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反思性教学实践,是指一种回忆、思考、评价教学经验的活动过程。这一反思过程能帮助教师形成“实践理论”,使教师拥有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富有个性特色的知识体系。
一、基本流程
反思性教学实践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核心因素。教师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可分为四个环节,其基本流程为:
1.确定内容
教学反思的起点是教学问题。这个阶段主要是确定反思的内容,发现教师的问题意识。教学问题的类型很多,有的来源于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两难问题(比如:如何做到既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有的来源于自己教学实践中的困惑(比如:为什么学生一听就会,一做就错?为什么小学三年级学生和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出现分化现象),还有的来源于自己想改变现状的愿望(比如:我的理想的课程形式与结构是什么)。
2.观察分析
在这个阶段,教师既是各种信息的收集者,又是冷静的批判者,同时也是经验的描述者。首先,教师要围绕所要反思的问题,通过查阅文献、观摩研讨、专访等形式,广泛地收集信息,特别是关于自己教学活动的信息。然后,教师要以批判的眼光反思自己,分析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以及他人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经验与教训。
如针对“为什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出现分化现象”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观察分析:
(1)这个问题是不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2)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出现分化,与他们的身心发展、学习内容以及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没有直接的关系?
(3)前人或优秀教师在探究这个问题时,作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哪些经验?这些经验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4)自己在探究这个问题时,教学行为结果与期望是否一致?
以上的观察分析,将会为下一阶段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想与形成新策略奠定基础。
3.重新概括
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积极主动地吸收新的信息,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想和新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新的实施方案,力图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4.实际验证
在这一阶段,教师需将以上提出的假设和新的教学方案付诸教学实践,并根据实践的结果验证假设和新的教学方案的合理性。在验证中发现的新问题将成为新一轮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内容,如此反复,直至问题得到解决。
从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流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既是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也是教师素质持续发展的过程,更是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必须经历的过程。
二、常见方法
1.反思总结法
是总结反思自己或他人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教训的方法。反思总结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总结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灵感顿悟,以及自己对教材、学生、教法等要素的理解;可以总结反思学生和同事的反馈意见;可以总结反思他人的宝贵经验或失败的教训;还可以总结反思教学实践中的“关键事件”(指对自己专业发展影响较大的事件)。要对“关键事件”进行反思,就必须对“关键事件”进行如实的记录(因为事件本身是无法呈现其自身意义的,只有在事后的反思中我们才能判断它是否真是“关键事件”)。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关注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触动较大的事件,为事后回顾反思提供原始素材。
2.对话反思法
是通过与其他教师的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教学监控能力的一种方法。对话反思法类似于我们平常采用的专题性的小型研讨会。其操作程序为:(1)执教者围绕研讨专题上课,其余教师带着问题听课;(2)执教者阐述自己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以及这样设计的理论依据;(3)执教者与其他听课教师展开对话,产生思维碰撞;(4)执教者根据讨论结果重新修改完善教学设计方案,并写出反思性总结。
3.录像反思法
就是通过录像再现教学过程,让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过程的方法。这种反思方法能收到“旁观者清”的效果。操作程序为:(1)上课和录像;(2)观看录像,比较录像的教学过程与预先的教学设计有什么不同;(3)反思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听课者或观看录像的人员的评价),评价主要教学环节所应用的教学技能和策略以及理论依据;(4)根据评价内容进一步修改完善原先的教学设计,写出反思性总结。
4.行动研究法
就是针对教学实践中某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运用观察、谈话、测验、问卷调查、查阅文献等多种手段,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设计一个研究方案,以求得问题解决的方法。这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法,也是在中小学校比较盛行的教科研方法。操作程序为:(1)在反思自己或他人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确定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2)广泛收集与该问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3)根据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4)搜集研究信息,撰写研究报告。
5.档案袋法
是以建立专题性档案袋的形式促进教师的不断反思,从而提高反思能力的方法。在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确定反思的专题,并进行分类,如创新教育类、转化差生类、课程开发类等。然后在每个专题下,由教师本人通过回忆与反思,记录下自己在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自己尚需努力之处。档案袋建立的过程是教师对已有经验进行整理和系统化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反思、自我评估和自我教育的过程。
一、基本流程
反思性教学实践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核心因素。教师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可分为四个环节,其基本流程为:
1.确定内容
教学反思的起点是教学问题。这个阶段主要是确定反思的内容,发现教师的问题意识。教学问题的类型很多,有的来源于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两难问题(比如:如何做到既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有的来源于自己教学实践中的困惑(比如:为什么学生一听就会,一做就错?为什么小学三年级学生和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出现分化现象),还有的来源于自己想改变现状的愿望(比如:我的理想的课程形式与结构是什么)。
2.观察分析
在这个阶段,教师既是各种信息的收集者,又是冷静的批判者,同时也是经验的描述者。首先,教师要围绕所要反思的问题,通过查阅文献、观摩研讨、专访等形式,广泛地收集信息,特别是关于自己教学活动的信息。然后,教师要以批判的眼光反思自己,分析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以及他人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经验与教训。
如针对“为什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出现分化现象”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观察分析:
(1)这个问题是不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2)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出现分化,与他们的身心发展、学习内容以及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没有直接的关系?
