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理念下的复习课设计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的例4、例5安排了两种常见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和“速度×时间=路程”,两道例题都是以问题解决的形式揭示概念,对速度引入了复合单位,教材的编排可以将“单价×数量=总价”理解成“速度×时间=路程”的基础。在这两节课后需要安排一节复习课,对这两个数量关系进行比较、沟通,让学生把这两个数量关系纳入已有的认知。笔者以结构化理念为指导,对这节复习课做了如下设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回忆旧知
  1.谈话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个非常重要的“量”——“单价”和“速度”,大家还记得吗?
  2.教师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1)涌泉蜜橘单价80元,青蟹单价60元,哪个单价贵?
  学生质疑后教师完善信息:80元/箱(一箱5千克),60元/只(3只约1千克)。得出:比较物体的单价要说明单位量。
  (2)一种交通工具,速度是12千米,请你猜一猜它是什么。
  生:是自行车,每小时12千米。
  生:是飞机,每分钟12千米。
  师:速度是12千米的交通工具怎么一会是自行车,一会是飞机呢?
  生:速度表示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既要交代路程,也要交代时间。
  教师完善信息:12千米/时(自行车的速度);12千米/分——720千米/时(飞机的速度)。
  3.深入探究:“单价”和“速度”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学生回忆后互相交流:单价是单位量的价格,速度是单位时间行驶的路程。
  (2)适时引出共同点:它们都用复合单位表示一份的量。
  小结:速度和单价的单位都要用复合单位,表示单位数量的商品价格或单位时间行驶的路程。
  (思考:利用谈话的方式进行知识回忆,主要针对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单价与速度概念。学生会认为单价是钱数、速度是长度,缺少对这两个重要概念所具有的“相对性”的理解。通过本环节的教学,学生既明白了单价的相对性,80元/箱是以箱为单位的单价,但是相对于一箱5千克,每千克16元,80元又成了總价,相对性得以体现;又明白了单价与速度分别表示单个量的价格与单位时间的路程,单价也可以用复合单位表示。)
  二、“问题解决”中沟通联系
  1.教师出示表1、表2,请学生将表格填写完整。
  2. 组织反馈表1:仔细观察表格内的数据变化规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小结:数量不变,单价越高,总价越高。(联系积的变化规律)
  3. 组织反馈表2:比一比这三辆车谁最快。可能各是什么车?
  比较甲车和乙车,路程相同可以比时间。比较乙车和丙车,时间相同可以比路程。
  小结:速度用一个复合单位表示,因为它已涵盖了时间和路程这两个量的关系,比较时只要比一个量就可以了。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也是同样的道理。
  4.继续提问:如果丙车用这样的速度也行驶360千米,需要多少时间?仔细观察表格内数据的变化,能发现什么规律?
  小结:路程不变,速度越快,时间越短。(再次联系积的变化规律)
  (思考:这一环节主要解决3个问题。这3个问题有的是数量一样,单价在变;有的是速度一样,时间在变,有的是求单价,有的是求速度,有的是求路程。学生解决问题后,感悟到单价不变,总价变化而引起数量的变化,与积的变化规律建立联系。此外,通过比较三辆车的快慢,学生体会到用速度比较快慢的优越性,从而感悟速度反映了路程和时间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三、自主编题,认知结构化
  1.教师出示表3,请学生自由选择题1或题2来编一编应用题。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编题。
  [1 根据80×4=320编一个求总价的应用题 根据320÷5=64编一个求单价的应用题 你能把前两道题合并成一道应用题吗? 2 根据80×4=320编一个求路程的应用题 根据320÷5=64编一个求速度的应用题 你能把前两道题合并成一道应用题吗? ]
  2.分别反馈题1和题2,横向分析比较。
  (1)对前两列中的题目,重点交流根据什么数量关系,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2)对第三列,重点交流怎样将两个应用题合并成一个,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思考:本环节根据“80×4=320”编求总价、路程的题目,根据“320÷5=64”编求速度与单价的题目,既可以通过同组数量关系的各类应用题进行相互改编,帮助学生理解同组各类基本应用题几个数量间的相互关系;也可以通过同一个式子解决不同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形成应用意识。学生在编题中深刻感受到问题的结构,达到结构化教学的目的。)
  3.纵向分析比较。
  师:今天学习的“速度、时间、路程”与“单价、数量、总价”这两类数量关系之间有什么关系?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哪些知识比较相似?
  生:和原来学的一份数、份数、总数的关系相似,单价是每件物品的价格,速度是单位时间行驶的距离,都可以表示每份数;数量与时间都表示有几份(份数);总价与路程表示总数。
  生:都可以表示成一份数×份数=总数、总数÷一份数量=份数、总数÷份数=一份数。
  生:都可以把它们看作因数与因数积的关系,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生:它们的变化规律和以前学习的积的变化规律一样。
  教师出示以下关系,完善结构。
  (思考:此环节通过对数量关系的纵向比较,学生感受到求总价和求路程的相同点,求单价和求速度的相同点,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从乘法的意义出发进行理解,“速度、单价”只是每份数而已,“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等数量关系只不过是“几个几连加的和”,体现了复习课的功能——通过比较联系将离散的知识进行串联沟通,归位到知识的源头,形成知识结构化。)   四、综合练习,提升能力
  教师出示练习:小王和12个同事一起从上海出发到临海两日游。请同学们根据以下信息,制订出行计划,并算出乘车和住宿的费用。
  (1)旅游出行要考虑哪些事情?
