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视域下的中国特色安宁疗护

来源 :中国医学伦理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sha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临终者的心理、社会和精神需要有很大不同,因而不同国家与民族对于临终者的关怀和照护理念具有很大差异.建构现代化的安宁疗护,要积极吸收借鉴西方经验,但更重要的是要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本土思想资源,建构一套适应中国本土文化的善终理念,具有时代特点和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服务中国人民大众,突出中国特色的关怀照护理论与实践.
其他文献
老龄化社会,高龄老人多病共存问题凸显,恶性肿瘤患病率持续攀升,改善临终患者生活质量,发展安宁疗护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基于福利多元理论,志愿者加入到安宁疗护团队中有利于安宁疗护事业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开展志愿服务、给予临终者尊严,可以提高其死亡质量、体现社会支持;基于互助共济理论,志愿者参与安宁疗护服务有利于助推社会精神文明的改善,达到代际互助共济的良性循环.志愿者参与安宁疗护服务模式尚在逐步探索之中,旨在提出政府出台相关志愿服务政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基于知信行模式对志愿者展开教育培训、促进服务团队整体协
援外医疗工作是中国发展对外友好关系的重要一环,是提高人类卫生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非洲国家普遍存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语言文化不同等情况,援外医疗工作的开展具有特殊性和挑战性.援外医生与当地患者情感共通、相互尊重、平等互信、真诚合作,构建以战胜疾病为共同目标的命运共同体,是促进受援国人民健康、提高人类卫生健康水平必不可少的内容.以中国(陕西)第八批援马拉维医疗队工作实践为例,阐述在援外医疗工作中构建医患共同体的具体实践并探讨其意义,为今后的援外医疗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在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老年人口、失能失智、重症患者的临终关怀问题日益为社会重视.探讨对这一群体进行医学治疗的同时,研究提高临终患者生存质量的途径,提出全人、全程、全家、全队关怀陪伴的方法.并提出建议:把安宁疗护作为应对老龄化的一项战略工程,纳入健康中国战略,在政策和就业导向方面鼓励更多的医护人员、志愿者等加入安宁疗护队伍,医学院校从学科、课程、师资、考核等方面统筹推进,不断探索出更合理更温暖的安宁疗护机制和模式,缓解患者的身心困扰,让生命更有尊严地度过最后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