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和谐校园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1.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就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而言,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一种发展状态。作为一种存在的发展状态,和谐社会总体上包括三个方面的和谐: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人的和谐;三是人与自身的和谐,即以“和谐人”建设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心环节。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应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特征,是各种校园内部与周边要素的整体优化的系统。
2.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具有十分深刻而丰富的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一是人的个性充分展现和自由发展;二是人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三是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四是人的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在人的各方面潜能素质不断得到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实现人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的全面实现。
3.和谐校园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相互关联
和谐校园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子系统,和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和谐校园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只有校园内部与周边合理和谐,才能培养出“学会锻炼、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交往、学会合作”“身心健康、基础扎实、思维灵活”的全面发展的人。
建设和谐校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大学在确立人的知识价值、思想标准、文化坐标、人文理想以及行为规范等方面均拥有不可代替的重大重用。因此,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充分发挥学科交叉综合、人才资源丰富、科研氛围宽松、学术交流活动等优势,大学就可以在发展先进生产力、夯实构建和谐社会所需的物质基础方面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建设和谐校园,着力做好人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和谐,校园文化环境设施与学校发展的和谐,法制与法治的和谐,校园内与外环境的和谐。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在这个氛围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去升华人格、完善自己,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核。
建设和谐校园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大学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高素质人才的源泉,所以大学应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骨干和带头作用,走在前面。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将为建设和谐高校提供持续有力的动力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实现校园和谐将直接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目标是推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当今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现代化密切相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所承担的推进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要“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民族的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迫切需要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即需要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因此,建设和谐校园,创造教育、科学、文化以及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要求。社会现代化依赖于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人就是现代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密切联系。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战略人才资源,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时代和现实都要求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建设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校园
我们应积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科学、有效地开展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建设工作。
1.构建校园贫困学生情感服务保障体系
近年来,社会日趋势利、浮躁,把金钱作为衡量和评价一个人的主要乃至唯一的标准,在一些地方,社会风气甚至“笑贫不笑娼”,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贫困生感到“极度自卑”也就不难理解了。因此,在加强对贫困生“奖、贷、扶、补、减”的资助工作的同时,开展全校范围的“贫困教育”、情感教育及感动教育,培养同学之间的关爱心,孕育同学们的社会责任心。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进取心和爱心,在和谐的爱的氛围下帮助贫困生自强自立成长成才。
2.构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及保健体系
大学生在人格成长过渡时期不可避免地会在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遭遇压力,从而产生心理问题。近年来由于这些方面所引发的学生休学、出走、冲突甚至自杀与凶杀等事件屡屡发生。因此,高校须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引导他们完善自我健康人格,从而形成全员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新格局,使学生摆脱只有有心理疾患的学生才接受心理教育的老思想,最终能自觉地接收心理健康教育,在生活中能够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十分注重学生人格的“预培育”工作,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自组建以来,已通过及时、经常、高质量的辅导、咨询和治疗服务,帮助不少学生克服了心理困扰与人格障碍。我院还把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格培养工作融入了日常教学、网络校园与社团活动中,逐渐使校园第一、第二乃至第三课堂(网络课堂)成为了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格培养的阵地。
3.构建校园就业服务与职业指导体系
严峻的大学生就业环境、滞后的择业观导致了大学生考研族、校飘族人数不断增多,不仅打破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园的稳定。因此,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学改革的同时,应该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并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积极促进高校与用人单位及大学毕业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培养大学生职业发展主体意识,通过建立职业咨询平台与整合社会资源作好职业生涯指导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和职业,从而从容地面对学习与生活。就业服务及指导工作作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的核心工作,以“全程、训练、发展”的新模式贯穿于学院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以始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课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以工学结合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以开展模拟招聘、创业大赛、名企名家论坛等校园二课堂活动指导培养学生的就业与从业能力,以全天候的个人就业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困惑。
4.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如今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消极、腐朽思想对校园文化侵蚀十分严重,大学生群体中不乏低俗文化趣味和纵欲文化倾向。因此以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硬件建设,根据实际情况营造整洁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好的设施和条件;另一方面是软件建设,承接大学校风校史,结合现代人文科技文化发展理念和价值观,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校园志愿服务体系,形成平等、互爱、互助的校园风尚,弘扬科学精神,广泛开展体育健身运动,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气息。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新校区建设时就精心打造了别具特色的文化园:笃步庭、阙疑院、格致园、桃李苑、思源居、园方塑,布治学之道。近年来,学院一直积极创新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开展了“双休日工程”“科技技能节”“文化艺术节”“感动机电”“名家方圆大讲堂”“体育文化月”等具有品牌效应和我院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加强了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精神以及运动拼搏精神,明显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5.构建校园综合治安保障体系
随着校园后勤社会化的推广,校园周边社会环境日趋复杂,餐厅、宾馆等服务场所,网吧、KTV迪吧等娱乐场所逐年增多,不少社会闲杂人员也聚集于此。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并对大学生产生诸多迷惑与诱惑,校园暴力、学生出走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这些已经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校园的稳定。因此,只有提高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建立校园综合治安保障体系,加大校园内外治安防范力度,细化安全排查工作,才能有效地维护校园内外环境,保证安定有序的办学环境。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学院在学生信息反馈工作中实行每日班级信息手机短信上报制度,通过手机短信的上报,辅导员可以了解各班级每日正课考勤、宿舍就寝以及思想动态情况。一方面有效地掌握了每日班级、学生的基本动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安全稳定方面的突发事件。
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他们的全面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与完善程度;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水平高度发达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和谐校园的基础,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更好地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和谐校园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二者之间是一脉相承,相互统一的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战略的本质要求。
