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岁幼儿的生涯发展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nxj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从0~1岁、1~2岁、2~3岁、3~4岁、4~5岁共五个阶段分五期谈谈每个阶段幼儿不同的生涯发展。从0岁开始的生涯发展,主要包括情绪发展、社会行为发展、心理特征、语言发展、动作能力、习惯养成和教养幼儿应注意的一些事项。
  
  生涯发展是从我们一出生就伴随开始的,0~1岁的幼儿致力于生理的发展,但心理发展也开始滋长。
  
  一、0~1岁幼儿的心理特征
  
  1.情绪发展
  情绪发展的潜力是在出生时就存在的。婴幼儿此阶段所能经验到的困扰与安宁,主要取决于生理上的需要是否满足,在喂饱和舒适之后,婴幼儿的反应不是嘴里咕咕地响着,就是睡觉。如果婴幼儿饥饿或感到身体不适时,表现为一刻不停地哭闹。由此可见,他此时已经懂得如何取得成人的注意。依照心理学家的研究,情绪的发展是从兴奋和苦恼开始,而后是恐惧、愤怒、厌恶等。
  婴幼儿与成人的情绪反应有相同之处,即情绪的表现除受生理因素的影响外和社会因素有关。婴幼儿最初的情绪关联者是父母,如果婴幼儿不能确定父母对他的情爱,他会产生不安全感和恐惧,因而不易和别人接近;如果他受到父母的过分把持,过分依赖父母,便不会对家庭圈子之外的情绪反应有所乞求;如果他对父母含有敌意,便会以反抗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人;反之,在确定父母的爱和友善之后,就会希望接受他人同样的感情。很多一周岁至一岁半的幼儿都有此种表现。
  情绪发展的因素很复杂。0~1岁幼儿一般会表现出以下情绪:惧怕,当听到巨大的声响或者当母亲离开的时候,都会表示惧怕;愤怒,引起此期幼儿愤怒的原因多半是因自己的活动遇到干涉,比如成人不允许其某个行为;嫉妒,是愤怒的特殊表现,如看见父母抱另一儿童,就哭喊着争着要抱,或用手推开别人等;亲爱,幼儿对成人的抚爱会有类似报答的反应;欢喜,例如和大人玩游戏或者自己达到某个目的时,会笑;好奇心,遇到新鲜事物或刺激,幼儿会有探索的行动,比如摸、拉、敲打等。
  2.社会行为发展
  由于不断地和他人接触,其社会行为发展特征也逐渐明显。模仿,比如模仿啾啾、咚咚等单纯的声音;胆怯和羞怯,出生后6个月才开始出现,最明显的是“认生时期”;竞争,比如抢夺玩具;合作,与大人掩着脸玩“迷藏”游戏。不过,在此方面不同幼儿有着显著的个别差异。
  3.心理特征
  (1)反抗。如开始走路的幼儿会坚决地反对束缚他的皮带和保护他的木栏;要给他穿上第二只短袜,他多半会把原先穿好的第一只脱掉。他专门喜欢做相反的事情。
  (2)好奇。如他什么东西都想摸摸玩玩,椅子摸一摸,桌子动一动,家中物件,只要是动得了的总要尝试一番。任何地方只要能爬进去就要去。对于时间,他只懂得“现在”。这时期是他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时期。
  (3)独立与进取。如他要自己吃,他用双手紧握着杯子,粗野地把汤匙插进饭里去,并翻过汤匙放进嘴里,这些行为表明,他要自己动手。若是教育得好,他能渐渐养成自立精神,和外界的人与物容易接近,增加自信力,培养进取心。由此可见,此时适宜的独立教育是很重要的。
  (4)与外界接触。如带他到街上买东西,带他去看别的孩子玩耍,在多次与外界接触中,他将发现除自己以外,还有其他的人和其他的事物,并且会慢慢地了解“自己”和“世界”是两种不同的东西。这也就是幼儿发现“自我”以外的世界的开始。
  
