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去演戏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__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烂柯山》这出戏,对我来说,非常有缘分,非常有感情。这也要从我2001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置身考入北方昆曲剧院工作说起。同年九月,本团职称评定考核,由张毓文老师亲授“痴梦”一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2年在上海参加了“梁谷音、计镇华表演艺术家昆曲研习班”的学习,受益匪浅。我毕业汇报同样是“痴梦”中“渔灯儿”一段。也正因为有了这几次的演出,产生了共鸣,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培养下,我在2004年夏,由梁谷音、计镇华二位老艺术家亲授全本《烂柯山》这出戏,使我在艺术的领域里如饥似渴的吸吮着老艺术家的艺术真谛和人格魅力,也正是我从京剧走向昆曲艺术的大门。这出戏起点之高,难度较大,对我来说,能跟梁谷音老师学戏,我是幸运的。机会非常难得,格外珍惜这机会。也是一次艺术上的自我挑战,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什么叫用心去演戏,用心来刻画人物”。
  从第一次彩排至演出至今,共十几场次,每次都有新的发现不同的感受,我对崔氏这个人物的理解和刻画,也逐渐成熟起来。《烂柯山》这出戏,是一出悲剧色彩的戏,又叫《马前泼水》,故事梗概:书生朱买臣穷困潦倒,妻崔氏不耐清贫逼朱买臣写休书,改嫁张木匠,之后朱买臣考中进士,官任太守,而崔氏沦为乞丐。闻听朱买臣做高官,至马前跪请收容,朱买臣命人泼水于地,令其将覆水收起,即可如愿。崔氏羞愧万分当即自尽。
  第一,要正确理解崔氏这个人物,我认为,崔氏不是一个坏女人,但是她是有缺点,目光短浅,不耐清贫,她得知朱买臣做了官时,又不顾一切地去求他,从古代这样的女子是大逆不道的,从现代人的角度,我真的很同情她这一点,她并非有了第三者才离开丈夫,也只是仅仅为了填饱肚子而已。朱买臣要她几粒米就煮一大锅粥,还要她自得其乐,一般女子怎能做到?跟了朱买臣二十多年也不容易,很难为她。但她逼朱买臣写休书也只是为了温饱,而命运的惩罚大大超过了她的过失,应该给予她一些同情。由于崔氏性格的复杂性,为了刻画这个感情起伏很大的人物内心世界,崔氏这个角色非常有个性,表演手段非常丰富。
  第二,表演要分清层次掌握分寸:《烂柯山》共分“前逼”“逼休”“痴梦”“泼水”。“前逼”主要是怨恨,不满现状,为此争吵不休,但她无有去路,因此还没有提出离婚的问题。然而她这样的情绪也为“逼休”奠定了基础。“逼休”中崔氏则是有了去路,况且成亲就在当夜,所以虽然心情很复杂,对朱买臣也并非完全绝情,可火烧眉毛来不及考虑许多下了决心,逼写休书,匆匆而走。这一场她抓住了一个“狠”字,但同时也注意了崔氏的去与留的心理矛盾。“痴梦”是《烂柯山》的重头戏,崔氏的独角戏,主要表现一个“悔”字。悔到顶级以致做梦,梦醒更加深了一层,导致神经不正常,而致痴。“泼水”从满怀希望到幻想彻底破灭,着重疯与惨,可笑亦可悲。
  第三,《烂柯山》中,崔氏有痴有癫,有疯有狂,不同于一般的角色,因此要有破格的身段,人物性格化,例如痴梦中做梦的一段,在梦境中虚虚幻幻,手脚举起轻放全都是轻飘飘的,似举非举,似抬非抬。泼水是舞蹈的重头戏,崔氏充满了做夫人的希望,需要性格化的舞蹈,不正常的身段。我在演出之中,对这场戏颇有感受:从一上场大迈步抬腿走向台中,紧接着一声疯笑又转哭声,给观众第一印象是崔氏的疯态,唱词“一夜流干,千行泪”表现崔氏心里始终是矛盾的心态。当她想到田家农户多十斗米还要娶老婆何况朱买臣做了官,肯定娶了新老婆,不由后悔莫及,可转念一想,“有道是糟糠之妻不下堂,贫贱之交不可忘,我还是他旧时妻,论夫人我该第一位,他不至于忘了我吧。”于是她莫名其妙地又高兴起来,跑上半个圆场,蹲下来哈哈一笑,再一想又觉得不对。这种夸张的表演方法给观众的刺激性很大,作为演员来说,表演系数也很大。