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感知 把握主旨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nhod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就总体把握主旨方面粗浅地谈谈诗歌鉴赏切入的思路,在总体感受,情感追求,搜索信息,理解内容方面提出了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思路。
  【关键词】古诗词 鉴赏 切入点
  
   为陶冶青少年高尚的情操,培养青少年健康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中学教材选入了自《诗经》至现当代的大批优秀诗歌,尤其是中国古代诗歌,且多年来的高考一直将其作为一个稳定的考点。就鉴赏的相关因素而言,它涵盖了词汇、语法、修辞、选材布局以及文学文化常识等,但是不论考查什么,不论怎样考查,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都得联系主旨,都离不开作者的思想情感、处世态度。本文就总体把握主旨方面粗浅地谈谈诗歌鉴赏切入的思路。
  一、总体感受,情感追求
  鉴赏一首诗歌,首先应抓取她的总体情调和思想倾向:是喜悦?是忧愁?是厌恶?是追求?是闲适?是怨愤?是同情?是悔恨……
  (一)题目入手
  除了“无题”诗和部分词曲,一般诗歌都有题,题目,对诗歌总有概括、线索或点题等作用。如:杜荀鹤《山中寡妇》:“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题目已经表明是写“寡妇”,情感如何?对寡妇的同情,对朝廷横征暴敛的怨愤。孟浩然《舟中晓望》:“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题目点明全诗是“望”,望见什么?青山水国,晓霞船渡。情感如何?欲到未到,心潮逐浪。
  (二)情感词语
  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尾联已点明离别“情无限”、泪水“如散丝”。卢汝弼《秋夕寓居精舍书事》:“叶满苔阶杵满城,此中多恨恨难平。疏檐看织蟏蛸网,暗隙愁听蟋蟀声。醉卧欲抛羁客思,梦归偏动故乡情。觉来独步长廊下,半夜西风吹月明。”颈联已点明“故乡情”。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中有“孤”“独”、“寂寞”、“无人省”,其情感可知。
  (三)意象透视
  如:李华《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花自落”、“鸟空啼”,可见是感时伤世。龚自珍《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飞絮。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满园荒芜,唯一朵无人折取、不合时宜的孤花,可见作者以花自喻。
  (四)色调感觉
  如: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春晚,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色调冷清凄凉,可见离愁别苦。黄仲则《酷相思·春暮》:“犹记去年寒食暮,曾共约,桃花渡。算花开花落今又渡。人去也,春何处?春去也,人何处。如此凄凉风更雨,便去也,还须住。待觅遍天涯芳草路。小舟也,山无数。小楼也,山无数。”从“寒食”、“春去”、“觅遍”等可知其感伤惆怅。
  当然,总体感受也是多种知识与方法的综合运用。
  二、搜索信息,内容何在
  爱情,亲情,友情,乡情,自然情节,政治情节以及音画时尚等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尤其是我们这个情的国度,诗的国度,心系家国的国度,更喜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憎得失等通过简短而富有韵味的诗歌表现出来,这就使得中国古代诗歌内容丰富,异彩纷呈。
  (一)建功立业,雄心壮志
  中国古代文人深受儒家修、齐、治、平的影响,因此,入世救国、匡时济世也就成了他们人生价值的理想体现。如: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现了誓死报国的决心和壮怀激烈的豪情。再如:陆游《病起书怀》、李白《行路难》、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仕途失意,壮志难酬
  有理想的人是多的,而能够实现理想的人总是少的,自古如此,这便产生了大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自伤迟暮的诗篇。如:孟浩然《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全诗以自怨自艾的方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再如:卢照邻《曲池荷》、李商隐《柳》、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三)宦海飘零,羁旅客心
  得也罢,失也罢,家总是永远的彼岸,故乡总是牵引的磁场。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抒发了自己游宦江南的感慨和归思,心情矛盾。再如:杜甫《登岳阳楼》、王湾《次北固山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四)山水田园,淡泊闲适
  既然很多人挤一个大舞台,这就决定了有一伙人的追求只能是悲剧:或“嫌纱帽小”,或因没机会;或因官场勾心斗角,互相倾轧,或因案牍劳心劳力,身心疲惫,等等,于是山水、田园便成了他们心灵的栖息地。如: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的同时也隐含着一种无奈的寂寞。再如:韦应物《滁州西涧》、王维《汉江临眺》、于良史《春山夜月》。
  (五)离愁别绪,两地相思
  或一见钟情,倾慕销魂;或故交离别,惜别祝愿;或亲友分离,两地相思;或阴阳相隔,痛苦思念。如: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作者因见一女郎而顿生倾慕之情。再如: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元稹《离思》。
  (六)宫闺怨妇,孤寂惆怅
  作为附庸的中国古代妇女,或因夫妇分离,或因被弃失宠,留下了许多的宫闺怨愤之作,这些作品,或抒写自己,或代人作赋,或借以自喻。如:沈如筠《闺怨》:“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写空闺妻子对戍边丈夫的思念。如王昌龄《长信秋词(其一)》:“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一个凄凉寂寞、形孤影单的宫女形象呼之欲出。再如:班婕妤《长信宫怨》、李璟《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七)人世变幻,慨叹兴衰
  几乎每一个人,都无法不与时代“公转”而独自“自转”,尤其是把自己安身立命的一切都寄托给政治、寄托给他那个时代的中国古代文人,面对人生的短暂,朝代的兴替,感慨系之。如:许浑《金陵怀古》:“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抒发繁华易逝之感慨。再如:李白《越中览古》、刘禹锡《石头城》、《西塞山怀古》(“王睿楼船下益州”)、王勃《滕王阁诗》。
  (八)感时伤世,忧国忧民
  每一个衰落灭亡的朝代都牵系着那个时代的文人。如:韩偓《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村落皆空,因有一绝》:“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揭露了军阀的罪恶行径,表达了对百姓灾难的深切同情。再如: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杜甫《阁夜》。
  (九)风物色相,爱憎分明
  风光景物历来是诗人们钟爱的对象,或因之生情,或以之喻人。如:曾巩《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能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借柳之依仗东风摇摆猖狂讽刺了依仗权势、张牙舞爪、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再如:王冕《墨梅》、贺知章《咏柳》、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
