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凋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拙见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ogar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學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也是一种自我需要的体现。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也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欲望和目的。兴趣是一种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心理倾向,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识不可缺少的动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 多媒体 竞赛 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最基本的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学生获得知识及能力提高的主要渠道。它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也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也是一种自我需要的体现。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也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欲望和目的。兴趣是一种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心理倾向,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识不可缺少的动力。学习动机和兴趣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来体现。在中学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呢?
  
  一、精心设计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积极性
  
  1.课堂导入,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导人,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曲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人情景的作用。一个好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尽快入戏,一开始就像被一块无形的磁铁紧紧吸住一样。导入可开宗明义、单刀直人,或创设情境,或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授课文《口技》时,首先用多媒体视频的方法,将洛桑的节目表演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欣赏,教师设置了几个启发性的问题:“洛桑在做什么?”“什么是口技?”这样的视频表演及设问导人使学生兴趣陡增,思维闸门顿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给讲授新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承上启下,巧收尾
  一堂课虽有良好的开端,成功的过程,但如果结尾草率收场,就会功亏一篑。好的结尾必须圆满有力,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密、紧凑、和谐、完善。结尾方式很多,教师可根据其体教学要求而没计,如概括式、悬念式、激发式等。设疑不失为结束课堂教学的一种好方式,设疑使其词虽尽,意无穷。教师应在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问题,既使新旧知识有机紧密关联,又激发了学生新的求知欲,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例如:在讲《狼》这一课时,“那么狼和屠户之间会发生什么呢?”这样的结束语,简明扼要,意味深长,启迪思维,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为下节学习做好了准备。
  
  二、多媒体手段新颖,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多媒体,以它先进的表现方式,独有的显现特点,可赋予知识声、形、色,能使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形象逼真地为学生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能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增加课堂教学密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还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命活力,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合理选用或制作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融知识与趣味为一体,增强知识的感染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枯燥的传统语文教学,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兴趣因素,运用多媒体具有图像直观、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等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产生一种乐学的情感,从而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如在讲授“时间”时,我结合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和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制作动画课件,导人新课。新课开始,随着教师的导人语:“大家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一起来看《夸父逐日》,接着,一幅幅逼真的画面出现了,这样就把学生带到学习的意境中去,学生看着画面,听着配乐,真正产生了乐学的积极情绪。
  合理选择、精心设计、巧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但可以扩展课堂时间和空间,优化教学环节,还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提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设和提供参与机会,使学生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在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动耳之中得到训练和发展。媒体的魅力如此之大,何不尽情运用呢!
  
