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grgdgd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不良结局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其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择长沙市第四医院2011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线性回归方法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不良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到249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出现不良结局,发生率为12.85%,其中发生相关严重并发症27例、放弃治疗3例、死亡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OR=0.563)、感染至就诊时间越长(OR=1.324)、累及间隙越多(OR=0.441)、呼吸困难(OR=1.715)、合并糖尿病(OR=2.261)、中性粒细胞计数>0.9×109/L(OR=1.505)、C-反应蛋白≥10 mg/mL(OR=2.231)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不良结局的发生率较高,与年龄、感染至就诊时间、累及间隙情况、呼吸困难、合并糖尿病、中性粒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等因素有高相关性,临床应针对存在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加强干预和监护.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牙周炎患者应用不同种植系统修复后对种植体边缘骨吸收及龈沟液成分差异的影响.方法:以2019年4月~2020年4月在德州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接受牙体种植术治疗的牙周炎患者66例为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士卓曼组(31例,46颗患牙)、奥齿泰组(16例,27颗患牙)、威高组(19例,21颗患牙),分别植入士卓曼种植体、奥齿泰种植体、威高种植体.观察种植前、种植后1、3、6个月各组改良菌斑指数(mPLI)、龈沟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骨吸收量及龈沟液中白介素1 β(IL-1 β)、白介素6
目的 分析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腰椎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探讨其对术后恢复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的86例腰椎手术患者,分成对照组(n=43)与研究组(n=43),对照组应用静-吸复合麻醉,研究组应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静-吸复合麻醉,对比两组的麻醉药用量、术后疼痛、镇痛泵按压次数与补救镇痛次数、术后恢复质量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瑞芬太尼、阿曲库铵的用量较少,VAS评分较低,镇痛泵按压次数与补救镇痛次数较少,15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15)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