  (2)信息1:坐高铁路程约540千米,时间3小时,票价190元; 坐汽车路程约360千米,平均速度约90千米/时,票价155元。 信息2:临海某宾馆房价双人间为328元,单人间为218元。
  在学生初步建立了数量关系知识结构以后,再把“数量关系”放回到学生熟悉的求乘车和住宿的总费用中进行运用。
  (思考:做旅游预算,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本节课所复习的两类常见数量关系,计算出不同乘车方式的时间和费用,以及不同住宿选择安排的房间数和费用,这个过程既有单价、速度、时间等单一数量的比较和分析,又有节约费用、合理安排行程以及生活常识等方面的综合考量,帮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积累活动经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难点处——结构化材料促进查漏补缺
  复习课的一大功能是查漏补缺,查漏补缺用在学生的疑难处方能对症下药。学生对速度、单价的相对性的理解是难点,本节课通过结构化的材料:“涌泉蜜橘单价80元,青蟹单价60元,哪个单价贵?”让学生在质疑讨论中,感悟到单价、速度的相对性。在探究“一种交通工具,速度是12千米,请你猜一猜它是什么”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复合单位,学习难点得到了突破。
  二、联结处——结构化教学沟通联系
  沟通路程模型与总量模型。总量模型是指总量与几个部分量之间的关系。总量模型适用于解决一类现实中的问题,比如可以解决“路程 = 速度 × 时间”“总价 = 单价 × 数量”的问题,也可以解决“总数 = 行数 × 列数”的问题,等等。“單价×数量=总价”和“速度×时间=路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中安排的两种常见数量关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厘清两者各自的特点,沟通它们之间的关系,还要让学生弄明白它们与乘法的联系。
  三、伸展处——结构化思考提升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要求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描述世界。本节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在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推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并将这些关系设置在不同情境中加以运用,使学生意识到现实世界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式来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模型思想。
  (浙江省临海市大洋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回顾”即再现研究历程,关注思路与结果的合理;“反思”即思考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和策略,积累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回顾与反思”板块的教学视角,分别是检验解决问题的结果、审视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沟通方法之间的联系、构建不同问题的数学模型。  【关键词】解决问题;回顾与反思;联系沟通;构建模型一、背景陈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将“解决问题”分为三个教学板块
【课前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有一道例题(例35)引发了我们的关注。这道例题的名称为“图画还原”(如图1),要求是“打乱由几块积木或者几幅图画构成的平面画面,请学生还原,并利用平移、旋转记录还原步骤”。例题说明指出: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平移和旋转,不仅能增加问题的趣味性,还可以让学生感悟几何运动也是可以记录的,体验选取最佳方案的过程。  这道题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89页信息窗2。  【教学目标】  1.结合实物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在操作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3.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问题,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
警惕:脑疲劳不能仅靠睡眠解乏  产生疲劳的性质不同,消除疲劳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如果一味睡觉,不仅不能消除疲劳,还可能使疲劳加重。专家还解释,脑力工作者因长时间用脑,容易引起脑的血液和氧气供应不足而使大脑出现疲劳感,这种疲劳为脑疲劳,常表现为头晕脑涨、食欲不振、记忆力下降等。此时,消除疲劳的最好方法不是睡觉,而应该适当地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如打打球、做做操、散散步等强度不大的有氧运动,以增加血液中的含
有人说“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规律是数学的灵魂”。让学生在给定的事物中探求隐藏的规律或变化趋势,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推理等思维能力。还有人说,教学和训练是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能力的两个重要途径。苏教版数学教材第二学段各册“找规律”单元为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提供了很好的载体。苏教版数学教材主编王林先生也曾说:找规律单元的重点在“找”上,而不是规律的应用。那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经历“找”
【摘 要】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推理例2解决方格图中填数字的问题,旨在让学生在运用推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观察、分析的能力及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基于学生认知经验和操作表达间的矛盾,教师可在课堂中引入4宫数独学具,在学具操作中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在操作反思中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助推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推理;游戏  一、摸清学情,厘清重难点  二年级的学生对数独也许比较陌生,
【摘 要】运算定律是数学运算的基础。实际教学中学生在运算定律本质理解与应用方面存在较大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们要准确定位“运算定律”单元教学的目标,采用单元整体教学的方式系统设计教学思路,教学设计逐层深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并通过精准练习,夯实基础,提升学生简算技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运算定律;简算技能  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主要教学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交换
【摘 要】项目式学习中,学习单作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脚手架,其设计至关重要。教师在设计时应注意:在内容选择上可以巧用生活素材,进行适当改编,在教学路径上需精心设计探索支架,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学习单的设计要关注教学目标,把握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基础,帮助学生架设思维支点,唤醒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关键词】数学项目式学习;学习单;探究学习  好的学习单可以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支架,帮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经
我的爸爸是一名造船工程师,每天忙于工作,很少能和家人在一起。   数不清多少次,妈妈给爸爸打电话:“今晚能早点回来吗?”电话那端的回答几乎每次都是:“我还在船上,忙完了就回去,你們先睡。”我的心里好失落啊!我想和爸爸一起散步,一起下围棋,一起做运动……此时,我多想变成一艘船啊!   今年生日,爸爸提前为我准备了一份礼物,一脸歉意地说:“宝贝,最近一艘船要去试航了。爸爸要在海上试航半个月,可能要
【摘 要】将数学手账这种思维表征工具运用于“回望课”中,既可以丰富教学方式,改进教学现状,又能够促进学生高效巩固、深度思考,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追溯知识源头;问题引领,叩问核心素养;实践运用,走向数学理解。  【关键词】回望课;数学手账;有效复习  所谓“回望课”,顾名思义,就是指回头望一望,“望”教学的学习情况,“望”教学的学习效果,“望”教学部分知识的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