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学校是组织开展国家认同教育、促进学生掌握国家认同知识、形成国家认同感和践行国家认同行为的重要场域。当前,我国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应超越传统知识思维的实践窠臼,转向实践思维的“生活世界”,更加注重国家认同教育与个体“生活世界”的互动性、情境性与体验性。国家认同教育应在受教育者“具身体验”的基础上探寻精准的实施路径:注重课堂知识传授与课外实践活动的互动融合,挖掘日常仪式教育与重大社会活动的教育意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筑多频共振的教育情境,发挥教育资源合力搭建全社会教育平台。据此,促进受教育者生成与践
【基金项目】
: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青年课题“此在与彼在:学校场域中的道德生活研究”(课题编号:CEA180260)的研究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是组织开展国家认同教育、促进学生掌握国家认同知识、形成国家认同感和践行国家认同行为的重要场域。当前,我国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应超越传统知识思维的实践窠臼,转向实践思维的“生活世界”,更加注重国家认同教育与个体“生活世界”的互动性、情境性与体验性。国家认同教育应在受教育者“具身体验”的基础上探寻精准的实施路径:注重课堂知识传授与课外实践活动的互动融合,挖掘日常仪式教育与重大社会活动的教育意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筑多频共振的教育情境,发挥教育资源合力搭建全社会教育平台。据此,促进受教育者生成与践
其他文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侧重教与学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学科课程着重强调间接经验的单向授受的“教”,综合实践活动实践育人的“学”是其最为鲜明的表征。在凸显活动课程优势地位的同时,冷静“实然之思”: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样态、课程评价等方面面临着学科化、去知识化、活动化倾向,主要症结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直接嫁接而产生异体排斥。继而需要呼唤活动课程“神韵”的回归:厘清课程性质,避免落入学科化窠臼;延伸课程样态,规避活动化倾向;提质课程内容,扼制去知识化倾向。
“主动学习”是幼儿全面发展和与个性化发展的基础和支柱,是我国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迫切现实需求。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学中“主动学习”缺失主要表现在缺少由内部学习动机引发的学习活动、缺少动手操作和交流表达相结合的学习、缺少以问题为导引的深度学习。导致这些缺失的根源在于幼儿园教师教学价值观偏差、教学能力薄弱及外部保障不足。通过建立“主动学习”的教学价值观,提升“主动学习”的教学能力,加强“主动学习”教学目标落实的条件保障,可有效落实幼儿园“主动学习”教学目标。
健康生活一直是重要的教育主题,当前也被写进德育课程标准和德育教材,成为课程的重要内容。健康并非对生理状态的简单表达,而是作为一种道德话语表示人的生命整体呈现出完好状态。健康如美德,追求健康本质上是一项道德活动。对于健康生活,社会与个体分别承负不同的道德责任。对道德责任的认知与践行是德育课程在进行健康生活教育主题时必须把握的教学重点,教育者可关注以下方面:调整观念方向,重视健康生活教育的道德视角;突出情境与背景,丰富学生对健康生活问题的多维分析;引入伦理视角,加深学生对健康生活问题的道德思考;促进实践转化,
教师参与集体课程决策有利于提高集体课程决策的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当前,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集体课程决策主要面临着教师“非真诚参与”“非认同参与”与“非主动参与”的现实困境。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参与集体课程决策的变革路径在于:转变教师的集体课程决策观念,强化教师参与的真诚性;促成教师与学校管理者之间的合作,提升教师参与的认同感;构建自由理性的集体课程决策环境,提高教师参与的主动性。
以CNKI期刊数据库从1983年到2019年收录的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三级地方教研机构的教育研究文献为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三级地方教研机构的教育研究状况进行研究表明: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三级地方教研机构教育研究的特点为研究氛围宽松、研究领域呈不规则阶梯状分布、研究方式方法多样化和研究成果有效地服务于区域内教育改革发展。三级地方教研机构教育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研究文献的规范性水平和关注度都较低、研究领域分布极不平衡、教研机构之间研究领域断层严重、市县两级教研机构职能较单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