  三、竞赛,灵活多变的教学游戏,调动学生积极性
  
  语文竞赛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条极佳途径。老师可把学有余力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语文课外活动小组,定期举行语文竞赛活动,提供资料,指导方法;课堂教学分层次要求,力求满足这批学生的学习要求,同时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激励他们参加各种小型竞赛活动,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在答题时,要求学生不只满足于一种正确答案;在学习态度上,要求学生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在心理上,要求学生注重承受能力的培养,经受成功和挫折的考验,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充满信心,不断进取,树立争当强者的勇气。
  综上所述,是本人参加工作一年来对于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拙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新教师,未来的教学之路,充满了困难和挑战,然而正是困难和挑战的存在,才会使新教师变得成熟。相信在自己的努力和老教师的带领下,我会不断成长的。
其他文献
古诗词乃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之元素,其言简凝练而意存高远、精致典雅而旨趣深邃,堪称经典。  现如今,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中融入多媒体教学,已然成为古诗词教学的一种“约定俗成”心照不宣的默契,以期增添古诗文教学之魅力。  然而,世事皆有利弊,亦如同多媒体之于古诗文教学。古诗文课堂中多媒体的运用对于学生的习得以及语文素养的积淀是有效还是抑制,是强化还是削弱,依然值得我们深思。故而,笔者现就以《卖炭翁》与《
抖着抖着,我们把自己抖入了一种“催眠状态”,“个体成为一台完全听命于脊椎神经部刺激信号的电子细胞装置,此时他的全部价值与意义已不复存在”。这么说吧,打开抖音以后,我的手指就变成了一只失去自我控制意识的机械臂,只会做一种动作,就是周而复始地往上滑动,偶尔双击一次,就像机械运转过热之时的震颤。  北快手,南抖音”。想当年,短视频APP“快手”和“抖音”刚刚出现的时候,就像所有的互联网新产品一样,自带时
笔者是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深切的体会到高中学生的教育与小学和初中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小学和初中教育应侧重赏识,而高中学生应插上教育的双翅——赏识与惩罚,教师必须用好这两把利剑。可现在赏识教育几乎成了教育的主旋律,我总觉得有点缺憾,为此,我把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我们知道,学校正如一个加工人才的工厂,所“生产”的“产品”最终都要投放到社会这个大市场中去,必须直面社会的检验和参与社会
疑从画中来    课上我正和学生在分析一道试题:  西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是吸取了哪位先秦圣哲的思想?(A)  “老师,为什么他是老子而不是孔子?”冷不防—个学生提了这样一个疑问。“就是啊,怎么区分他们啊?…又不是照片,看上去都差不多的”。想不到对先秦诸子的画像,居然压抑着这么多的疑问。    这个36名女生组成的文科班,有着女同学特有的沉稳、刻苦。组班以来,她们蝉联了各次考试历史全市第
前不久去著名的古镇南浔游玩,意外发现当地的“三道茶”延续了宋明时代的生活风俗,大有穿越时光的快感。  事先订了百间楼附近的一家民宿,入住时,斯文的老板并不急着力理手续,而是请我在茶室里坐下,递来—杯热腾腾的“茶”。我一看,顿时惊讶了:“呀,这是一杯明朝的茶!”老板听了,又意外又有趣,向我解释:“这是我们南浔从以前传下来的老风俗,客人来到时,要敬‘三道茶’,其中一道就是这种‘熏豆茶’。”我更惊喜了:
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是个性化教育。而所谓个性化教育,就是在承认学生在智力、社會背景、情感和生理差异的基础上,在共性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特长和爱好的教育,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作为个性化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这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最佳目标和预期结果。    一、发现人的价值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鲜活而具有个性化的人。人与人不
沒有文人精神和书卷气息的画还是中国画吗?  在某收藏家处看了一千多张朱新建的画,有风格化的美人图,也有媒体上看不到的金瓶梅及其他春宫画。席间,收藏家说朱新建是五百年来第一人,我向来对此说法表示不以为然,较较真,五百年来有多少第一人?每年都有人如此夸人或自夸,五百年来恐怕有五百人了,五百年出五百人其实位置还是不够的,位置再多也容不下层出不穷的欲望和野心。我说你收藏这么多他的画,说他好是正常不过的,况
班主任的工作是琐碎、繁忙的,甚至是具有挑战性的,需要无限的爱心、耐心,更需要有如针般的细心,才能营造出让学生茁壮成长的良好环境。  建班伊始,满怀希望的我被一盆冷水熄灭,这是怎样的组合呀?有单亲家庭的、有留守儿童的、有身体残疾的、有心里偏执的……怎么办?路就在脚下延伸——,摸索中,我获得了成功,也收获了些许经验:  一、让爱的阳光撒满每一个角落  作为班主任,要有一颗炽热的爱心。爱是做好班主任工作
目前,浙江省健康产业规模居全国各省市区前列。尤其是近3年来,全省健康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2%,成为支撑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柱型产业。  健康产业,无疑是目前中国最具活力、也是最具潜力的行业。  美国总统经济顾问、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认为,继“机械化时代”、“电气化时代”、“计算机时代”、“信息网络时代”之后,当前已经到来的是“健康保健时代”,健康产业将成为全球“财富第五波”。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也
[课堂即景]课堂上播放着韵致优美、音调宁静而幽远的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有些同学伴随着乐曲旋律的忽强忽弱、忽快忽慢甚是陶醉;而有些同学神情木纳,根本不为这美妙之音所动:有些同学已经按耐不住内心的情感急于发言描绘;还有些同学只说出了“优美、好听”这几个字,任凭我再怎样启发,仍然是那几句干巴巴的词语,根本无法引起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  我不由得思考起来,同是欣赏一首乐曲,为何会有两种极端表现呢?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