  (十)听音题画,韵味无穷
  诗即是歌,歌即是诗;诗歌如画,画亦如诗。诗书、音乐、绘画历来不可分割,在古代诗歌中自有一类诗歌,就是专门描写音乐和题写画图的诗歌。如:郎士元《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用通感、烘托的手法写笙乐奇妙。项圣谟《大树风号图》:“风号大树中天立,日薄西山四海孤。短策且随时旦莫,不堪回首望菰蒲。”托物言志,抒发亡国之思、故园之恋。再如:苏轼《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李白《听蜀僧睿弹琴》、郑板桥《竹石》。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内容丰富,不论怎么分,总有交叉,总难尽举,从鉴赏角度说,勿说陌生诗作,便是曾经读过,也未必能穷尽其妙。就高考要求而言,能够先从诗歌的主旨上来把握,应该不失为一种提高分值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云南罗平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在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现之间,褒此贬彼抑或褒彼贬此都不是科学的态度。可传统、可现代、还可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这三种做法因文制宜却殊途同归,都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存在,都应努力获得学生语文能力的现实发展。  [关键词]教学观 传统 现代 预设 开放    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人选首都师范大学霍秀全先生主编的由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一书。在我们宁夏课改实验区,这本书被作
【摘 要】《荆轲刺秦王》中,司马迁热情讴歌了一种弱者的胜利。荆轲慷慨刺杀秦王,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道德和人格魅力,刺秦失败的悲歌,昭示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美学。  【关键词】司马迁 《荆轲刺秦王》 人格魅力 悲剧美学     读《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感觉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隐忍的压抑,又感觉自始至终被某种东西激荡着。再三品读,终于发现全文从叙写荆轲受人侮辱开始,到田光、樊於期先后为了
[摘要]中国古代历史名将李广的悲剧命运,一直是文史学界关注的话题。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归结为统治者的偏见、排挤。本文从李广自身的素质、修养存在的缺陷入手,分析论述了李广悲剧结局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李广 悲剧 命运    在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李广无疑是一个充满浓厚悲剧色彩的人物,他给后人留下了“李广难封”的浩叹。一代名将为什么难以封侯呢?司马迁在《史记》中把根本的原因归结为封建统治者的偏
【摘要】充分利用课本扉页上的插图,既可以加深我们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又可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陶治他们的情操。所以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插图,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把握内容。  【关键词】语文课本;插图欣赏    新课程改革推进了教育教学的重大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教材多版本的出现使我们教学有了选择的余地,但综观不同版本的新教材虽不乏新奇、新颖之处,但我还是常常回忆起本次课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沈从文在《边城》里描写的湘西世界,剖析沈从文的写作动机,揭示出小说《边城》强烈的象征意义。笔者围绕小说《边城》所描写的环境、人物以及文字后面的隐喻,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深刻分析了小说《边城》的文化意义,即小说《边城》充满的幻灭感,不仅是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无可挽回的必然衰落,而且象征了沈从文追求重塑民族形象、重铸民族精神梦想的破灭;小说《边城》以一个田园牧歌神话的诗意终结,
【摘 要】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体现出其对语文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水平。本文总结了初中作文教学中的一些方法,供师生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信心 兴趣 教学方法  写作的能力是学生自由运用语言的水平体现,在中考中,写作占据着很大的分值,如若在写作上失分严重,那么可想而知,会拉下整个语文试卷的卷面分。然而,一部分的学生对写作产生了畏惧感,不知如何下笔。其实,将作文写好,并不是那么困难,接下
[摘要]在文言散文教学中,通过“读品评”,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读”有利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品”有利于学生情感的积极体验:“评”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文言散文 读 品 评    王荣生先生认为:“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有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是的,“教什么”要比“怎么教”重要。但是老师选择怎样的教
【摘 要】本文以《氓》、《孔雀东南飞》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为例,分析和探讨了三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异同及悲剧命运,并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寻其悲剧产生的根源,从而剖析了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女性形象 悲剧命运 生存状态    《氓》、《孔雀东南飞》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三篇作品,分别是中国古代诗歌和小说的经典名篇,其中都塑造了光辉的女性人物形象,具有其深刻的现实性。  一、三位女性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古典诗词教学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在许多学生看来,诗歌的内涵高不可攀,如冰川雪峰一般难以亲近;在许多中学语文教师看来,诵读诗词是在浪费时间,不如做几道题来得实在。于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再也难以看到那摇头晃脑的身影,难以听到那琅琅的读书声,取而代之的是茫茫的题海和刷刷的做题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先生那如痴如醉的读书神情——“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德国巴符州将在2018-2019学年新增41所全日制学校,其中有31所小学和5所特殊教育学校。届时,该州全日制学校总数将达到470所。  在建设全日制学校的过程中,巴符州将不仅增加学校数量,还会更加重视课程质量。2018年6月18日,該州将举办全州全日制学校发展大会,邀请涉及全日制学校建设的500名各界代表参会。届时,州教育部门将发布改进版的全日制培养方案,如质量标准、去行政化的建议和师资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