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s已发表文献(2008—2012)的系统研究

来源 :中国远程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fter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为在线学习新增了一种选择。自2008年以来,许多公立大学和顶级大学,尤其北美地区的大学,纷纷推出MOOCs。许多学者对MOOCs感兴趣,因为他们意识到MOOCs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向全球传播教育的潜力。一些学者从研究的视角所撰写的学术论文开始出现在同行评审的传统媒体上。本文系统回顾了2008-2012年期间发表的MOOCs研究文章。我们分别通过期刊、数据库、网络及其他已知来源的链接搜索到45篇经过同行评审的论文,从而形成了本研究的基础。MOOCs虽是新鲜事物但却备受欢迎,影响遍及全球,我们相信这是学术界首次对MOOCs研究文献进行系统评述。本文把相关文献归为八个研究兴趣领域(介绍性的、概念、个案研究、教育理论、技术、聚焦参与者、聚焦提供者以及其他问题),从出版类型、发表年份及撰稿者三方面对这些成果进行定量分析,并针对研究文献所反映的MOOCs研究领域的不足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 MOOCs;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在大范围公开的在线课程;系统述评;联通主义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4)03—0005—12
  导读:自2008年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University of Manitoba)推出第一门“慕课”(MOOC)以来,短短几年间,“慕课”热潮席卷全球,稍微有点名气或实力的大学都纷纷推出或正在计划推出自己的“慕课”,甚至是开展专门的“慕课”项目——“慕课”或多或少成为学校发展战略目标之一。“慕课”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或分支,然而,后者远不如“慕课”吸引眼球。这或许跟大众媒体的“推波助澜”有一定关系:2012年发表在学术期刊和大众化专业杂志的文章数量相差无几,加之一般的大众媒体(如报纸等)“炒作”,“慕课”已经不再是一种学术现象。
  《纽约时报》把2012年称为是“‘慕课’之年”,而远程教育领域的“风云人物”约翰·丹尼尔爵士也认为“慕课”是“2012年教育流行词汇”。本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也表明,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2012年也是成果颇丰的一年,在检索到的、经过同行评审的45篇“慕课”研究成果中,超过一半(26篇)发表于2012年。
  本文是第一篇对“慕课”的严谨学术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回顾,并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对这些文章进行归类、分析和讨论的文献述评。定量分析显示了在发表年份和成果类型这两个方面相关文章的分布,以及一批比较有影响力的研究者。定性分析把这些文章分别归入7大明确主题,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有近一半文章属于个案研究(21篇),另外一个研究热点(主题)是从教育理论的角度探索“慕课”,而“聚焦(‘慕课’)提供者”的研究只有3篇,其余主题大多在10篇左右。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作者们提出了一些值得研究者进一步探索的领域,包括要加大从教师的角度研究“慕课”实践、重视研究教育机构所面临的威胁和机遇、从文化的角度审视“慕课”的文化张力(cultural tension)、“慕课”的辍学、进一步提高研究方法(尤其是数据收集和分析)的科学性以及所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等。
