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戈叔亚:滇缅抗战史专家,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政府特聘的“二战历史顾问”。 戈叔亚的新浪博客现在几乎成为滇缅战区松山战役最为详实的综合信息来源。为滇缅抗战历史的发掘和保护做了突出贡献。他早年当过兵,做过工人,念过大学,后下海经商,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自学、研究二战中的滇缅战史。为了发掘滇缅抗战历史,至少3次被迫失去赖以为生的工作,到现在被政府列为座上宾。今天,戈叔亚还在不遗余力地继续为发掘滇缅抗战历史作出努力,每天除了参与各种具体工作,还积极与国内外有关个人和机构通力合作不断的寻找和发现更多、更有价值的史料。
时代在变、公路和公路的名称也在变,但人们对这条公路的感情却难于改变。今天,再也找不到一条叫做“滇缅公路”的路了,取而代之的是“320国道”或“昆瑞公路”。稍微有纪念意义一点的路标是昆明城西的一条叫“滇缅大道”的新马路。或许这对老辈人是难于接受的。在他们看来,“滇缅公路”决不仅仅是一条公路的名称,她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一个夹杂着失败与胜利、悲哀与喜悦的永远值得回忆的时代的标志......
滇缅公路,又叫史迪威公路,这是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为表彰史迪威将军对我国抗日战争的贡献而进行的更名。云南人则一直叫它的乳名:滇缅公路。当年,这条公路与缅甸的中央铁路连接,从昆明直接贯通缅甸原首都仰光港。滇缅公路原本是为了抢运中国政府在国外购买的和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而紧急修建的,随着日军进占越南,滇越铁路中断,滇缅公路竣工不久就成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这是一条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通道。
云南对于抗战,除了贡献一个大后方,派兵出征,接纳了西南联大……等等这些外,最重要的就是这条滇缅公路了。1938年8月,公路全线修通。9月,云南日报发表社论“滇西公路修完了!”这是一条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国际通道,74年前云南人民是用双手在群山峻岭中开辟出这条路,耗时不到10个月。看上去那样简陋、脆弱,但她却使有着五千年文明和四万万人的泱泱大国在最危急的关头仍可以延续和发展。它是中国抗战最艰难岁月最后的交通动脉,当时大量的援华物质便是从这条公路运送到了云南,再送到全国各战区。为了保住这条路,国民政府在国内形势非常艰难的局面下派出中国远征军入缅配合盟军作战,后来因为它的一度中断,曾给中国抗战制造了巨大的困难,这条公路对于当时中国可见十分重要,完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命线。西方人把她的开通比作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把她的使用和中断和围绕着她发生的战斗列入二战重大事件和重大战役。
如今,重返这条路,就像走回历史。这条流淌过汗泪血的路给人们留下太多的故事。她给云南带来太多的光荣和耻辱;也给我们民族带来太多的希望和灾难。从昆明到畹町的320国道上,有几段老路今已废弃,或许我们仍可以叫她滇缅公路。它们包括平坡-永平-功果桥-瓦窑以及保山-惠通桥-松山-龙陵-三台山-遮放等路段。摇摇晃晃的车辆仍然在这条路上苦苦挣扎、深深的车辙仍然在这条路上划出道道伤痕。路也许和人类活动一样;会昌盛,也会死亡。据说消亡百年的丝绸古道的一段实际就是这条路。希望死亡不属于这段路。它或许是在休息,在等待新的机遇,如同人类也会休息等待一样。
被美国人解释为“愤怒之江”的怒江江面上有一座普通简陋、如今已废弃的老桥惠通桥,它曾倾注着人们的心血、维系着民族的存亡。当年它经受住了洪泄车压、日机轰炸和两军争夺,如今却经受不住岁月的侵蚀和人们的冷落。殊不知,在远征军第一次撤退回国,日军步步紧逼之时,正是中国军队、这座桥和怒江一起挡住了日寇的铁流,让其没有深入云南包抄后方的战略无法实现,在这里,中华民族曾经命悬一线啊!近年来,曾在此筑路架桥,流血战斗的老华侨、中美日老兵以及各国记者,来到这里,看一看大桥的英姿和苍凉,摸一摸大桥的铁锈和伤痕。
江谷西岸的松山,“一寸江山一寸血”。在交战最激烈之处人们耸立一块块石碑。其中有两块就在路边。然而,还有一块石碑再也找不到了。它是“腾冲县修筑滇缅公路死亡人员纪念碑”。据在此作战的日本老兵回忆,碑文写道:“民国二十六年秋,中国爆发了战争......我县奉命在此抢筑滇缅公路。参加人员五万余,死者二千余。为了全民族的抗战,匹夫也流下了血和汗。和流血牺牲的前方将士一样,我们忘不了这些匹夫......”他们修筑了公路史最值得载入的一条。74年前筑路时的镐锄痕迹仿佛是劳工们无意筑起的纪念碑,仍然和路边官方制作的路标里程碑并存......
