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利巴韦林与干扰素联合用药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在本院并治疗被诊断为由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的患儿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实验组60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治疗,实验组利巴韦林联合干扰素治疗,治疗5天后,通过临床观察患儿症状和ELISA法检测血清中EV71-IgM的量来评价治疗疗效。结果 两种不同的疗效评价方法中,实验组的疗效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好于利巴韦林单独治疗的疗效。
【关键词】 联合用药;手足口病;ELISA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54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235-02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71型(EV71)、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等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自1969年EV71首次被报道后,逐渐认识到EV71病毒是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且在亚太地区其感染趋势逐年上升[1]。手足口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为婴幼儿。卫生部2010年颁布的《手足口病防治指南》中指出,多数患者发病轻微,以发热、手足口疱疹或皮疹为最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并发有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甚至引起死亡。手足口病的治疗的关键是尽快减轻症状,缩短病程[2]。利巴韦林是常用于治疗手足口病的一种抗病毒药物,然而临床研究显示,单独使用利巴韦林并不能很好的控制病情。目前临床将干扰素用于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疗效显著且安全无不良反[3]。本院采取利巴韦林与干扰素联合用药来抗病毒治疗,并与只采用利巴韦林单独治疗疗效比较,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和研究对象 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在本院就诊并被诊断为由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的患儿120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年龄1-4岁。参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治疗对象均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且入院时病程均小于三天。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实验组60例,兩组在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治疗,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成每1ml含1mg的溶液后静脉缓慢滴注,按体重一日10-15mg/kg,分2次给药,每次滴注20分钟以上。实验组给予利巴韦林联合干扰素治疗,利巴韦林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干扰素(8万IU/(kg·d),最大量为100万IU/d,1次/d肌内注射。治疗疗程5天,每日及时对患儿病情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补液,退热等治疗,合并感染时加用抗生素。
1.3 疗效评价标准 本文通过临床观察治疗疗程结束后病人的症状和EV71-IgM ELISA法检测来评价治疗的效果。临床观察法:显效:体温恢复正常,口腔溃疡及手足疱疹消退,无新皮疹出现,一般状态正常,患儿无其他并发症。有效:体温基本正常,口腔溃疡及手足疱疹减少或消失,但散在新皮疹出现,一般状态好转,无其他并发症。无效:治疗5d后仍发热,流涎,口腔溃疡及手足疱疹减少不明显或增多,出现其他并发症。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EV71-IgM ELISA法:EV71-IgM ELISA 法具有高敏感性,操作简单,耗时短等优点。取患儿静脉血,利用肠道病毒71 型Ig M 抗体检测试剂盒(广州健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检测血清中EV71-IgM结果来评价两组不同治疗方法疗效,操作步骤参照说明书。临界值(Cutoff)计算方法:临界值=0.1+阴性对照A均值(若阴性对照孔A值低于0.05按0.05计算)。阴性判定:样本A值<临界值,为EV-71病毒IgM抗体阴性,治疗有效。阳性判定:样本A值≥临界值,为EV-71病毒IgM抗体阳性,治疗无效。
1.4 数据分析 采用SPASS19.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用药效果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观察法评价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 在治疗疗程结束之后,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21例,无效1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8.3%。实验组显效51例,有效7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手足口病好发于夏秋季[4],以6个月-7岁儿童易患。自1953年首次报道以来,已造成多次流行,且一直未有十分有效的治疗措施。手足口病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其中EV71肠道病毒感染的手足口病病死率居高不下[5]。利巴韦林作为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进入细胞后磷酸化,变成三氮唑核苷单糖磷酸,与多种酶竞争并干扰其作用,阻断鸟苷酸的合成从而抑制病毒DNA或RNA的复制过程[6]。干扰素是人工重组的蛋白质,主要作用是与细胞膜受体结合,产生特定的生物学效应。干扰素可以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微生物的功能,上调巨噬细胞等表面的IgG高亲和力激活性受体的表达;诱导、增强细胞表面MHC分子的表达,增强免疫应答;干扰素还能增强T细胞的活性和促进淋巴细胞的产生;干扰素还可以上调NK细胞的杀伤作用,激活中性粒细胞;干扰素还是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因子,可以促进CD4T细胞形态的改变,使淋巴细胞轻易穿过血管,杀伤病毒。当病毒感染机体后,机体合成干扰素下降,使用外源性干扰素可增强机体抗病毒能力,且能进一步刺激免疫细胞产生大量干扰素,促进机体的恢复[7]。有报道显示,进行单一的利巴韦林的药物治疗临床效果一般,本院主要是通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联合用药的临床效果明显比单独应用利巴韦林效果显著,通过联合用药,给予患者双重免疫,指的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虹泽.武汉地区2011年553例手足口病患儿EV71-IgM ELISA法和EV71 RNA RT-PCR法检测结果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2(09):1726-1727.
[2] 王治涛.更昔洛韦联合双黄连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9,6(4):219-220.
[3] 刘廷亮.干扰素治疗小儿手足口病112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3(02),88-89.
[4] 温怀加.瑞安市2006——2007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08,20(5):217-218.
