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化:无必要也无可能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1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一段时间,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阎学通院长就当前和未来的国际格局变化发表了多篇文章,分析精辟,见解独到,读来很受启迪。但笔者对贯穿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却难以苟同,即:“中国现在已经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世界第二大国了。国际格局有了两极化的可能性,而多极化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笔者认为,这一判断站不住脚,构建两极化世界不应该成为中国的战略选项。
  不称霸:一种远见和一种清醒
  几十年前,中国就向世界宣示了“不称霸”的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更进一步明确了和平崛起、永不争霸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富民强国、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战略抉择。这是依据历史经验、对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前瞻性判断、对“合作共赢”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由之路的深刻认识而作出的抉择,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惟一正确道路。中国在综合国力相对较弱的时候承诺“不称霸”是一种远见,而在国力明显增强时坚持“永不争霸”则是一种清醒。
  所谓“两极化世界”,无非是世界上的国家分别在中国和美国的领导下形成两个理念迥异的阵营,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秉持对立的立场,相互间进行全面的竞争,甚至对抗,以期最终决出高下。这种格局同两强争霸没有本质的区别。中国完全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去带这个头,而只要中国不当头,未来的世界就不可能是两极化,而只能是多极化。
  退一步说,即使中国有构建两极化世界的心,也没有实现这一目标的客观条件。
  美国成为西方联盟的盟主,是因为其有超强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软实力,这使它能为众多联盟成员提供军事、经济和道义支援,以换取联盟成员对其霸权的支持。美国通过参加两次世界大战打破原有的国际体系,并通过后来的若干次局部战争实现对外扩张,经济实力几度翻番,才最终确立了霸主的地位。显然,要想成为两极世界的盟主之一,光有经济总量“世界第二”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所处的时代与美国当年崛起的时代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全球化、国际政治民主化、全球信息网络化的深入发展促成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随着美国的霸权地位逐渐衰落,一个群雄崛起的时代正在形成。群雄之间——包括它们与美国之间——是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基本没有可能形成几个大国联合起来一致对美的两极格局。新的历史条件使得产生一个取代美国的新霸主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霸权主义是一个历史阶段的特征,它终将结束。中国在被别人捧为“第二大国”的时候,拒绝“构建两极化世界”的诱惑将是对终结霸权主义历史的重大贡献,亦是对自身国家利益的坚守。
  未来的中美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中国应该拒绝“构建两极化世界”诱惑的另一个原因是,未来的中美关系不是完全对立对抗的关系,更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谁也吃不掉谁,谁也离不开谁”的相互依存关系。
  美国对中国的迅速崛起存有疑虑和不安,未来的中美关系仍将充满磨擦,“结构性矛盾”难以避免。但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尽管两国国内情况与国际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美关系的总趋势是越来越密切、越来越成熟,中美之间相互依存和利益交融不断加深,双方都把与对方的关系看作自己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之一。这有力地说明,两国的政治家和社会精英都认识到,维护和发展中美关系符合自身的最大利益。
  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成本会越来越高,而与中国加强合作的好处会越来越大,中国参与塑造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强。中美关系会继续向前发展,而发生全面对抗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小。
  在多极化世界里要善结“议题联盟”
  可以展望,多极化的世界必然有多个核心。各个大国都有自己的“个性”,相互之间的博弈更多地表现为根据议题分化组合,或聚或散。比如“金砖国家”,就是几个新兴国家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议题上因共同利益而结成的“议题联盟”,中国和印度都在其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在另一些问题上,中国和印度之间又存在较大分歧,印度是和美国联手制衡中国的。这就是多极化世界大国关系的一个特点——“没有永远的盟友,也没有永远的对手”,而且这“盟友”和“对手”的内涵也已经与冷战时期的概念有了很大的不同。
  中国成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大国后,仍应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的立场,但是终结美国的霸权地位不是中国的使命,而是多个大国崛起、世界多极化格局继续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当然,一个强大的中国肯定会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些时候是领导作用,而善结“议题联盟”,广交战略伙伴应该是一种正确的路径选择。
