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如何合理虚构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7623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虚构,是文学创作中为概括地表现生活、塑造典型、突出主题而采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它体现出超乎现实的追求,是为满足作者对特殊愿望的特殊表达服务的。在记叙文写作中,当真实的事物写出来无法或不能更准确、更充分、更完美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可以借助想象来“补充”“预见”或“替代”,虚构出人物或情节,并借助这些形象,把自己的想法与意志、预见与设想、愿望与需求表达出来。
  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但不是对生活内容的简单照搬。我们需要对生活进行提炼,对写作素材进行剪辑,并通过适当的艺术虚构,来表达对生活的认识。一般来说,记叙文中的虚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利用关联,丰富形象。即利用事物间的相通、相近、相似或相反的关联进行虚构,从而丰富突出事物的形象。如一篇题为“地球在呻吟”的优秀作文,将“地球”想象为“母亲的脸”,进而巧妙地将话题转到人类肆无忌惮地破坏环境,摧毁母亲的“脸”这个社会问题上。
  第二,根据经验,拓展内容。即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将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串连起来进行虚构,进而开拓思路,丰富文章的内容。
  第三,超越时空,突破限制。即超越古今时代的界限,突破现实生活的限制进行虚构,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比如可以对历史和传统故事进行续写或者新编,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补充细节,使情节更为具体、曲折、生动。还可以让文中人物来一次“穿越”之旅,通过时空变换展示世间百态。
  第四,创设情境,刻画细节。在记叙文中,为了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彰显事件的意义,我们可以创设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情境,并对其进行细腻的描写。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情节是虚构的,但是细节描写要建立在符合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使文章虚实相生,富有表现力。比如优秀作文《那些充满爱意的慢镜头》中就创设了一个父子告别的情境来凸显“慢镜头中的爱”这一主题。文章写道:
  校门口,一位青年与他的父亲作着告别。没有寒暄,没有宽慰,没有拥抱,也没有一句话。青年直视着父亲,似乎在细数父亲额头上的皱纹又多了几条,黑发中又添了几丝白发。青年眼睛里滚着泪水,强忍着。父亲那黯淡的眼神里也有些光亮,他将颤抖的手伸向自己的儿子,在半空中停住,又缩了回来,向门口指了指,然后转过身,慢慢地走远。及近拐角,父亲停住脚步,回过头,瞥了一眼,看到儿子也正注视着自己。而在二人目光相交的那一刻,青年压抑不住的泪水终于流淌下来……