  二、0~1岁幼儿的语言
  
  语言能力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特殊能力,只要个体成长到相当成熟的程度后,经由模仿和练习就可表达出来,正如幼儿长牙齿和学走路一样,是很自然的现象,不需要也是不可以强求的。
  1.幼儿语言的发展
  初生婴儿就是啼哭,最初只是一种反射性的运动,是无意义的;稍长后,就用啼哭表示情绪,再加上手舞足蹈和身体的扭动就是它的语言了;再稍长就可以发出一些简单而无音节的声音,这种发音,是幼儿的一种游戏,比如吃饱以后,以这种发音表示满足;10个月以后便会开始牙牙学语或发出很多的声音。
  2.影响幼儿语言发展的因素
  (1)智力。语言能力和普通智力有关系,智力较高的幼儿,说话说的早,但这仅是就多数人的趋势而言,不可拘于这个标准妄行评断个别幼儿。
  (2)性别。一般来说女孩说话比男孩早。至于原因为何,则目前还没明确的答案。
  (3)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优良的社会环境和互动的家庭环境,幼儿一般都说话较早,相反则较晚。
  
  三、0~1岁幼儿的动作能力
  
  幼儿动作发展是学习、控制和统合的反应过程。在幼儿的生理发展中,动作反应的能力逐渐增加,在12个月以前,一般幼儿已能凭着支持而站立或行走,但有的在10个月时即能独立行走,有的要迟到2岁。
  初生婴儿的动作好像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是自动的、不固定的,如打喷嚏、打呵欠、吸吮等简单适应动作;约3个月时,眼睛开始有协调活动,喜欢向四面张望,先注视自己的手,接着就发生眼和手的联络;5个月左右时,看到东西便能伸手去抓取;到1岁时,能专用大拇指和食指夹取东西。
  3到6个月时,婴儿喜欢仰卧;6到9个月时,婴儿已能坐稳;9到12个月时,已能用双足膝爬行,攀东西站走。
  1岁的幼儿,在吃与玩的活动中,有较好的协调;喜欢玩几种小物件,把他们捡起又放下;他慢慢有感情,如嫉妒、同情与渴望,他可能对韵律有反应,甚至表现出明显的幽默感。
  
  四、0~1岁幼儿容易染上的坏习惯
  
  根据近代大多数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人类出生至1岁左右这一段时期,实际上是一个人一生人格基础建立的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际遇,决定了他未来人格的大部分趋向。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地把他当“人”看待,从生活到游戏,在衣食住行育乐各方面,好好地保育,尽心地教导。下面列出0~1岁幼儿容易染上的坏习惯和指导方针。
  1.吮指
  不仅会使不洁物或细菌有机会进入口腔,最大的坏处是继续下去而使之造成心理上的不良影响。纠正的方法,是要对症下药,如果婴儿为了食物不够而吮手指,就要给婴儿足够的食物;最好的办法是尽量地满足他的吸吮欲,增长每次喂奶的时间。
  2.摆头、撞头和碰头
  此种现象大多发生在6个月到1岁之间,许多婴儿在入睡前经过一段短暂的轻度紧张期,因此睡前碰头,也许是解除紧张的方法。处理这种婴儿,一方面要保护他,不使头部受到损害等;一方面要使婴儿有适当、应得的爱和拥抱,然后慢慢地纠正。无论如何不可责骂婴儿,不可限制他的活动,那只会增加他的紧张和不安。
  3.不背不抱不睡的习惯
  如果不养成幼儿这种坏习惯,就要具有相当的耐心让孩子躺在床上自然入睡。
  4.左例手
  不要强迫用右手,因为用手倾向和脑的生理机能相关。脑的左半球统治身体的右半部,右半球统治身体的左半部,所以用手的倾向是由某个脑半球的发达情况决定的,而且自受精卵结合时便已决定。
  5.拒食
  为了养成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可采取下列对策:拒食如非身体原因,则不要过分忧虑和注意,他到了饿的无法忍受时,会自动要东西吃;饮食前不要喂点心;在安静的气氛中进餐,饭前不要做太剧烈的游戏;菜的做法应多变化。
  
