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要求改变班级管理建设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新课改 班级建设 自我管理 创新精神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上下联动,左右逢源,形成合力,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班集体建设作为新课改系统工程的重要一环,也应该有所突破,有所发展。下面结合新课改教学实际,浅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新课改呼唤新的班级管理建设方法
班集体作为一个整体,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班级管理建设工作也应在传统与创新、继承与批判的剧烈碰撞中寻找合适的定位。
1.班团干部的产生方法要改变。原先班主任任命或简单调查了解即确定班团干部的做法显然有悖于新课改理念。新课改唤醒了沉睡于学生思想中的民主意识,应大胆采用“竞选”的方式,即班中所有同学,只要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愿为班级同学服务的均可参加班团干部的竞选并发表竞选演说。这样做,对于参加竞选的同学来说,可以锻炼和提高他们的竞争和合作的能力;而对全班同学来说,则是一次很好的受教育的机会,能使他们深切的感受到自己才是班级的主人。班团干部竞选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竞选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班主任发动全班同学否定维上、挑战权威、解放个性的催化剂。
2.召开班会的形式要改变。新课改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那么班主任原先满灌班会的包办做法就必须坚决打破,应实行班会自主:相信学生,将班会交给学生自己承办!班主任可结合学校的工作安排和学生实际,只提供一个班会提纲,这样有利于将班级目标为学生所接受并内化为日常行为准则。也许一个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是肤浅的,但班级是几十个学生的集体,他们一定会在讨论甚至争辩中去不断地修正。这样原来的“批评会”就变成了“辩论会”,“班主任的一言堂”就变成了“班集体的宣言书”。让学生成为班会舞台的主演,让班会成为学生自主教育的阵地。
3.学生操行评语的仲裁者要改变。长期以来,学生在校表现的评判权掌握在班主任手中,“该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你热爱班集体,学习刻苦认真……”,无论是第三人称还是趋于亲近的第二人称,都没有使评语走出“形式”的怪圈,评语成为几乎程式化、接近成人化的“像册”。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要求我们改变评价的方式,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班小组评、家长评价和班主任评价等多种方式,让操行评语成为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成为亲朋好友的一个忠告,是全班同学为其加油鼓劲的一声号子,成为班主任点头赞赏的一抹微笑。
二、新课改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传统的班级管理依赖于班主任的管理,新课改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进入初中的学生,特别是14—15岁的学生,有着极强烈的自我成熟感,渴望自主、自立,对家长式的管理有很大的逆反心理。班主任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主观能动性,自己当导演,让学生唱主角,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1.制定班级量化考评机制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基础。这是一个在班主任指导下,由学生们充分讨论、建议,而又不断改进的制度。学生们选出的班级管理干部,他们认可愿意并支持他们的工作,这样量化考评制度就可以试行。在这期间量化考评制度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它经历试行——修改——再试行,在这样的循环过程中,班干部独立进行制度的不断改进;充分的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利,培养他们的公仆精神;也让他们深深地感受到自立、自主,不断提高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为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严格执行制度是实现自我管理的保证。制度的执行过程是一个近乎全员参与管理的过程。每一个学生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从中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班干部率先垂范,参与管理的同学严格要求自己,使学生在管理中学会自律,学会与别人的协作与团结。
3.狠抓卫生、公务管理是实现自我管理的途径。教室内的卫生、公务的管理是班级管理的难点。不少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自控意识差,没有管好自己的习惯。我们提出的口号是:管好自己的方寸之地。经过努力,每个同学由开始的被动管理,转变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从卫生保持到公物管理出现了一个新的面貌,不仅班级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而且学生们也通过自我管理提高了自信心。
三、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神圣的职责。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班主任作为班级建设的指导者,更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渗透到班级建设中去。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它能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探索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强烈的好奇心往往是他们坚定信心,寻找解决的办法。许多伟大的发明,惊世的创造常常从那些平常的、一闪念的好奇心开始的,没有好奇心,通向真理的跋涉就无法起步。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好奇心的表现随时随处可见:喜欢心意刺激的食物,提出怪问题,观察自然等。为了促进学生的好奇心的发展,班主任应当经常向他们提供能引起观察和探索的新异情景,要善于提出难易始终而又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或寻找答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班主任要允许并激励学生产生好奇感、提出怪问题,对司空见惯的事情问个为什么。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就会得到促进和发展。
2.培养学生的超越精神。超越精神是创新精神的动力,只有有了超越精神,才敢于冒险、敢于创新。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凌云志向,要以古今伟人的故事,激发学生超越的信念,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让学生在远大目标的激励下,不断创新,不断高攀科学高峰。要大胆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教师的讲授敢于质疑,对传统的习俗和观点提出全新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彻底放弃“权威至上”、“书本无错”的看法,以宽广的心胸容纳并培育学生的反叛精神,以民主、平等的观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现代社会注重团队合作,强调合作精神,通过团队的努力,创造一流的业绩。因此,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集体发展的氛围中,让学生时刻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团队的巨大力量。如多组织像接力赛、篮球赛、拔河类活动,引导学生与兄弟班级结为友好班级,定期交流,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中,班主任应认真学习新课改理论,领会新课改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班集体建设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搭建宽广的舞台,为社会培养大批合格的建设者。