  尽管这个情境是虚构的,但是作者在对情境中的人物进行描摹时,所写的细节是真实发生在很多父子之间的,父亲与儿子的动作、神情等,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的,这就使虚构的情境有了真实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虚构应该是真实的虚构,在写作记叙文需要虚构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防止有悖常识,出现低级错误。
  有些同学在平时生活中不注意观察,对一些事不够理解,到了写文章时,为了表现主题而虚构内容,结果犯了常识性错误。这种情况不仅不能为文章增色,反而使文章显得低级、幼稚。比如有篇题为“故乡”的文章,作者虚构了一个年少时负气离家,年迈时靠追忆往事度日的人物“琼”,在描述“琼”回忆往事时这样写道:
  家乡的夏天,是琼最爱的季节。还记得琼小的时候,一到夏天夜里,她就和小伙伴三五成群地到小湖边散步。那时天上有很多星星,明亮而耀眼,一眨一眨的,可爱极了。圆圆的月亮就好像湖水张开的嘴巴,发出亮眼的白光。星星和月亮交相辉映的夜幕下,琼与小伙伴们聊着天,愉快极了。
  小作者想要通过“琼”对故乡夏夜往事的回忆突出“琼”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却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所谓“月明星稀”,月亮皎洁的夜晚,星星是不会太多太亮的。如此夸张的描写,反而拉低了文章的格调。
  2.防止不合逻辑,情节虚假失真。
  记叙文在叙事时要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对于事件中的人物,则应保证人物言行有据可依,符合生活逻辑。但是,有些同学为了使自己的作文显得“高大上”,往往虚构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大场面”,却忽略了“大事件”“大场面”也应逻辑通顺。比如一篇題为“奢望”的学生作文,文章虚构了一个二十出头的富家少爷受不了家庭束缚,在年幼的“我”的帮助下吃路边摊货,满足“奢望”的故事。文章这样写道:
  这一天我到妈妈公司去找她,偏赶上她又开例会,我只好一个人坐在空旷的办公室里吹空调。突然,门被急促地推开了,进来的是上次我见到的那个富家少爷。他跑过来喘着气对我说:“小妹妹,真好,你还在这儿呢,带我去吃烤面包。”我看着他快要流出眼泪的大眼睛,实在不忍,便冒着让“西装革履”的保镖们丢饭碗的危险带着他逃出了公司。
  路边摊上的小吃很丰富,但富家少爷眼里的光芒就如我见到宝马车时的目光一般绚烂。看他吃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小妹妹,其实我最大的奢望就是能摆脱我妈妈的管教,吃路边的这些小吃,每天不坐宝马,而是和人们一样挤公交车……”吃小吃,挤公交车,这些在我眼中如此平常的事,在他那儿却成了一种奢望。
  这两段虚构的文字存在着明显的逻辑问题:一个二十出头的富家少爷,已经成年,具备了基本的自理能力,想吃路边摊完全可以自己去买,怎么可能请求一个“小妹妹”带他去呢?这样的文章逻辑明显不通,根本无法让人信服,又何谈得高分。
  下面以一道作文题为例,与同学们分享虚构的艺术。
  也许你曾经因为妈妈的喋喋不休而备感厌烦,出言不逊;也许你曾经因为老师的严厉批评而深感羞耻,怀恨在心;也许你曾经因为朋友的一时冲动而翻脸绝交,势不两立;也许你曾经因为陌生人的一不小心而怒火中烧,破口大骂……生活之中存在着太多的误会与鲁莽,我们需要相互理解。
  阅读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悟?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作文。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800字左右。   [原文呈现]
  人生需要理解
