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结冰了》一课希望学生通过观察水结冰的实验过程,知道当环境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水的温度下降到零摄氏度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要想让学生建构这样的科学概念,必须引导他们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采集、统计、分析实验数据才能达成。
在教学中,我按照教材上的方法与步骤,指导学生展开实验,采集到如下数据:
以上数据表明,大多数数据不能说明“纯净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温度在零摄氏度时开始结冰,结冰时的冰水混合物温度保持在零摄氏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到网上寻找答案,发现许多老师在上此课时,都出现了这样的现象,看来“如何让水在零摄氏度结冰”还真是个普遍的问题。我们区的科学教师QQ群,以及武汉市科学教师QQ群对此问题展开了讨论,很多老师分析了原因,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但这些观点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我首先将怀疑的对象锁定在温度计上。现在小学实验室采用的温度计主要是煤油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我从实验室各挑选三只看上去质量好点的温度计,将它们放置在同一水槽中,测量水槽中的水温,待温度稳定后读数,煤油温度计的正负误差有2~3摄氏度,水银温度计测量的效果稍好,但是由于水银颜色较浅,易造成认读误差。通过实验,我认为这两种温度计达不到测量水结冰温度的精度要求。
于是,我到网上去寻找精度更高的温度计。我找到一种探针式电子温度计(见图1),正负误差为1摄氏度,而且认读方便,不会因认读错误造成二次误差,但缺点是不太灵敏,不能反映即时温度,只能基本达到实验要求。后来,在其他老师的推荐下,我采用了精度更高、反应速度能即时显示水温细微变化的温度传感器(见图2),完全能达到实验要求。
另外,我將教材中的实验装置做了修改,用一个塑料量杯套住裹有毛巾的烧杯,做成一个简易保温杯(见图3)。
然后,对于很多小组探测到温度总是在零摄氏度以下水才结冰这种情况,经过反复实验、分析以及查阅资料后,我首先排除了观察误差的问题。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
1.在试管这样一个小环境中,靠近试管底或壁的水和试管中间的水,受冷情况是不一样的,而且水是热的不良导体,又不能流动,所以试管中不同部位的水温度是有细微差别的,温度计的探测部位不同显示的温度不同,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水质、水的一些固有特性),所以才会出现水总是在零摄氏度以下才结冰的情况。
2.在实验过程中出现试管里的水已经零下7摄氏度了,仍然不结冰的情况,这时可以把试管拿出来,晃动一下,在极快的时间里水就会迅速结冰。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原来这是一种过冷水现象,是因为纯净水中缺少凝结核或其他原因,水在零摄氏度以下还保持着液态,这样的水叫过冷水。
于是,我再次改进实验,在水温接近冰点时,不停搅动试管里的水,这样可以使试管里的水流动起来,使试管里各个部分的水温度达到一致,尽量避免出现过冷水现象。
经过这样的实验改动后,我又反复多次实验,取得了满意的实验效果,实验数据如下
但是,令人困惑的是,许多时候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水的温度下降到零摄氏度时仍然不结冰,直到温度降到零下2摄氏度左右时,温度突然迅速回升并且长时间稳定在零摄氏度(误差0.1)时结冰,直到绝大部分水结冰,温度才会缓慢下降。
这显然与我们熟知的水温下降到零摄氏度开始结冰还是有出入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是这样思考的:此时纯净水还未形成结晶体,也就是凝结核,水仍然在向外释放能量,所以温度还会下降,一旦搅动水产生了结晶体(形成冰水混合物),水分子之间的结构会重组,结构重组时释放与吸收能量会形成动态平衡,温度会迅速回到零摄氏度,并且稳定在这个温度上不变,直到完全结冰后才会下降。
所以,我认为“纯净水水温下降到零摄氏度开始结冰”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水结冰会有一个下降再回升到零摄氏度的过程,会稍稍滞后,所以应该去掉“开始”两字,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零摄氏度”这个概念在实验验中得到印证。
通过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以上探究活动,使我对科学本质和科学课教学有了更多的认识:
1.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时,数据的采集应当尽可能使用精密的科学仪器,否则可能会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产生不利影响。
2.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应经得起重复检验,需要反复验证。科学不是想当然,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想当然的科学是伪科学。
