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中风莫陷误区(上)

来源 :家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lu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了年龄、性别、遗传等无法干预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心脏病、血脂异常等属于可干预的中风高危因素。预防中风发生,就要把这些可干预的高危因素部分或全部消除。然而,消除高危因素,必须要避免以下几种误区——
  
  误区1:血压正常或偏低不会中风
  血压正常或较低的脑动脉硬化患者,会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黏度异常等因素存在,导致某支脑动脉发生堵塞,使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引起缺血性中风。
  
  误区2:小中风无关紧要
  不少中风患者发病前在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症状,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CT检查正常,而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这是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医学上称为小中风。约有一半小中风患者在5年内会发生偏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防治。
  
  误区3:吃药跟着感觉走
  有的人每晚仅服1片(25毫克)肠溶阿司匹林。在脑血栓的预防性用药中,不少人知道每晚睡前服用肠溶阿司匹林,目前公认肠溶阿司匹林应每晚服75~100毫克,即25毫克1片的肠溶阿司匹林应服3~4片(如果规格为100毫克1片者,则只需服1片)。如果药量不足,则达不到预防目的。
  
  误区4:用药品种越多越好
  一些有过中风表现的人往往惶恐不安,于是四处看病。一位医生开“圣通平”,另一位医生开“伲福达”,殊不知这些名称不同的药,其实都是硝苯地平(商品名叫心痛定),结果因用药过量导致中风。也有的患者害怕“是药三分毒”,血压高了也不用药,其结果可想而知。
  (编者:下期将继续介绍防中风需避免的误区,敬请关注。)
  编辑/于嘉男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用中药,人们最关注的是辨证是否准确,组方是否合理,却往往忽略了一个同样会影响疗效的环节——煎药。以下几个细节,可能是您最容易犯错的地方。    ◇ 别用开水煎药  中草药的表面有淀粉、蛋白质等成分,遇到滚烫的水会凝结成一层薄膜,阻止水分进入,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而影响疗效。所以,煎中药一定要用凉水,最好先泡上半小时,使药材膨胀,促使表面的淀粉、蛋白质脱落一些,为有效成分的煎出清除障碍。   
刘云鹏 全国500名老中医之一。全国中医首批带徒指导老师,湖北省知名中医。现任湖北中医学院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业70余年,对妇科血症、滑胎及不孕不育等疑难杂症的诊治有独到的经验和见解。    盆腔炎性包块,属中医“癥瘕”【编者注:癥(zhēng)指腹腔内结块的病】范畴,多见于已婚妇女,患者一般有急、慢性盆腔炎史或妇科手术史。刘老认为本病临床证型有寒热之分,应辨明施治。    热证型
生活中,最常见的疾病是感冒,而对于感冒,最让人困惑的莫过于3个问题:该不该吃抗生素?什么时候吃抗生素?吃什么抗生素?
在最易导致失明的眼病中,青光眼排名第二,其危害性毋庸讳言。然而遗憾的是,在发展中国家有近90%的青光眼患者对自己的疾病不知情,有的即使知道得了青光眼,却因为用药的不规范而过早
法国医学家利用动物组织、钛和导弹技术制造出像正常人类心脏般跳动的人工心脏。这种人工心脏由巴黎乔治·蓬皮杜医院心脏科带头人阿兰·卡尔庞捷和设计“空中客车”飞机的工程师花费20年时间共同研制。    让患者拥有正常人生活  研究人员表示,它是目前为止最近似人类心脏的人工心脏。“如果你把心电图给心脏医生看,他会以为这是真正的人类心脏。”卡尔庞捷说,“但事实上,它是人造的。”  这一人造心脏安装有电子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