  五月的阳光,暖暖地照着大地。校园里的玉兰花开得正好。朦胧中,我想起了去年那个同样开满玉兰花的季节以及那些玉兰花……
  (开篇欲以景物描写引出对往事的回忆,但是犯了常识性错误。玉兰花一般开于早春或盛夏,五月并不是玉兰花的花期。低级的常识性错误,使文章可信度大大降低。)
  她曾有个好友叫玉兰,她俩总是形影不离。每当校园里玉兰花开的时候,她们总爱坐在花下谈心、读书。
  “昨天老师说的保送上本校高中可免学费的事,你想过争取一下吗?”一天聊天时,玉兰突然问她。
  “当然想过!能被保送当然好,但若是不行也没关系,我会凭实力考上。”她回答后沉默了。玉兰突然握住她的手说:“你放心,虽然咱俩都是贫困生,但是我一定不和你争!一旦得到保送,你就能减轻家里不少负担,多好呀!”她的眼睛里闪着光,亮晶晶的,就像玉兰花瓣上的露珠,晶莹透亮。
  她感谢玉兰对她的理解,高兴地把玉兰抱起来,旋转了几圈,不禁感叹道:“人的一生中可能会遇到许多朋友,但真正能与你患难与共的又有几个呢?”此时,她真庆幸自己拥有这样一个好朋友。
  (叙述与朋友玉兰平时的交往,交代故事发展的背景。)
  一星期后,保送的名单公布了,玉兰榜上有名,她却落选了。她低着头,挤出看榜的人群,沮丧顿时翻江倒海地涌上来。虽然自己也曾说过“凭实力考上”的话,可骨子里还是对保送寄予了十二分的希望。本以为自己理当入选,可谁知……她急切地想离开这个喧哗的场所,可几句小声的嘀咕飘入了她的耳朵。
  “知道吗?玉兰怎么会上榜?还不是因为她爸爸给学校送了大礼!你没见前一阵校长总找她。”
  这句话像一声炸雷,让她大脑里一片空白,一动不动地愣在那里。原来她最好的朋友骗了她!她难过、伤心,可更气愤。玉兰的眼睛是那样清澈透明,怎能有一丝邪念?玉兰的声音是那样温柔,怎能说如此谎言?她气冲冲地跑到玉兰面前,指责玉兰的欺骗。虽然玉兰极力辩解,说自己并没有“走后门”求保送,但是她无法再相信她。她大声质问玉兰:“你说你是清白的,你用什么来证明?”玉兰一愣,没再说话,默默地走开了。
  (此处掀起事件的第一个高潮,原本亲密无间的朋友发生争执,但是个别情节不合情理。前文说玉兰和“她”都是贫困生,但是此部分却说玉兰上榜的原因是因为“走后门”了,前后矛盾。)
  此后,她再也没有和玉兰说过一句话,好几次玉兰欲言又止,她都装作没看见。中考前的一个晚自习上,玉兰不顾众人的目光,走到她座位旁,对她说:“我知道你因为保送的事情很生气,但是我真的没有‘走后门’。为了证明我的清白,我已经退学了。”说完,玉兰收拾书包离开了教室,只留下她愣在原地。
  后来,玉兰真的没有再出现过。直到老师转交玉兰留给她的信时,她才得知事情原委,原来事情根本不是她想象的那样。老师说,保送推荐人选是学校根据每次的成绩排名确定的。尽管玉兰多次找学校说明她更需要这个名额,但根据推荐条件,学校最后还是推荐了玉兰。为了留住她这个朋友,消除两人之间的误会,玉兰不顾家人反对自己退了学到外地打工。雪白的信纸上清晰地写着几个字:你永远是我最好的朋友!
  (这两段掀起事件的第二个高潮,揭示玉兰上榜的真正原因,交代玉兰离开的原因。但依然存在情节不合理的问题。读书不是一件任性的事,玉兰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而选择退学的情节有些夸张,况且玉兰的家人与学校也不可能由着孩子的性子随便任其退学。此处情节设计不符合常理。)
  不知何时,起风了,地上的玉兰花被风吹得左摇右晃,散发出阵阵的清香。她再一次陷入沉思:如果当初她能理智些,对玉兰多些理解,她们的故事是否会有另外的结局?
  (依然犯了常识性错误,玉兰是开在树上枝头的,并不是长在地上的。)
  [望闻问切]
  这篇文章虚构了一个关于友情的故事,记叙了“她”与朋友玉兰从产生误会到误会解除的一段生活经历,叙述顺畅,内容丰富,感情真切,结构清晰。但是文章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出现常识性错误、情节不合逻辑等。同时,第三人称的使用也使得文章的真实性大大降低。其實,文章虚构没有错,但是我们一定要在“虚构”与“合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对症下药]