很多激战都围绕这这条公路展开,怒江之战、腾冲之战、松山之战……这其中,松山腾冲战斗这些年说的很多宣传得很凶,都以壮美华丽吸引后人,而滇缅公路命运的决定性战役却是在龙陵进行。这里任何一个大人孩子,随手指着一段公路、一个山头、一节坑道、一片树林、一条小溪甚至一间房屋,就可以讲述一段惊天地而泣鬼神的故事。日本军大本营为了“切断”如今这条畅通无阻的滇缅公路,曾把龙陵战役取名“断作战”,龙陵成了日本56师团“龙兵团”的陵墓。尽管县志没有记载“龙”是来自日本。
如今,战争己经过去60多年,我们无意去描述这条公路所发生的史诗般的伟大过程,只是通过重返这条公路和寻觅旧战场,让人们去感受那场战场对今天的震撼,让人们去思索战争这一人类行为对人类自身的影响,让每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这条公路的过去。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但共同有着滇缅公路经历的人,大多己经作古、有的飘落四方、也有仍在公路沿线居住,过着普通的生活。
战争结束已60多年,车辆把尘埃一遍遍地撒在路上。那些残道断桥、战壕碉堡,无情岁月己使它们逐渐风化消失,但仍在路旁依稀可见,似乎在向人们一遍遍述说过去。昆明眠山脚下也耸立起了滇缅公路纪念浮雕群,然而来往的人们却常常无暇留意它们,而是载着今天的欢乐和烦恼,匆匆而过。
时代在变、公路和公路的名称也在变,但人们对这条公路的感情却难于改变。今天,再也找不到一条叫做“滇缅公路”的路了,取而代之的是“320国道”或“昆瑞公路”。稍微有纪念意义一点的路标是昆明城西的一条叫“滇缅大道”的新马路。或许这对老辈人是难于接受的。在他们看来,“滇缅公路”决不仅仅是一条公路的名称,她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一个夹杂着失败与胜利、悲哀与喜悦的永远值得回忆的时代的标志......