  这些进一步研究方向其实正是迄今“慕课”研究领域比较薄弱的方面,因此我认为很有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值得研究者认真思考、积极探索。比如从文化的角度考察“慕课”现象,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虽是“不言自明”但却往往被陶醉于“慕课”万花筒之中的我们所忽视。本刊主编严冰先生在一篇题为《‘慕课’来了》的卷首中就向我们敲响警钟:“仅仅参与其中显然远远不够,尤其是这些年常见的跟风式参与,许多国外事物到了中国以后的‘南橘北枳’现象,都使人们在展望慕课前景时不能不多几分审慎”(《中国远程教育》2013年第7期)。我也曾经在一篇学术随笔中介绍了美国加州大学Richard Kern发表在《TESOL季刊》2006年第1期上的一篇论文中对计算机与学习文化的阐述,他指出,从相关研究结果看,网络教学平台和其他通信平台突出了沟通的速度、可及性、开放性、快速回应、置疑/争论和非正式性等“效率”文化,蕴含着开发者所崇尚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因此,对于文化价值观不同的人而言,这些基于技术的教与学活动/模式可能会带来“文化不适”,不一定理所当然地是非常合适的教与学活动/模式(“计算机与学习文化”,《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第11期)。我们这篇文章的作者也指出:“研究发现大部分参与者来自北美和欧洲,来自亚洲和非洲的参与者极少(如果有一些的话),少数来自东南亚”(deWaard, Abajian, Gallagher, et al., 2011; Kop, 2011; Kourtropoulos, et al.,2012),对此,他们认为“慕课”所使用到的“技术及语言在这些地区可能给在线学习带来障碍”。我认为“技术”和“语言”当然可能成为障碍,但深层次的原因很可能得从文化层面去寻找。
  “慕课”的历史不过才五六年,但有些人似乎已经迫不及待急于“盖棺定论”。比如,有预言“慕课”必将颠覆高等教育体系、重构教育模式,甚至说会有一批实体大学因“慕课”的到来而倒闭!这些预言都是建立在“慕课”必将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流教学文化这个前提的基础上(不管预言家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没有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我于是郑重其事地向第一作者桑云都·瑞哈·利亚纳古纳瓦德纳(Tharindu Rekha Liyanagunawardena)博士提出一个建议:研究“慕课”已经在多大程度上进入“全球顶尖大学”的主流文化。
  本文第二、三作者安德鲁·亚历山大·亚当斯(Andrew Alexander Adams)教授和雪莉·安·威廉姆斯(Shirley Ann Williams)教授是第一作者的博士生导师。威廉姆斯教授目前正在主持英国雷丁大学(University of Reading)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项目,而利亚纳古纳瓦德纳博士正是其团队的成员。本文原文发表于2013年第3期《国际远程开放学习研究评论(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on Distance and Open Learning)》上,在征得作者的同意后,我们将其译成中文,以飨读者。我们谨向三位作者致以衷心感谢!(肖俊洪)   一、引言
  远程教育历史悠久。最早的远程教育采用函授的方式,通过价格合理的邮政服务为学习者寄送学习材料和返还学生以邮寄方式提交的作业(Casey, 2008)。每一种新通信技术——收音机、电视、录像机和家用电脑——的出现都会促进远程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作为最新技术的互联网(包括移动网络)同样已被当下许多高等教育机构所采用,互联网还推动了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的出现。MOOCs是2008年出现的一个新术语,用于描述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University of Manitoba)推出的一门公开在线课程。此后涌现了一系列与之有关的话题和平台,因此,这个术语被Daniel(2012)称作是“2012年教育流行词汇”。这折射了公众对这个概念的广泛兴趣。许多媒体,包括博客、专业出版物和大众出版物都在广泛讨论MOOCs,根据Daniel(2012)的观点,这些讨论包含了“些许受商业利益驱动的促销成分……以及针对实践者围绕自己开发的MOOCs所发表的一些文章”。
  本文系统回顾了经同行评审的MOOCs研究文章,以便对相关的学术研究进行归类分析。我们首先分析了相关文章的检索技巧,收集了一批文章,在此基础上,采用扎根研究法(a grounded research)对这些文章进行归类。
  二、背景
  自从出现计算机以来,学者们就已经在共享数字资源(Lane
其他文献
摘 要:电视剧《潜伏》是一部戏剧冲突强烈的作品,剧中的勾心斗角、伪装、绑架、窃取情报、暗杀、救同志、杀叛徒一系列紧张而又刺激的情节把一个在特殊历史背景下一个特殊的工种所经历的腥风血雨通过电视剧画面技术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观众面前。这不仅仅是一个艺术上想法构思精妙的产物,更是一种技术上的成熟,脱离技术是成功的电视剧作品不能称之为优秀的艺术作品。本文将从主旋律信仰的贯穿和演员选取角度首先进行艺术层面上的分
