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开发探索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15950800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首先要解决的是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其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其次要解决的是课程内容的序化结构问题。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安排相关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要明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从行业/职业调研开始,找出相关的行业企业岗位(群),从而明确能力目标及相应的知识目标,再确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然后进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最后进行课程内容设计。
  关键词:工作过程;专业课程;开发
  作者简介:覃常员(1963-),男,湖南常德人,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管理工程系副主任,高级经济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市场营销。(广东 广州 510925)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体系改革。要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职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是重要的载体。课程体系怎么改?有人提出要整合课程,优化课程结构。那么,怎么整合?怎么优化?其依据又是什么呢?笔者结合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的课程体系改革实践,谈谈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构建思路。
  一、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
  1.培养目标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明确规定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的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社会、企业给高职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表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职业型人才,其核心是职业能力规格。
  2.基本要求
  培养的高职毕业生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信品质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职业群)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敬业、创业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理论依据
  所谓工作过程,是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生产复杂产品、完成重大项目都可能需要多个工作过程,从而构成了该产品、该项目的工作过程系统。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是根据产品、项目的工作过程系统确定学习领域后,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课程体系。
  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首先要解决的是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
  我国学者姜大源认为:课程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涉及事实、概念及理解、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一类是涉及经验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事实与概念”解答“是什么”的问题,“理解与原理”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而“经验”指的是“怎么做”的问题,“策略”强调的则是“怎样做更好”的问题。
  他还认为:由专业学科构成的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传授的是实际存在的显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即理论性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事实、概念等)和“为什么”(原理、规律等)的问题,这是培养科学型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强调的是获取自我建构的隐性知识——过程性知识,一般指经验并可进一步发展为策略,即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取尽可能大的效益的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这是培养职业型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
  显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其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其次要解决的是课程内容的序化结构问题。
  姜大源认为:课程结构也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科体系的框架,其基础是物理学意义上的构成论,强调的是静态的无生命的“机械”对知识的客观构造;一类是行动体系的框架,其依据是生物学上的生成论,强调的是动态的有生命的“机体”对知识的主观构建。
  他认为:学科体系课程的内容编排是一种“平行结构”。学科体系的课程结构导致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分割,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分割,知识排序的方式与知识习得的方式分割。这是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悖的。
  行动体系课程的内容编排则是一种串行结构。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与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顺序,或是对实际的多个职业工作过程经过归纳、抽象、整合后的职业工作顺序,即行动顺序,都是串行的。这样,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鉴于每一行动顺序都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工作过程序列,而且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序列,这表明,自然形成的认知心理顺序与自然形成的工作过程顺序是一致的,亦即有生命的“机体”对知识的序化过程与“机体”在工作过程中的行动实现了融合。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思路
  (1)首先调查分析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相关的行业企业岗位(群)对职业能力及知识的要求。
  (2)在此基础上明确课程教学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及相应的知识目标,以实现能力目标为核心。
  (3)确定若干个较为典型的能力训练项目和任务,通过这些项目和任务的训练,实现专业课程能力目标。
  (4)为了实现专业课程能力目标,会涉及哪些学习领域(课程)。
  (5)根据能力训练项目拟实现的能力目标和相关支撑知识,确定课程内容模块。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基本步骤
  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思路,课程开发应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行业/职业调研、职业资格研究,找出相关的行业企业岗位(群)→明确能力目标及相应的知识目标→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一般10-20个/职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课程内容设计。
  1.行业/职业调研、职业资格研究,找出相关的行业企业岗位(群)
  我们组织专业教研室深入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去,开展广泛的市场调查,研究社会、经济需求和产业的发展趋势,写出《市场人才需求与专业分析调研报告》;并以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指导,分析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以就业为导向,把形成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主干课程贯穿课程体系,按企业的实际需要和职业岗位的要求进行专业课程开发和设计。
  通过调研,我们得出结论:近年来广东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广大企业急需大批具备市场营销专业的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技能性人才。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广,适应性强,对市场调研和环境分析、营销策划、广告策划、公关策划、销售实务、营销的组织和管理等相关职位都适用。主要从事一线的市场调查与预测、目标市场策划、营销战略规划、市场开发与推广、产品策划、价格策划、分销策划、促销策划、广告策划以及公关策划、营销咨询、基层的销售管理、营销管理等工作。
  2.明确能力目标及相应的知识目标
  上述调研结论要求我们应培养适应广东经济发展、社会急需的,掌握营销策划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以及具有市场调查、营销环境分析、市场定位、产品策划、价格策划、渠道策划、促销策划能力、销售管理、营销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面向需要营销策划企业和领域里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人才,能在中小型企事业单位第一线从事营销策划、应用营销策略、管理与服务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按照职业能力所包括的專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我们可以把营销与策划专业培养目标细分为如表1所示的几个能力模块。
  3.营销与策划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市场调研和行业(企业)岗位分析,我们归纳总结出15个营销与策划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1)为某企业进行市场调查、营销环境分析。(2)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3)为某产品进行市场定位。(4)为某产品进行包装和品牌策划。(5)为某产品进行价格策划。(6)为某产品进行分销渠道策划。(7)为某产品进行促销策划。(8)为某企业进行形象策划。(9)为某产品进行广告策划。(10)为某产品进行公关策划。(11) 为某企业撰写策划书。(12) 对各种大众媒体进行分析和选择。(13) 利用大众传播提高企业的知名度。(14) 在实际策划过程中自觉地进行战略管理。(15)营销策划的组织和人员管理。
  4.学习领域课程开发
  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规定。
  职业岗位群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课:大众传播,广告策划概论,视觉设计基础,媒体研究,品牌决策与管理,现代企业管理,消费者行为分析,电脑平面设计,广告英语导读,广告公关法规。
  专业核心能力课:市场营销,CIS设计与商业应用,市场调查与分析,广告创意,公关原理与实务策划,策划案例评析与策划书写作,职业资格考证。
  综合职业能力课: 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职业技能拓展课:财务会计,公司理财,证券市场投资,市场纵横,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经济学基础,非线性编辑。
  人文素质课:书法艺术与楹联,口才与礼仪,摄影技术与作品欣赏,DV拍摄与作品欣赏。
  5.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体系内容设计上应始终贯穿“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突出对学生核心职业技能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确保各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应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突出实践教學环节,增强人才培养方案的弹性,打破每学期课内课堂教学固定教学周数的限制,把学生参与生产性实习或顶岗实习内容分学期明确列入教学计划。1~4学期学生集中见习、实训、实习不少于9周(含军训),第五学期至第六学期不少于22周,保证在校生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或参与生产性实习,使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学时比重达到50%以上。同时,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明确列入相关职业资格考证项目及相关课程群,加大“双证书”制度的实施力度,真正做到从重学科体系、重课堂教学、重思维训练转到重职业能力、重技能训练、重岗位操作上来,构建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课程内容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凯.“电子基本技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构建研究[J].广州教学研究,2006,(395).
  [2]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3]徐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
  (34).
  (责任编辑:苏宇嵬)
其他文献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nitrogen management on the grain-filling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 formation of maize cultivars with contrasting nitrogen efficienc
Fusarium crown rot (FCR), a chronic and severe disease caused by various Fusarium species, is prevalent in semi-arid cropping regions worldwide. One of the majo
2020年11月13日上午,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隆重举行“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粮食高产绿色优质科技创新工程2020年工作总结表彰会暨第1 1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颁奖仪式.颁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