  五、教养1岁幼儿应注意的事项
  
  在1岁以前,父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把幼儿安置在任何地方;可以吃父母认为好的、有营养价值的食物,而他从来不挑剔,没有选择的能力;他完全依赖父母,但当他长到1岁时,情况就渐渐改变了。他开始自己要有选择的权利,在他的小天地中,他要自己打定主意,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本身与他人的关系中,有了“自我”之认识。如果冒犯了他,或者不能投其所好,他会坚持自己的主张,变得十分顽固,甚至做出反抗的行为,心理学者称之为“反对癖”。
  以对待成人的方法和态度,来对付幼儿,往往是一种浪费,并且会弄巧成拙,稍微用一点想象力,就可以使教育孩子变得轻松而有效。当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受到拒绝时,要用积极而适当的办法来解决,不可动怒,或者勉强孩子听话。
  1.照管一岁幼儿的生活
  满1岁幼儿可以半爬半走,喜欢玩各种小物件,一边丢一边捡,乐此不疲,开始学单字,比如“妈”、“爸”、“打”等。
  1岁的幼儿身体变化很大,每天的活动也很多,所以衣服、鞋袜一定要舒适宽大,质料要耐用,能洗,式样简单。不要养成多穿衣服的习惯。
  满1的小孩很难叫他安静地坐下来吃完饭,或许刚吃下少许食物,就会注意其他活动,当出现边玩边吃时,不要勉强他,等他饥饿时,再喂。
  孩子喜欢捡东西往嘴巴里送,所以注意不要把硬币或金属品随地乱放,对于药品的放置尤其要小心。并且随时找机会教导孩子某些东西的危险性。
  2.游戏与玩具
  1岁时可任幼儿自由玩耍,大人无需太多的干涉。他们喜欢将一件东西放进另一件东西里面,喜欢打开然后关上,喜欢推和拉等动作。游戏可以增进幼儿身心健康,参加游戏的幼儿可获得心理的愉快与满足;可以培养幼儿优良的品质;可以抒发幼儿的想象力,在游戏中,幼儿的幻想力获得自由的发展,可以助长其智力发展;游戏可以使幼儿获得事物的新经验,发展幼儿知觉与感觉,锻炼记忆与判断,发挥创造力,增进注意力及推理能力。
  一定要给幼儿许多游戏的机会,来发泄他身体里充沛的精力,爬楼梯是一种很好的游戏也是发泄体力的方法之一。幼儿的知识有限,游戏也有自己的标准,大人们不应把玩物弄得非常复杂;幼儿玩游戏时,成人如果加以干涉,其结果不是激恼了幼儿,就是会养成幼儿的依赖性格,凡事央求父母帮他做,久而久之会产生自卑感。
  幼儿的游戏,是为求取心理快感,既没耐性、不安和恐惧,当然也并不是等待兴奋。玩具可以帮助孩子在游戏中得到更多乐趣,不一定要有装饰,而需要可以拿,可以抓,可以任意动的才好。
  幼儿的生理、心理的发展,随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父母在这一时期,必需特别注意幼儿在心理、生理发展的特征,尤其需要注意幼儿自我意识的表现。父母不可再一味地要求子女按自己的意愿去做,这样会遭遇拒绝,幼儿在1岁时的种种发展,无论在语言、动作、情绪等各方面的发展,实在是预备进入下一阶段——2岁的准备,在1岁时准备得好,在2岁时才能做更进一步的发展。
  作者系美国纽约库克大学(合作办学项目)中国总校区行政校长,中国国立华侨大学董事会海外董事、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王永丽)
其他文献
如今,学校管理正处在由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过渡时期。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的本质区别在于,文化管理的核心是以文化为基础,通过凝聚团队精神,发挥人的能动性而实现重在管理人的管理思想。学校实施文化管理,校长要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走出一个误区;二是重视二个规划;三是坚持三个原则。  一、走出一个误区  一提文化管理,很多人都会产生这样的理解:文化管理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性化,淡化刚性制度。其实不然,文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区(县)教研机构应如何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呢?我区通过多年实践与探索,初步构建了“以区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以高校专家为引领、以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为支撑、以基层学校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区域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五大策略。  一、三层级管理机制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方面,重庆市北碚区采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