吉莉安·弗琳,美国作家。早年曾在《娱乐周刊》工作。已出版3部小说。处女作《利器》入围“爱伦·坡奖”,另外两部作品《阴霾地带》和《消失的爱人》双双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有人曾评价导演大卫·芬奇“能把50分的剧本拍成100分、甚至120分的电影”,这句话用在《消失的爱人》上,却不准确。尽管这部10月3日在北美上映的电影目前已经取得1.6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2亿元)的票房,成为芬奇本人
当清音响起,悄让风掠过,秋波绿漾海云天,眯碎了山泉的眼,模糊了江河与海湖。莫论剑气文章,且唠平常作心词。烫一缸陈储菊茶,烧今季毛豆尖尖,任香雾蒸腾,竟享如此月光!  聲儿缓,足音慢,莫念登高,且听山中流水音,大气自然。莲荷光影,浅底翔鱼,忘却了,笑与泪小江湖,傲寂的是柔柔的心。丝丝月,如泣如诉,闹声铮铮,终消于天籁筝筝,心自问心。  滄海一声轻叹,红尘竟引往事。雨朦胧,船桥雾漫,白茫茫盈盈似雪,清
[中图分类号]:J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1  摄影术自从1838年发明,150多年以来,它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速向高速、由手工向自动化发展的过程,伴随着科技的进步,黑白的影像也逐渐的被彩色照片所取代,然而,在每个不同的时代,总有这样一群人拒绝彩色,坚持黑白照片的创作,这些人是为了表达对早期摄影术的追溯,还是为了表现对真实具体影像的精炼
【摘 要】 微信是移动设备上使用最广泛、用户粘性最强的应用之一,其公众平台和开放平台功能丰富,应用便利,为开发者提供了平台化的业务和技术架构,同时也能够为远程教育管理面临的平台缺陷和资源掣肘提供一个快速解决方案。本研究以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功能应用为基础,通过异构平台间的互通与多维服务模式的集成,实现“微电大”在远程教育管理中的技术创新与功能优化,整合各类远程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和资源。在此基础上,研究“
摘 要:《人间失格》是日本文学史上最彻底实行无赖派精神的作家,被称为“无赖派旗手”的太宰治的代表作之一。以主人公大庭叶藏“充满羞愧的一生”为开端,作品风格贯穿了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极度否定,对自身病态与罪恶的唾弃,并将自己定义为“罪恶的合集”“生下来便是阴影”,描述了主人公荒颓凄凉的悲惨人生。  关键词:罪孽;颓废;生死;自杀;唯美;悲剧  作者简介:高新檬(1995.3-),女,辽宁省盘锦市人,沈阳
作者简介  罗跃梅,中学高级教师,英国雷丁大学访问学者,贵阳市中学英语骨干教师,贵阳市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疯狂英语》高考研究与培训科研组核心成员之一。  智者热爱读书,慧者善做笔记。  做读书笔记是优秀读者所应具备的一种无须提醒的自觉、一种如胶似漆的情结、一种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径。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表明,人類记忆任何一样东西,只要过了20分钟,能记住的可能只剩下58.2%。最初的
摘 要:国内外学者对语篇的分析和研究很多,对诗歌的语篇分析却很少。本文以席兴华认知模型为理论框架,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叙事长诗《琵琶行》为语料,从意象和叙事语篇两个方面研究了叙事诗歌的语言。  关键词:理想化认知模型;叙事诗;《琵琶行》  作者简介:谢碧容(1992-),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吉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
【摘 要】  过去十年,移动学习已经从小规模研究发展成为大规模的全国性和国际性项目。然而,这个领域仍然缺乏比较研究和对实施大规模移动学习的研究。移动学习的种种形式可以看做是从“正式学习”(在固定地点,比如有教师管理的教室,使用移动设备的学习)到“非正式学习”(使用具有高度移动性的学习应用软件、由学习者自己控制的学习)的连续。近年来,研究的焦点是“无缝学习”,旨在支持跨越不同环境、使用不同设备学习的
摘要:人类存在是为了什么,人类应该怎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一直是人类学家探索的话题。在《忧郁的热带》中,列维斯特劳斯便以自己的“旅行”、冒险和探索试图回答这样的一些问题。在这样探寻事物制度源头的野心下,田野变得尤为生动,却也充满了忧郁。当斯特劳斯的足迹遍布亚马逊河流域和巴西高地森林时,他似乎在丛林深处寻找到了最原始形态的人类社会,却又似乎依旧充满疑惑。  关键词:《忧郁的热带》;人类学家;结构;现代;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