(3)前人或优秀教师在探究这个问题时,作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哪些经验?这些经验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4)自己在探究这个问题时,教学行为结果与期望是否一致?
以上的观察分析,将会为下一阶段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想与形成新策略奠定基础。
3.重新概括
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积极主动地吸收新的信息,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想和新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新的实施方案,力图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4.实际验证
在这一阶段,教师需将以上提出的假设和新的教学方案付诸教学实践,并根据实践的结果验证假设和新的教学方案的合理性。在验证中发现的新问题将成为新一轮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内容,如此反复,直至问题得到解决。
从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流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既是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也是教师素质持续发展的过程,更是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必须经历的过程。
二、常见方法
1.反思总结法
是总结反思自己或他人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教训的方法。反思总结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总结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灵感顿悟,以及自己对教材、学生、教法等要素的理解;可以总结反思学生和同事的反馈意见;可以总结反思他人的宝贵经验或失败的教训;还可以总结反思教学实践中的“关键事件”(指对自己专业发展影响较大的事件)。要对“关键事件”进行反思,就必须对“关键事件”进行如实的记录(因为事件本身是无法呈现其自身意义的,只有在事后的反思中我们才能判断它是否真是“关键事件”)。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关注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触动较大的事件,为事后回顾反思提供原始素材。
2.对话反思法
是通过与其他教师的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教学监控能力的一种方法。对话反思法类似于我们平常采用的专题性的小型研讨会。其操作程序为:(1)执教者围绕研讨专题上课,其余教师带着问题听课;(2)执教者阐述自己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以及这样设计的理论依据;(3)执教者与其他听课教师展开对话,产生思维碰撞;(4)执教者根据讨论结果重新修改完善教学设计方案,并写出反思性总结。
3.录像反思法
就是通过录像再现教学过程,让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过程的方法。这种反思方法能收到“旁观者清”的效果。操作程序为:(1)上课和录像;(2)观看录像,比较录像的教学过程与预先的教学设计有什么不同;(3)反思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听课者或观看录像的人员的评价),评价主要教学环节所应用的教学技能和策略以及理论依据;(4)根据评价内容进一步修改完善原先的教学设计,写出反思性总结。
4.行动研究法
就是针对教学实践中某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运用观察、谈话、测验、问卷调查、查阅文献等多种手段,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设计一个研究方案,以求得问题解决的方法。这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法,也是在中小学校比较盛行的教科研方法。操作程序为:(1)在反思自己或他人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确定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2)广泛收集与该问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3)根据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4)搜集研究信息,撰写研究报告。
5.档案袋法
是以建立专题性档案袋的形式促进教师的不断反思,从而提高反思能力的方法。在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确定反思的专题,并进行分类,如创新教育类、转化差生类、课程开发类等。然后在每个专题下,由教师本人通过回忆与反思,记录下自己在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自己尚需努力之处。档案袋建立的过程是教师对已有经验进行整理和系统化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反思、自我评估和自我教育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