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合同法律适用中法院地公共利益保护方法的厘清及取舍

来源 :法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smagic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中,当合同涉及法院地公共利益时,我国法院经常同时援引两项不同的制度来排除外国法的适用,以此达到适用我国相关实体法之目的,此一做法并不足取.应该厘清几种法院地公共利益保护方法之间的关系,区分各自不同的适用对象;在有关制度真正形成竞合时,也应该对最终采用哪种制度做出取舍.在涉外合同法律适用领域,直接适用的法制度应成为法院地公共利益保护的最主要方法.单边冲突规范应优先于直接适用的法制度而适用,法律规避制度并不适合在涉外合同领域适用,公共秩序保留制度在直接适用的法制度不能适用时可以对其形成补充.
其他文献
雇佣(劳动)关系从属性认定标准的体系化研究不能被逾越以致被忽略.源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资本控制劳动理论及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可以为雇佣(劳动)关系认定的从属性标准提供
在涉及夫妻一方以共同财产对有限责任公司出资、另一方不是该公司股东之情形下,公司法与婚姻法等相关民商事法律规范应当如何理解和适用存在较大争议.一旦在共有之基础上还涉
个人信息保护与垄断行为规制看似两个独立的问题,却在数字时代发生了关联.个人信息保护能否作为独立问题纳入反垄断法的适用范围,目前的观点还未统一.传统反垄断法以价格理论
20世纪初,围绕劳动合同的法律概念建构,以洛多维科·巴莱西、菲利普·洛特马尔为代表的一批欧陆法学家通过批判近代劳务供给契约的教义原理,以劳动人格原则为价值基础、“从
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在个人信息法律保护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在民法上如何选择个人信息的保护模式,取决于人们如何认识、评价个人信息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民法上的定位.个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