  针对这篇文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修改:
  1.修正对玉兰花的描写,使之符合实际情况。
  2.为文中人物设置合理的背景,使情节更经得起推敲,前后文意连贯。
  3.重新设置故事情节,使之符合生活逻辑。
  4.可以变换人称,用第一人称行文增加文章的真实感。
  [升格示范]
  人生需要理解
  初春的风,柔柔地吹进窗子,撩起我的发丝。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玉兰花香,虽不浓,但香不醉人人自醉。朦胧中,我又想起了去年那个同样开满玉兰花的季节以及那些玉兰花……
  (修改时令背景,对玉兰花的描写符合客观事实,更换人称视角,使文章更真实。)
  我曾有个好友叫玉兰,我们整日形影不离。每当校园里玉兰花开的时候,我们总爱一起坐在花下谈心、读书。
  “哎,昨天老师说的保送上本校高中可免学费的事,你想过争取一下吗?”一天聊天时,玉兰突然问我。
  “自然想过!能被保送当然好,但若是不行也没多大关系,我会凭实力考上。”说完,我陷入了沉思。玉兰家的条件不错,她应该不需要保送名额。可是我们俩成绩差不多,如果她真的和我争这个名额,我未必争得过她……正在我胡思乱想之际,玉兰突然握住我的手说:“你放心,我一定不和你争!你一旦被保送就能减轻家里不少负担,多好呀!”我紧紧地握住玉兰的手,庆幸自己拥有这样一个贴心的朋友。那一刻,周围的玉兰花带着淡淡的清香安静地绽放,像一个个娇羞的女孩,为我们的友谊作见证。玉兰的眼睛闪着光,亮晶晶的,就像玉兰花瓣上的露珠,晶莹透亮。   (修改“贫困生”这一背景设置,交代玉兰家条件不错,我与玉兰竞争力相当等背景,为后文作铺垫,使文章情节发展更有逻辑性,同时增加“我”的心理描寫,真实可感。)
  一星期后,保送的名单公布了,玉兰榜上有名,我却落选了。我低着头,挤出看榜的人群止不住的沮丧顿时翻江倒海地涌上来。虽然自己也曾说过“凭实力考上”的话,可骨子里还是对保送寄予了十二分的希望,毕竟能为家里省下很大一笔开销啊!本以为自己理当入选,可谁知……我急切地想离开这个喧哗的场所,就在这时几句小声的嘀咕飘入了我的耳朵:
  “知道吗,玉兰为什么会上榜?还不是因为她爸爸当了大官!你没见前一阵校长总找她。”
  这些话就像一声炸雷,把我炸愣了。原来我最好的朋友竟然欺骗了我!我难过,伤心,可更气愤。她的眼睛是那样清澈透明,怎能有一丝邪念?她的声音是那样温柔,怎能扯如此谎言?为什么?我不明白!抬头望去,那枝头上美丽的玉兰花,只不过短短一周,竟变得那样狰狞,似乎也在嘲笑我,嘲笑我交友不慎,嘲笑我轻信他人。我别过脸去,泪水扑簌簌地掉下来。
  (将“她爸爸给学校送了大礼”修改为“她爸爸当了大官”,与前文“她家条件不错”相照应,逻辑通顺合理。同时,借景抒情,通过对玉兰花的描写,表现“我”的愤怒,更好地照应了标题。)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和玉兰说过一句话,好几次她对我欲言又止,我都装作没看见。转眼就要中考了,玉兰却突然转学了。她走得静悄悄的,同学们谁也不知道。直到老师转交给我她的信时,我才得知保送事情的原委。老师说,保送推荐人选是学校根据每次的成绩排名确定的。尽管玉兰多次找学校说明我更需要这个名额,但根据推荐条件,学校最后还是推荐了她。玉兰的父亲因工作调动需要去遥远的北方,因此她们举家跟随而去。雪白的信纸上,只有熟悉的寥寥几个字:你永远是我最好的朋友!
  (将“玉兰退学”这一情节,改为转学,更贴近现实生活。合理的情节,使故事更真实可信。)
  如今,玉兰树下只剩我一个人。拾起一片洁白的花瓣,伴着红彤彤的落日,我又想起了那些已被澄清的有关玉兰的谎言。在它的冲击下,我和玉兰的友谊就像娇弱的花骨朵,还未完全盛开就被风雨打落。如果当初我能理智些,慎重对待谎言,对玉兰多些理解,我们的故事是否会有另外的结局?