1.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就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而言,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一种发展状态。作为一种存在的发展状态,和谐社会总体上包括三个方面的和谐: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人的和谐;三是人与自身的和谐,即以“和谐人”建设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心环节。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应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特征,是各种校园内部与周边要素的整体优化的系统。
2.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具有十分深刻而丰富的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一是人的个性充分展现和自由发展;二是人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三是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四是人的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在人的各方面潜能素质不断得到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实现人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的全面实现。
3.和谐校园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相互关联
和谐校园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子系统,和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和谐校园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只有校园内部与周边合理和谐,才能培养出“学会锻炼、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交往、学会合作”“身心健康、基础扎实、思维灵活”的全面发展的人。
建设和谐校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大学在确立人的知识价值、思想标准、文化坐标、人文理想以及行为规范等方面均拥有不可代替的重大重用。因此,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充分发挥学科交叉综合、人才资源丰富、科研氛围宽松、学术交流活动等优势,大学就可以在发展先进生产力、夯实构建和谐社会所需的物质基础方面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建设和谐校园,着力做好人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和谐,校园文化环境设施与学校发展的和谐,法制与法治的和谐,校园内与外环境的和谐。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在这个氛围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去升华人格、完善自己,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核。
建设和谐校园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大学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高素质人才的源泉,所以大学应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骨干和带头作用,走在前面。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将为建设和谐高校提供持续有力的动力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实现校园和谐将直接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目标是推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当今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现代化密切相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所承担的推进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要“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民族的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迫切需要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即需要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因此,建设和谐校园,创造教育、科学、文化以及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要求。社会现代化依赖于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人就是现代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密切联系。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战略人才资源,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时代和现实都要求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建设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校园
我们应积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科学、有效地开展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建设工作。
1.构建校园贫困学生情感服务保障体系
近年来,社会日趋势利、浮躁,把金钱作为衡量和评价一个人的主要乃至唯一的标准,在一些地方,社会风气甚至“笑贫不笑娼”,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贫困生感到“极度自卑”也就不难理解了。因此,在加强对贫困生“奖、贷、扶、补、减”的资助工作的同时,开展全校范围的“贫困教育”、情感教育及感动教育,培养同学之间的关爱心,孕育同学们的社会责任心。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进取心和爱心,在和谐的爱的氛围下帮助贫困生自强自立成长成才。
2.构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及保健体系
大学生在人格成长过渡时期不可避免地会在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遭遇压力,从而产生心理问题。近年来由于这些方面所引发的学生休学、出走、冲突甚至自杀与凶杀等事件屡屡发生。因此,高校须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引导他们完善自我健康人格,从而形成全员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新格局,使学生摆脱只有有心理疾患的学生才接受心理教育的老思想,最终能自觉地接收心理健康教育,在生活中能够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十分注重学生人格的“预培育”工作,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自组建以来,已通过及时、经常、高质量的辅导、咨询和治疗服务,帮助不少学生克服了心理困扰与人格障碍。我院还把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格培养工作融入了日常教学、网络校园与社团活动中,逐渐使校园第一、第二乃至第三课堂(网络课堂)成为了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格培养的阵地。
3.构建校园就业服务与职业指导体系
严峻的大学生就业环境、滞后的择业观导致了大学生考研族、校飘族人数不断增多,不仅打破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园的稳定。因此,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学改革的同时,应该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并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积极促进高校与用人单位及大学毕业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培养大学生职业发展主体意识,通过建立职业咨询平台与整合社会资源作好职业生涯指导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和职业,从而从容地面对学习与生活。就业服务及指导工作作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的核心工作,以“全程、训练、发展”的新模式贯穿于学院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以始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课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以工学结合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以开展模拟招聘、创业大赛、名企名家论坛等校园二课堂活动指导培养学生的就业与从业能力,以全天候的个人就业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困惑。
4.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如今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消极、腐朽思想对校园文化侵蚀十分严重,大学生群体中不乏低俗文化趣味和纵欲文化倾向。因此以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硬件建设,根据实际情况营造整洁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好的设施和条件;另一方面是软件建设,承接大学校风校史,结合现代人文科技文化发展理念和价值观,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校园志愿服务体系,形成平等、互爱、互助的校园风尚,弘扬科学精神,广泛开展体育健身运动,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气息。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新校区建设时就精心打造了别具特色的文化园:笃步庭、阙疑院、格致园、桃李苑、思源居、园方塑,布治学之道。近年来,学院一直积极创新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开展了“双休日工程”“科技技能节”“文化艺术节”“感动机电”“名家方圆大讲堂”“体育文化月”等具有品牌效应和我院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加强了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精神以及运动拼搏精神,明显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5.构建校园综合治安保障体系
随着校园后勤社会化的推广,校园周边社会环境日趋复杂,餐厅、宾馆等服务场所,网吧、KTV迪吧等娱乐场所逐年增多,不少社会闲杂人员也聚集于此。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并对大学生产生诸多迷惑与诱惑,校园暴力、学生出走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这些已经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校园的稳定。因此,只有提高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建立校园综合治安保障体系,加大校园内外治安防范力度,细化安全排查工作,才能有效地维护校园内外环境,保证安定有序的办学环境。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学院在学生信息反馈工作中实行每日班级信息手机短信上报制度,通过手机短信的上报,辅导员可以了解各班级每日正课考勤、宿舍就寝以及思想动态情况。一方面有效地掌握了每日班级、学生的基本动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安全稳定方面的突发事件。
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他们的全面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与完善程度;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水平高度发达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和谐校园的基础,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更好地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和谐校园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二者之间是一脉相承,相互统一的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战略的本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