当崔氏第一眼见到朱买臣,果然是他做了官,他的人性最终的展示出来。渴望朱买臣能给她一点机会,却让朱买臣冷笑拒绝。当朱买臣要拿银子打发她回家,崔氏没有接受,这也是一种人格自尊,对自己的行为表示了一种坚决。打心里苦苦的恳求与哀求,剧中运用了两排跪蹉,每当演出到这儿,观众都会报以最热烈的掌声。我想这并不是跪蹉有多么漂亮,也是通过表演苦苦的哀求,撕心裂肺的求他,拽着马鞭跪在地上求他,希望能得到朱买臣的收留。我演到这心里都有一种自怜,更何况观众呢,也是抱有一种同情,这时的朱买臣也不是没有同情心,给崔氏又提出了第二个难题,就是覆水难收。也是通过这个恰如其分的比喻,朱买臣彻底将崔氏拒绝。而崔氏不然,为了找到最后的希望,试将地上的水拾起来,三次跪在地上捧水,这一切的表演,我都被之所感动,给观众留下了同情的余笔。
  第四,《烂柯山》中,崔氏多次不同程度的笑同样也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光是“痴梦”中就有七次笑,而每一次都不同,如果是千篇一律,观众就要讨厌了。第一次是报喜的人来崔氏激动的心情,心里想如果当初没有写休书,报喜的人到来是何等的快活,这个笑是闷乐,在嗓子眼儿里笑,不是真的高兴。第二次,“一夜夫妻百日恩”这是甜蜜的笑,她与朱买臣也曾恩爱过,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失声而笑。第三次是梦中听见叫门声,忽然大笑,把观众也吓了一跳。第四次也是第一次听见人家叫她夫人而感到突然,因为吃惊、高兴、激动而爆发出来的笑,最突出的是见了凤冠霞帔而狂笑,她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突然在梦中实现了。凤冠霞帔真的在眼前,真的做了夫人,怎么会不发狂呢,这也是第五次笑声,最响亮最激动的一笑。第六次笑声是戴上凤冠霞帔是不出声的笑。最后一笑是梦醒后一片的凄凉,这是她苦笑、痴笑,各种滋味的笑混合在了一起。
  


  第五,崔氏上下场的亮相,在“痴梦”中崔氏一心巴望富贵,两次嫁夫都不称心,暂且住在邻居王妈妈家中,听她的“引子”:“行路错,做人差,唉,我被旁人做话把。”这就可见崔氏的心情,既沉重、精神压抑,又自责的懊丧,也有责任的怨恨。为此,梁老师教我上场,要求两眼下视,两个水袖耷拉着,无精打采地走到台口,没有动作,只是在“唉”字上轻轻地一拍桌子的右侧。舞台效果:场上非常安静,能抓住观众。“下场”首先崔氏亮出了痴相,也预示了未来的命运。这个下场的亮相作用非常大,她向观众预告着人物未来的前途。
  我有这样的一个认识:载歌载舞是昆剧的特点,是它的优势,演员掌握了歌舞手段,就能够像样的进行表演。但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一个度,如果一味地追求一唱就动,动得太多了,甚至脱离了内容,脱离了人物,形成了一种技巧的展示,那就走向了反面。因此结合内容设计安排程式手段,宁可少而精,要力求准确。
  


  这出戏在梁谷音、计镇华二位艺术家的表演中,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真实性。老师们饱和的表演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身上,学到的是精髓和精神。我们永远不能说能够超越,只能说自己要不断加强学习,加强实践总结。所谓用“心”去演戏,如果说演员是第一自我而舞台角色就是第二自我。我觉得自己就是在理解、寻求从第一自我到第二自我的转变中,摸索着创造典型人物的途径,就是真正体会到人物的情,演出来的人物,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这也需要我们在文化修养上多多提高,多看书。梁老师曾经苦口婆心地跟我说过一句话:“演员在艺术领域上,最高境界最后赛的是文化。”我愿意在这个领域里继续努力,不断超越自我,取得更大的成绩。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挖掘中医药治疗不孕症学术团队,总结团队治疗经验,归纳不同地域团队间的学术思想异同.方法 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