  花香还在飘溢,扑面的凉风似乎在对我说:人与人相交,贵在真诚理解,在谎言袭来之时,要保持冷静,及时沟通才不会被这层迷雾蒙住双眼。
  (融情于景,“玉兰树下”符合客观实际,很好地回扣主题。结尾的议论使文章主旨得到升华。)
  [升格点评]
  1.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2.景物等细节描写符合生活常识,真实客观可感。
  3.人物设置及情节发展合情合理,逻辑性强,经得起推敲。
其他文献
原文  Our tolerating ability is indeed way beyond our imagination. But not until the very critical (关键的) moment will we realize our potential tolerating ability.  There was a woman in the countryside wh
摘 要:“学生经验”是教学的源泉与指向标,其发展遵循一定的路径,其中“原有经验”是发展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在课堂中又不断习得“新生经验”,而新经验的创生最终是为了实现在情境中的“经验迁移”。认识并掌握它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教师关注学生实际、解决教育问题,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学生经验;发展路径;道德与法治教学  “学生经验”是指来自于学生生活或学习情境中已有的认知、经历或体验,这种
摘 要:“真善美”是道德与法治命题的价值追求。“求真”,要体现试题测试材料、测试任务、评分标准的真实性;“崇善”,应凸显试題立意旨归与行为导向的扬善弃恶;“向美”,则要求试题具有题式的形式美、题引的神韵美和主线的意蕴美。  关键词:真善美;道德与法治;综合题;价值追求  “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这一“习语金句”道明了思政课教学的真谛,也进一步指明了新一轮课改的方向。纵观近两
摘?要:语法教学在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中很有必要。本文中笔者用大量例子说明高等学校专科层次英语专业语法教学如何在广度和深度上化难为易,把课堂精讲作为学生习得语法的重要途径,尤其对如何合理使用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谈了自己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高职英语专业;语法教学;广度;深度  笔者参加高职英语专业教学实践和担任英语等级考试口试考官多年,深感学生在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和词汇量上都较入学前有很大程度
我们常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物理的学习也是如此。首先是从教材,从课本开始的。所以学好高中物理,首先就得牢牢地把握物理课本。本文就从课本开始来谈谈怎样进行高效的学习。  一、要从思想上重视对物理课本的阅读  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有的学生上课时候被动地听,记笔记,下课后忙于做作业。他们有的只浏览一下课本,有的根本不阅读课本,而把注意力只放在做习题上,往往看起来非常努力地学了,
数学Ⅰ  參考公式: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我们要从三个角度去把握,即从形(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到神(性格和精神)再到命运(富、贵、贫、贱等)。  一、直接写人  1.正面刻画主要人物  会明  文/沈从文  (1)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
一  “买买买”如何更好嵌入生活  赵 强  仅仅开始5分钟,天猫网店在俄罗斯市场的销售额就达到1亿卢布;当天的总销售额,超过冰岛、喀麦隆的国内生产总值……今年“双11”吸引了全球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14多万个品牌的参与,5000多万的消费者通过手机参加互动。这一提振国内消费市场的促销节点,正不断刷新着世界消费领域的新纪录。  “双11”曾被称为山寨版“黑色星期五”,并由此获得外媒关注。但物品
班级管理工作应是班主任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本人认为“好班风”“ 善改革”“重班会”是行之有效的管班方法,简称“班级管理三部曲”。  一、好班风——班级管理工作成功的一半  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其实一个班级就像一个家庭一样。老师是父母,学生是儿女,有良好的班风,可以使“班和”,让学生有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氛围,要做到“班和”,我觉得以下几点不可缺少:  1.尊重孩子  要想人敬
摘 要:由于受知识点之间存在相似之处、知识点与生活中的一般认識存在差别、教学中的第一印象和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影响,在教学中会存在对于同一知识点,经过教师多次讲解和分析、学生反复练习之后,学生在测试和练习中仍反复出现理解偏差的现象。教学中可采取改变刺激方式、梳理容易产生习惯性误解的知识点、明确对特定知识点产生误解的学生等角度,寻找突破策略。  关键词:政治教学;习惯性误解;突破策略  政治课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