[5] 李宜.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J].中医临床研究,2010,2(1):25-27.
[6] 徐叔云.临床药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70.
[7] 陈梅枝,郭爱红.干扰素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2010,37(15):53-54.
【关键词】 联合用药;手足口病;ELISA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54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235-02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71型(EV71)、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等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自1969年EV71首次被报道后,逐渐认识到EV71病毒是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且在亚太地区其感染趋势逐年上升[1]。手足口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为婴幼儿。卫生部2010年颁布的《手足口病防治指南》中指出,多数患者发病轻微,以发热、手足口疱疹或皮疹为最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并发有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甚至引起死亡。手足口病的治疗的关键是尽快减轻症状,缩短病程[2]。利巴韦林是常用于治疗手足口病的一种抗病毒药物,然而临床研究显示,单独使用利巴韦林并不能很好的控制病情。目前临床将干扰素用于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疗效显著且安全无不良反[3]。本院采取利巴韦林与干扰素联合用药来抗病毒治疗,并与只采用利巴韦林单独治疗疗效比较,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和研究对象 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在本院就诊并被诊断为由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的患儿120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年龄1-4岁。参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治疗对象均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且入院时病程均小于三天。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实验组60例,兩组在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治疗,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成每1ml含1mg的溶液后静脉缓慢滴注,按体重一日10-15mg/kg,分2次给药,每次滴注20分钟以上。实验组给予利巴韦林联合干扰素治疗,利巴韦林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干扰素(8万IU/(kg·d),最大量为100万IU/d,1次/d肌内注射。治疗疗程5天,每日及时对患儿病情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补液,退热等治疗,合并感染时加用抗生素。
1.3 疗效评价标准 本文通过临床观察治疗疗程结束后病人的症状和EV71-IgM ELISA法检测来评价治疗的效果。临床观察法:显效:体温恢复正常,口腔溃疡及手足疱疹消退,无新皮疹出现,一般状态正常,患儿无其他并发症。有效:体温基本正常,口腔溃疡及手足疱疹减少或消失,但散在新皮疹出现,一般状态好转,无其他并发症。无效:治疗5d后仍发热,流涎,口腔溃疡及手足疱疹减少不明显或增多,出现其他并发症。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EV71-IgM ELISA法:EV71-IgM ELISA 法具有高敏感性,操作简单,耗时短等优点。取患儿静脉血,利用肠道病毒71 型Ig M 抗体检测试剂盒(广州健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检测血清中EV71-IgM结果来评价两组不同治疗方法疗效,操作步骤参照说明书。临界值(Cutoff)计算方法:临界值=0.1+阴性对照A均值(若阴性对照孔A值低于0.05按0.05计算)。阴性判定:样本A值<临界值,为EV-71病毒IgM抗体阴性,治疗有效。阳性判定:样本A值≥临界值,为EV-71病毒IgM抗体阳性,治疗无效。
1.4 数据分析 采用SPASS19.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用药效果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观察法评价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 在治疗疗程结束之后,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21例,无效1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8.3%。实验组显效51例,有效7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手足口病好发于夏秋季[4],以6个月-7岁儿童易患。自1953年首次报道以来,已造成多次流行,且一直未有十分有效的治疗措施。手足口病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其中EV71肠道病毒感染的手足口病病死率居高不下[5]。利巴韦林作为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进入细胞后磷酸化,变成三氮唑核苷单糖磷酸,与多种酶竞争并干扰其作用,阻断鸟苷酸的合成从而抑制病毒DNA或RNA的复制过程[6]。干扰素是人工重组的蛋白质,主要作用是与细胞膜受体结合,产生特定的生物学效应。干扰素可以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微生物的功能,上调巨噬细胞等表面的IgG高亲和力激活性受体的表达;诱导、增强细胞表面MHC分子的表达,增强免疫应答;干扰素还能增强T细胞的活性和促进淋巴细胞的产生;干扰素还可以上调NK细胞的杀伤作用,激活中性粒细胞;干扰素还是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因子,可以促进CD4T细胞形态的改变,使淋巴细胞轻易穿过血管,杀伤病毒。当病毒感染机体后,机体合成干扰素下降,使用外源性干扰素可增强机体抗病毒能力,且能进一步刺激免疫细胞产生大量干扰素,促进机体的恢复[7]。有报道显示,进行单一的利巴韦林的药物治疗临床效果一般,本院主要是通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联合用药的临床效果明显比单独应用利巴韦林效果显著,通过联合用药,给予患者双重免疫,指的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虹泽.武汉地区2011年553例手足口病患儿EV71-IgM ELISA法和EV71 RNA RT-PCR法检测结果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2(09):1726-1727.
[2] 王治涛.更昔洛韦联合双黄连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9,6(4):219-220.
[3] 刘廷亮.干扰素治疗小儿手足口病112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3(02),88-89.
[4] 温怀加.瑞安市2006——2007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08,20(5):217-218.
[5] 李宜.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J].中医临床研究,2010,2(1):25-27.
[6] 徐叔云.临床药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70.
[7] 陈梅枝,郭爱红.干扰素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2010,37(15):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