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篇尤其是学术语篇当中,作者的呈现方式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作者通过在语篇中呈现自我形成了不同的作者身份。文章尝试回顾作者呈现方式的相关理论及研究,对其做出分类与总结并进行讨论。
【关键词】作者呈现方式;体裁;跨语言;跨学科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类学、语言学等各个学科的发展,人们对于作者呈现方式的研究日渐深入,研究视角也越来越多。本文尝试回顾以往作者呈现方式的实证研究,对这些研究做出分类与总结,并尝试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研究进行讨论。
二、作者呈现方式的内涵
通常来讲,学术语篇的写作目的是采用尽可能客观的方法展现出作者的研究成果与观点。但我们应注意到,在学术语篇中作者在呈现结果或表达观点时,并不总是采用十分客观的方式,而是采取谨慎措辞来尽力吸引读者,并最终使读者信服作者观点。此时,作者在语篇中如何呈现自身即为作者呈现方式。
例1:我们综述了基因回路(DNA-based biocircuits)、最小基因组(minimal genome)、原型细胞(protocells)、化学合成生物学(chemical synthetic biology)等涉及的风险评价、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安全工程(biosafety engineering)……
例2:在这篇论文当中,我们的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述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对比。
例3:我们假设样品A已完成反应,样品B没有完成。
例4:在此研究中,我们承认不同学科论文在使用言据性方面的不同特点,但鉴于我们的研究重点不在研究学科差异,所以选择了目前研究较少的应用语言学科。
在上述例句当中,作者用“我们”或“我们的”来呈现作者自身,并用第一人称复数的形式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和认同感,这样读者也就会更加认同作者研究成果及观点。
上述即为作者呈现方式。同时,作者呈现方式有很多种类,对于作者呈现方式的分类也有很多,比如最常见的分类:第一人称单数、第一人称复数、物主代词等。具体可表现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这些不同种类的呈现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语篇效果。
例如,一般来讲,在学术语篇中第一人称复数出现的频率要远高于第一人称单数。也就是说“我们”出现的频率要比“我”出现的频率高很多。学术语篇的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客观地传递事实和观点,而学术语篇作者采用“我们”来增强读者的认同感和提高对语篇的参與度,从而使读者会更加信任作者的实验结果以及观点。对比“我们”,作者通常很少采用“我”来呈现自身。在学术语篇中,作者要尽量降低个人参与度以及尽量避免用个人的声音来表达一种客观的态度,从而使语篇观点更令人信服。
三、作者呈现方式的研究
(一)体裁视角下的研究
学术语篇是作者呈现方式研究的一大阵地,绝大多数作者呈现方式研究主要还是以学术语篇作为其研究对象和范围。不同体裁的学术语篇传递不同类型的信息,作者呈现方式也会有很大区别。
Hyland(2002)收集了64篇香港本科生论文作为本次研究的小型语料库,对其中第一人称代词单数、复数以及对应的物主代词的使用频率都做了统计。他发现作为作者呈现方式的重要分类的这些词,学生们并没有充分利用。也就是说,这些呈现作者本身的词语并没有发挥其作用。所以他认为学校应更注重对学生写作自我呈现的引导,使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自我呈现方式来吸引读者,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同感,从而更加认同作者的实验结果及其所提出的观点。
Hyland(2015)收集了600篇不同学科的简历,简历中学生们将自己呈现为可靠的学术研究者。他表明,不同题材下的作者呈现方式也是不同的,而我们关注不同体裁下的这些不同的作者呈现方式会有助于加强学科规范,使作者更加注重维护这一学科规范。
再比如Quellette(2008)通过收集美国大学一名移民新生的论文草稿来研究第二语作者在学术语篇中如何呈现自身。
而Rihimivand
【关键词】作者呈现方式;体裁;跨语言;跨学科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类学、语言学等各个学科的发展,人们对于作者呈现方式的研究日渐深入,研究视角也越来越多。本文尝试回顾以往作者呈现方式的实证研究,对这些研究做出分类与总结,并尝试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研究进行讨论。
二、作者呈现方式的内涵
通常来讲,学术语篇的写作目的是采用尽可能客观的方法展现出作者的研究成果与观点。但我们应注意到,在学术语篇中作者在呈现结果或表达观点时,并不总是采用十分客观的方式,而是采取谨慎措辞来尽力吸引读者,并最终使读者信服作者观点。此时,作者在语篇中如何呈现自身即为作者呈现方式。
例1:我们综述了基因回路(DNA-based biocircuits)、最小基因组(minimal genome)、原型细胞(protocells)、化学合成生物学(chemical synthetic biology)等涉及的风险评价、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安全工程(biosafety engineering)……
例2:在这篇论文当中,我们的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述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对比。
例3:我们假设样品A已完成反应,样品B没有完成。
例4:在此研究中,我们承认不同学科论文在使用言据性方面的不同特点,但鉴于我们的研究重点不在研究学科差异,所以选择了目前研究较少的应用语言学科。
在上述例句当中,作者用“我们”或“我们的”来呈现作者自身,并用第一人称复数的形式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和认同感,这样读者也就会更加认同作者研究成果及观点。
上述即为作者呈现方式。同时,作者呈现方式有很多种类,对于作者呈现方式的分类也有很多,比如最常见的分类:第一人称单数、第一人称复数、物主代词等。具体可表现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这些不同种类的呈现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语篇效果。
例如,一般来讲,在学术语篇中第一人称复数出现的频率要远高于第一人称单数。也就是说“我们”出现的频率要比“我”出现的频率高很多。学术语篇的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客观地传递事实和观点,而学术语篇作者采用“我们”来增强读者的认同感和提高对语篇的参與度,从而使读者会更加信任作者的实验结果以及观点。对比“我们”,作者通常很少采用“我”来呈现自身。在学术语篇中,作者要尽量降低个人参与度以及尽量避免用个人的声音来表达一种客观的态度,从而使语篇观点更令人信服。
三、作者呈现方式的研究
(一)体裁视角下的研究
学术语篇是作者呈现方式研究的一大阵地,绝大多数作者呈现方式研究主要还是以学术语篇作为其研究对象和范围。不同体裁的学术语篇传递不同类型的信息,作者呈现方式也会有很大区别。
Hyland(2002)收集了64篇香港本科生论文作为本次研究的小型语料库,对其中第一人称代词单数、复数以及对应的物主代词的使用频率都做了统计。他发现作为作者呈现方式的重要分类的这些词,学生们并没有充分利用。也就是说,这些呈现作者本身的词语并没有发挥其作用。所以他认为学校应更注重对学生写作自我呈现的引导,使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自我呈现方式来吸引读者,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同感,从而更加认同作者的实验结果及其所提出的观点。
Hyland(2015)收集了600篇不同学科的简历,简历中学生们将自己呈现为可靠的学术研究者。他表明,不同题材下的作者呈现方式也是不同的,而我们关注不同体裁下的这些不同的作者呈现方式会有助于加强学科规范,使作者更加注重维护这一学科规范。
再比如Quellette(2008)通过收集美国大学一名移民新生的论文草稿来研究第二语作者在学术语篇中如何呈现自身。
而Rihimiv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