滇缅公路,又叫史迪威公路,这是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为表彰史迪威将军对我国抗日战争的贡献而进行的更名。云南人则一直叫它的乳名:滇缅公路。当年,这条公路与缅甸的中央铁路连接,从昆明直接贯通缅甸原首都仰光港。滇缅公路原本是为了抢运中国政府在国外购买的和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而紧急修建的,随着日军进占越南,滇越铁路中断,滇缅公路竣工不久就成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这是一条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通道。
云南对于抗战,除了贡献一个大后方,派兵出征,接纳了西南联大……等等这些外,最重要的就是这条滇缅公路了。1938年8月,公路全线修通。9月,云南日报发表社论“滇西公路修完了!”这是一条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国际通道,74年前云南人民是用双手在群山峻岭中开辟出这条路,耗时不到10个月。看上去那样简陋、脆弱,但她却使有着五千年文明和四万万人的泱泱大国在最危急的关头仍可以延续和发展。它是中国抗战最艰难岁月最后的交通动脉,当时大量的援华物质便是从这条公路运送到了云南,再送到全国各战区。为了保住这条路,国民政府在国内形势非常艰难的局面下派出中国远征军入缅配合盟军作战,后来因为它的一度中断,曾给中国抗战制造了巨大的困难,这条公路对于当时中国可见十分重要,完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命线。西方人把她的开通比作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把她的使用和中断和围绕着她发生的战斗列入二战重大事件和重大战役。
如今,重返这条路,就像走回历史。这条流淌过汗泪血的路给人们留下太多的故事。她给云南带来太多的光荣和耻辱;也给我们民族带来太多的希望和灾难。从昆明到畹町的320国道上,有几段老路今已废弃,或许我们仍可以叫她滇缅公路。它们包括平坡-永平-功果桥-瓦窑以及保山-惠通桥-松山-龙陵-三台山-遮放等路段。摇摇晃晃的车辆仍然在这条路上苦苦挣扎、深深的车辙仍然在这条路上划出道道伤痕。路也许和人类活动一样;会昌盛,也会死亡。据说消亡百年的丝绸古道的一段实际就是这条路。希望死亡不属于这段路。它或许是在休息,在等待新的机遇,如同人类也会休息等待一样。
被美国人解释为“愤怒之江”的怒江江面上有一座普通简陋、如今已废弃的老桥惠通桥,它曾倾注着人们的心血、维系着民族的存亡。当年它经受住了洪泄车压、日机轰炸和两军争夺,如今却经受不住岁月的侵蚀和人们的冷落。殊不知,在远征军第一次撤退回国,日军步步紧逼之时,正是中国军队、这座桥和怒江一起挡住了日寇的铁流,让其没有深入云南包抄后方的战略无法实现,在这里,中华民族曾经命悬一线啊!近年来,曾在此筑路架桥,流血战斗的老华侨、中美日老兵以及各国记者,来到这里,看一看大桥的英姿和苍凉,摸一摸大桥的铁锈和伤痕。
江谷西岸的松山,“一寸江山一寸血”。在交战最激烈之处人们耸立一块块石碑。其中有两块就在路边。然而,还有一块石碑再也找不到了。它是“腾冲县修筑滇缅公路死亡人员纪念碑”。据在此作战的日本老兵回忆,碑文写道:“民国二十六年秋,中国爆发了战争......我县奉命在此抢筑滇缅公路。参加人员五万余,死者二千余。为了全民族的抗战,匹夫也流下了血和汗。和流血牺牲的前方将士一样,我们忘不了这些匹夫......”他们修筑了公路史最值得载入的一条。74年前筑路时的镐锄痕迹仿佛是劳工们无意筑起的纪念碑,仍然和路边官方制作的路标里程碑并存......
很多激战都围绕这这条公路展开,怒江之战、腾冲之战、松山之战……这其中,松山腾冲战斗这些年说的很多宣传得很凶,都以壮美华丽吸引后人,而滇缅公路命运的决定性战役却是在龙陵进行。这里任何一个大人孩子,随手指着一段公路、一个山头、一节坑道、一片树林、一条小溪甚至一间房屋,就可以讲述一段惊天地而泣鬼神的故事。日本军大本营为了“切断”如今这条畅通无阻的滇缅公路,曾把龙陵战役取名“断作战”,龙陵成了日本56师团“龙兵团”的陵墓。尽管县志没有记载“龙”是来自日本。
如今,战争己经过去60多年,我们无意去描述这条公路所发生的史诗般的伟大过程,只是通过重返这条公路和寻觅旧战场,让人们去感受那场战场对今天的震撼,让人们去思索战争这一人类行为对人类自身的影响,让每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这条公路的过去。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但共同有着滇缅公路经历的人,大多己经作古、有的飘落四方、也有仍在公路沿线居住,过着普通的生活。
战争结束已60多年,车辆把尘埃一遍遍地撒在路上。那些残道断桥、战壕碉堡,无情岁月己使它们逐渐风化消失,但仍在路旁依稀可见,似乎在向人们一遍遍述说过去。昆明眠山脚下也耸立起了滇缅公路纪念浮雕群,然而来往的人们却常常无暇留意它们,而是载着今天的欢乐和烦恼,匆匆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