阅读促使他们成长,让他们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并且在长大成人以后也能以一颗感恩的心来关爱他人,回报社会,这也是教育的价值追求,是真善美的人性在教育中的体现。如此言传身教之下,我所带的班级学风正、班风纯,学生们团结互助,关心他人。我在班级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中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所带班级始终走在年级和学校的前列,其中我所带的2007届高三(10)班成绩在同年级20个班级中名列第一,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好评。在2007年高考中,该班学生高考分数全部达本二线以上,其中本一达线47人,1名学生获大市文科第一名,被香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提供奖学金提前录取;达南京大学录取分数线5人,有2名学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江苏省三好学生,该班级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班集体。
  育人是一项精细的工作,班主任是一个言传身教的召集人。我觉得要把学生当作班级的主人,必须用爱心浇灌,用诚心辅助,牢记自己育人的使命而且不辱使命,而阅读能够使育人变得崇高而有品位。
  从1984年7月大学毕业以来。我已经做了25年的中学语文教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许多人耕耘得比我好,却没有获得我这样的荣誉和回报,这是大家对我的关心和厚爱。在成绩和荣誉面前,我感觉任重道远,教书育人的探索将永无止境,我将努力使阅读成为我攀登教书育人高峰的阶梯,将阅读人生进行到底!
其他文献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不同的智能、兴趣、个性特点等。在构建与施行新的教学模式过程中,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因此,教师不能
【摘 要】幸福感是近年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基于对普通高校教职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了提升高校教职工幸福感的重要意义。从高校教职工面临的压力,工作倦怠程度,自身职业价值的认识程度及教职工自身原因等四个因素对高校教职工幸福感缺失进行分析,并从社会、学校、个人三方面入手,提出让高校教职工幸福感回归的对策。  【关键词】教师 幸福感 缺失  幸福感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话题,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甚至
发现教学法主张学习者自己去发现教材结构,注重情感态度对实现教学目标所起的作用。这种方法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使学生对学习本身或过程有兴趣,而不是在外界刺激下只关
如今,很多家庭都用上了饮水机,但饮水机”二次污染”问题也让人烦恼。饮水机的清洗消毒一般以夏季3个月1次、冬季半年1次为最佳。开封过的桶装水放置超过15天,就不能再饮用了。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微博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悄然走进了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的生活。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互动性教学效果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微博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同时,要加强防控学生在微博中传播负面信息。  【关键词】微博 思想政治理论课 防控  一、微博的出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 
【摘 要】在社会剧烈的转型过程中,在改革开放的巨大浪潮下,道德领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近年来屡见报端的“见死不救”“见义不为”就是道德滑坡、道德秩序失控的表现。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研究论证入手,从人学的高度来解读“见死不救”现象,有利于通过对人和社会各种因素的分析,提出“见死不救”现象的研究对策,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见死不救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反映了数学课程要服务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每个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一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总趋势。《标准》中的教
【摘 要】大学生团学干部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主力军,是高校团建工作和教育引导工作的先进骨干分子,他们的综合素养对高校的团建工作和稳定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指出了高校团学干部综合素养的内涵,分析了高校团学干部应具备的素养,并对如何提高高校团学干部综合素养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高校团学干部 综合素养 对策  一、团学干部综合素养内涵  团学干部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发展下形成的结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