其他文献
中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共中央对台方针政策进行了高度概括,正式确立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的历史定位,对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行了全面规划与部署,提出了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四大途径”与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三大政治愿景”。  确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的历史定位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正式确立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的历史定位,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与邓小平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江泽
陈水扁上台后,即以“爱台”自居,把政治对手斥为“卖台”“爱台”成了陈水扁的金字招牌,台湾社会被他分裂为“爱台”和“卖台”两个阵营  那么,陈水扁“爱台”又爱在哪里呢?他采取了哪些“爱台”的政策呢?结出了哪些“爱台”的成果呢?    制造“爱台”的“理念”    陈水扁为了表明自己及其民进党比国民党“爱台”,便制造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理念”,即国民党是台湾的“外来政权”,“外来政权不爱台”他把60年
2月,林书豪——一个亚裔美国人——红遍太平洋两岸。他是美国职业篮球协会(NBA)成员、纽约尼克斯队的控球后卫,姚明之后第二个在美国篮坛绽放异彩的华裔球员。  截止2月16日,他率领尼克斯队在本赛季中七战连胜,并在前五场比赛中以首发球员身份出场,总共拿下136分,成为1976~1977赛季NBA和ABA(美国篮球协会)合并以来前五场得分最多的首发球员。  在球市低迷的美国,林书豪激起的经济效益异常可
前段时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高调访问了巴林、科威特和卡塔尔三国。这是安倍自去年12月再次出任首相后对中东地区进行的第二次访问。  在日本外务省网站的地图上,世界被划为七大区域,“中东”与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纯地理概念并列,显示了日本政府对中东地区的高度重视。经济上,中东对于严重依赖能源进口的日本来说具有天然的重要性;政治上,中东是冲突不断的世界热点地区,又是日本最重要盟国——美
“阿拉伯之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东国家民众的第三次意识觉醒,其直接后果就是维系中东地区国家半个世纪之久的基本政治架构土崩瓦解。与国家政治变革相联系,中东地区的国际关系必然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旧的结构崩解并不意味着新的结构能够应运而“生”,这个“生”不仅仅指产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指生存、存续。从目前看,至少有三大“不确定性”让人困扰。    政治发展的不确定性  到目前为止,“阿拉伯之春”已造成
新中国建立后相当长时期,我国把破产定义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债务人不能偿还债务时,法院根据本人或债权人的申请做出裁定,把债务人的财产变价依法归还各债主,其不足之处不再偿付。  这句话至少引伸出三层含义:首先,破产是一个源自西方的概念;其次。它是一个法律裁定,再次,破产并不意味着丧失全部财产。除此之外,在美国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含义:破产还成了个人生活和企业管理的一种手段,这点是本文要重点说明的。   
人民币国际化是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启程的,走的是“双轨制”。三年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以及香港和内地金融合作的推进,使香港的人民币业务和人民币金融产品迅速增加,在市场需求驱动和政策推进下,香港成为世界最庞大的人民币离岸资金池,担负人民币国际化的重任。人民币跨境业务的飞速发展吸引了全球其他金融中心的目光,新加坡、伦敦、纽约相继开展了人民币离岸业务。2012年以来中国内地多项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在其近著《新加坡赖以生存的硬道理》一书中,在谈到如何定义“新加坡人”时,他说:“把所有加入新加坡社会的人都认为是我们的一分子,这就是新加坡人的定义。”  开放性是这个国家的内在特性  从1819年英国人在新加坡开埠以来,移民就是新加坡经济增长和繁荣的基石。上世纪20年代,来自中国、印度和马来半岛的男工大量涌入新加坡的锡矿和橡胶园。20世纪30年代,随着更多女性移民的到来,新加坡
金正日突然去世后,人们普遍关心,2012年之后的朝鲜,会做些什么?将往何处去?让我们来读一读《劳动新闻》、《朝鲜人民军》和《青年先锋》三报联合发表的元旦社论,其字里行间传递出的一些信息,或许可以解读出朝鲜未来内外政策的些许动向。  保持稳定是朝鲜当前的第一要务。朝鲜虽仍在国丧期间,但其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活的各项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社论发出的明确信息就是号召全党、全军、全体人民遵循金正日的遗训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随着中国国际作用的提升,国内外有人认为中国已经占据国际舞台的中心位置,对中国的未来展望过于直线和乐观,而有意无意忽略了中国的大半个身子还处于发展中、处于落后的严峻事实,更没有看到由于世界渗透性的增强,即使是一些非国家角色、一些非极力量也都已经引起广泛的国际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战略上冒进的情况时有发生,到今天仍有一些战略研究习惯性地把愿望当成现实,而不习惯对问题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