(作者单位:山东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中学)
[关键词]新课改 班级建设 自我管理 创新精神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上下联动,左右逢源,形成合力,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班集体建设作为新课改系统工程的重要一环,也应该有所突破,有所发展。下面结合新课改教学实际,浅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新课改呼唤新的班级管理建设方法
班集体作为一个整体,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班级管理建设工作也应在传统与创新、继承与批判的剧烈碰撞中寻找合适的定位。
1.班团干部的产生方法要改变。原先班主任任命或简单调查了解即确定班团干部的做法显然有悖于新课改理念。新课改唤醒了沉睡于学生思想中的民主意识,应大胆采用“竞选”的方式,即班中所有同学,只要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愿为班级同学服务的均可参加班团干部的竞选并发表竞选演说。这样做,对于参加竞选的同学来说,可以锻炼和提高他们的竞争和合作的能力;而对全班同学来说,则是一次很好的受教育的机会,能使他们深切的感受到自己才是班级的主人。班团干部竞选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竞选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班主任发动全班同学否定维上、挑战权威、解放个性的催化剂。
2.召开班会的形式要改变。新课改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那么班主任原先满灌班会的包办做法就必须坚决打破,应实行班会自主:相信学生,将班会交给学生自己承办!班主任可结合学校的工作安排和学生实际,只提供一个班会提纲,这样有利于将班级目标为学生所接受并内化为日常行为准则。也许一个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是肤浅的,但班级是几十个学生的集体,他们一定会在讨论甚至争辩中去不断地修正。这样原来的“批评会”就变成了“辩论会”,“班主任的一言堂”就变成了“班集体的宣言书”。让学生成为班会舞台的主演,让班会成为学生自主教育的阵地。
3.学生操行评语的仲裁者要改变。长期以来,学生在校表现的评判权掌握在班主任手中,“该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你热爱班集体,学习刻苦认真……”,无论是第三人称还是趋于亲近的第二人称,都没有使评语走出“形式”的怪圈,评语成为几乎程式化、接近成人化的“像册”。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要求我们改变评价的方式,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班小组评、家长评价和班主任评价等多种方式,让操行评语成为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成为亲朋好友的一个忠告,是全班同学为其加油鼓劲的一声号子,成为班主任点头赞赏的一抹微笑。
二、新课改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传统的班级管理依赖于班主任的管理,新课改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进入初中的学生,特别是14—15岁的学生,有着极强烈的自我成熟感,渴望自主、自立,对家长式的管理有很大的逆反心理。班主任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主观能动性,自己当导演,让学生唱主角,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1.制定班级量化考评机制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基础。这是一个在班主任指导下,由学生们充分讨论、建议,而又不断改进的制度。学生们选出的班级管理干部,他们认可愿意并支持他们的工作,这样量化考评制度就可以试行。在这期间量化考评制度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它经历试行——修改——再试行,在这样的循环过程中,班干部独立进行制度的不断改进;充分的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利,培养他们的公仆精神;也让他们深深地感受到自立、自主,不断提高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为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严格执行制度是实现自我管理的保证。制度的执行过程是一个近乎全员参与管理的过程。每一个学生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从中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班干部率先垂范,参与管理的同学严格要求自己,使学生在管理中学会自律,学会与别人的协作与团结。
3.狠抓卫生、公务管理是实现自我管理的途径。教室内的卫生、公务的管理是班级管理的难点。不少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自控意识差,没有管好自己的习惯。我们提出的口号是:管好自己的方寸之地。经过努力,每个同学由开始的被动管理,转变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从卫生保持到公物管理出现了一个新的面貌,不仅班级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而且学生们也通过自我管理提高了自信心。
三、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神圣的职责。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班主任作为班级建设的指导者,更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渗透到班级建设中去。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它能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探索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强烈的好奇心往往是他们坚定信心,寻找解决的办法。许多伟大的发明,惊世的创造常常从那些平常的、一闪念的好奇心开始的,没有好奇心,通向真理的跋涉就无法起步。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好奇心的表现随时随处可见:喜欢心意刺激的食物,提出怪问题,观察自然等。为了促进学生的好奇心的发展,班主任应当经常向他们提供能引起观察和探索的新异情景,要善于提出难易始终而又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或寻找答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班主任要允许并激励学生产生好奇感、提出怪问题,对司空见惯的事情问个为什么。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就会得到促进和发展。
2.培养学生的超越精神。超越精神是创新精神的动力,只有有了超越精神,才敢于冒险、敢于创新。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凌云志向,要以古今伟人的故事,激发学生超越的信念,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让学生在远大目标的激励下,不断创新,不断高攀科学高峰。要大胆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教师的讲授敢于质疑,对传统的习俗和观点提出全新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彻底放弃“权威至上”、“书本无错”的看法,以宽广的心胸容纳并培育学生的反叛精神,以民主、平等的观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现代社会注重团队合作,强调合作精神,通过团队的努力,创造一流的业绩。因此,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集体发展的氛围中,让学生时刻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团队的巨大力量。如多组织像接力赛、篮球赛、拔河类活动,引导学生与兄弟班级结为友好班级,定期交流,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中,班主任应认真学习新课改理论,领会新课改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班集体建设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搭建宽广的舞台,为社会培养大批合格的建设者。
(作者单位:山东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