3.水结冰的过程非常复杂,三年级学生完成这样的探究活动有点勉为其难。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星火小学(430030)
在教学中,我按照教材上的方法与步骤,指导学生展开实验,采集到如下数据:
以上数据表明,大多数数据不能说明“纯净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温度在零摄氏度时开始结冰,结冰时的冰水混合物温度保持在零摄氏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到网上寻找答案,发现许多老师在上此课时,都出现了这样的现象,看来“如何让水在零摄氏度结冰”还真是个普遍的问题。我们区的科学教师QQ群,以及武汉市科学教师QQ群对此问题展开了讨论,很多老师分析了原因,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但这些观点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我首先将怀疑的对象锁定在温度计上。现在小学实验室采用的温度计主要是煤油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我从实验室各挑选三只看上去质量好点的温度计,将它们放置在同一水槽中,测量水槽中的水温,待温度稳定后读数,煤油温度计的正负误差有2~3摄氏度,水银温度计测量的效果稍好,但是由于水银颜色较浅,易造成认读误差。通过实验,我认为这两种温度计达不到测量水结冰温度的精度要求。
于是,我到网上去寻找精度更高的温度计。我找到一种探针式电子温度计(见图1),正负误差为1摄氏度,而且认读方便,不会因认读错误造成二次误差,但缺点是不太灵敏,不能反映即时温度,只能基本达到实验要求。后来,在其他老师的推荐下,我采用了精度更高、反应速度能即时显示水温细微变化的温度传感器(见图2),完全能达到实验要求。
另外,我將教材中的实验装置做了修改,用一个塑料量杯套住裹有毛巾的烧杯,做成一个简易保温杯(见图3)。
然后,对于很多小组探测到温度总是在零摄氏度以下水才结冰这种情况,经过反复实验、分析以及查阅资料后,我首先排除了观察误差的问题。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
1.在试管这样一个小环境中,靠近试管底或壁的水和试管中间的水,受冷情况是不一样的,而且水是热的不良导体,又不能流动,所以试管中不同部位的水温度是有细微差别的,温度计的探测部位不同显示的温度不同,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水质、水的一些固有特性),所以才会出现水总是在零摄氏度以下才结冰的情况。
2.在实验过程中出现试管里的水已经零下7摄氏度了,仍然不结冰的情况,这时可以把试管拿出来,晃动一下,在极快的时间里水就会迅速结冰。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原来这是一种过冷水现象,是因为纯净水中缺少凝结核或其他原因,水在零摄氏度以下还保持着液态,这样的水叫过冷水。
于是,我再次改进实验,在水温接近冰点时,不停搅动试管里的水,这样可以使试管里的水流动起来,使试管里各个部分的水温度达到一致,尽量避免出现过冷水现象。
经过这样的实验改动后,我又反复多次实验,取得了满意的实验效果,实验数据如下
但是,令人困惑的是,许多时候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水的温度下降到零摄氏度时仍然不结冰,直到温度降到零下2摄氏度左右时,温度突然迅速回升并且长时间稳定在零摄氏度(误差0.1)时结冰,直到绝大部分水结冰,温度才会缓慢下降。
这显然与我们熟知的水温下降到零摄氏度开始结冰还是有出入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是这样思考的:此时纯净水还未形成结晶体,也就是凝结核,水仍然在向外释放能量,所以温度还会下降,一旦搅动水产生了结晶体(形成冰水混合物),水分子之间的结构会重组,结构重组时释放与吸收能量会形成动态平衡,温度会迅速回到零摄氏度,并且稳定在这个温度上不变,直到完全结冰后才会下降。
所以,我认为“纯净水水温下降到零摄氏度开始结冰”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水结冰会有一个下降再回升到零摄氏度的过程,会稍稍滞后,所以应该去掉“开始”两字,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零摄氏度”这个概念在实验验中得到印证。
通过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以上探究活动,使我对科学本质和科学课教学有了更多的认识:
1.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时,数据的采集应当尽可能使用精密的科学仪器,否则可能会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产生不利影响。
2.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应经得起重复检验,需要反复验证。科学不是想当然,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想当然的科学是伪科学。
3.水结冰的过程非常复杂,三年级学生完成这样的探究活动有点勉为其难。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星火小学(43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