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留根

来源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in_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宜都市的许多乡村学校出现一种独特现象:报名季,原本门可罗雀的乡村学校如今却门庭若市,本已经完成支教任务的教师却申请不再返回城镇学校,进入城镇学校就读的学生强烈要求返回曾经被他们舍弃的乡村学校……
  这些变化,源于宜都市“乡村学校教育改造”行动。
  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以后,如何利用修缮一新的乡村学校教育资源,将乡土文化、个性体验等嵌入学校,与城镇学校协同发展?如何让乡村学校担负起乡村文化传承与辐射中心的使命,成为学校课程决策的主体,实现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内涵,落实学生素养全面发展的责任?
  宜都市率先探索乡村教育新的可能性。
  学校文化生根开花
  “乡村学校教育改造”这一宏大课题,必须从乡村自身开始。
  大堰堤小学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小学,也是清代儒家学者王永彬的故乡。服务区内的余家桥、架锅山、大堰堤等8个村,都有崇文重教的传统。在这里,宜都市组织教研室一群在乡村执教多年、有丰富乡村教育经验的教研员,带着对乡村朴素的感情,与学校的校长、老师们几经磋商,决定从构建学校文化破题。
  最终,“为乡村留根,为社会树人”被确定为学校的辦学理念,“放开眼孔读书,立定脚跟做人”成为校训,以“蜜蜂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渐成特色。
  他们深知,学校文化不是靠编写一个方案,挂出几条标语,制定几项制度,建设几个标志性建筑就能够丰富的,需要全校教师用行动来诠释,用激情来演绎,用坚守来积淀。
  无需铺陈,在每一个寻常的日子,改变悄然发生。
  在大堰堤小学,人们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的一幕:校门口,踏着晨光而来的学生,在校长、老师亲切的问候中,雀跃着奔进校园;学校里,班主任除承担教学、班级管理等本职工作外,还干起了一些“杂活”——在清洁卫生出现死角时亲自上阵,每天进入学生寝室检查被子是否盖好,总务主任走出办公室,干起了修理水龙头、更换灯泡、维护门窗、排查隐患的日巡夜查;办公室里,无论是刚刚入职的青年教师,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还是即将退休的老年教师,都积极参与校本研修,投身校本课程开发,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58岁的李先明本是一个厨工,为解决师生吃蔬菜难的问题,同时也为了给孩子们开辟一块劳动实践场所,他主动利用周末、节假日,把荒废多年的近十亩学校学农基地整理出来,种上了蔬菜;虽然对花草过敏,但他还是主动承担起学校花坛、鱼塘的管理,还把自己的妻子也动员到学校,和他一起义务清除校园内的杂草,用一双勤劳的手塑造美丽校园。
  一名老教师告诉我们:“谁是最可爱的人?我可以自豪地说,在平凡中找到人生支点,在清贫中寻找快乐,坚守‘蜜蜂精神’的教师们,都是最可爱的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学校文化特色创建在宜都市的乡村学校次第铺开。天平山小学的“桑蚕文化”、潘家湾小学的“茶文化”、马家店小学的“谜语文化”、杨家棚小学的“感恩文化”等等,各具特色。
  课程建设植根乡土
  春蚕要经过27天左右才能完成“破蛹成蝶”的蜕变,茶叶从采摘到加工出厂要经过杀青等6道工序才能包装上市……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乡村生活经验,从被遗忘的境地中打捞出来,走进课堂,开发成学校特色课程。
  青年教师王丽是潘家湾小学二年级班主任、数学教师,还承担五年级英语教学。这位毕业于三峡大学的教育学硕士,在宜昌城区一所小学工作近两年后,通过招考来到了偏僻的潘家湾小学。初来乍到之时,不免“失落”。但这种一时的“失落”很快被驱散,学校将校本课程《茶韵流香》的开发任务交给了她。
  种茶、品茶、赏茶,于她而言,着实是全新的课题。为了开发出这项校本课程,她走进茶园茶场,求教于茶农;重返图书馆,广泛查阅茶文化知识。最终,根据三至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发出80个课时的茶之美、茶之味、茶之语、茶之道系列校本课程。2016年9月,在宜都市教研室组织的“乡村学校教育改造专题研讨会”上,王老师试讲——修改——再试讲——再修改,经过反复折腾,完美地演绎了《茶叶分类概览》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展示。
  校本课程的体验性、开放性,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带来了学习整体成绩的上升。王老师深有感触地说,没想到,一向被视作“业余”节目的校本课程开发,却带动了自己所谓“主业”的专业发展。创造所带来的成就感,也令她体味到作为教师的幸福之所在。
  开发校本课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构建课程体系,这些学校内涵发展的必修课,在城镇学校已是共识,并取得丰硕的实践成果。然而,要在乡村学校落实国家课程,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就不能不因地制宜,尊重各地各校的独特性,立足学校的特色资源。
  乡村学校的课程建设,就应该突出地方特色。“美丽枝城”成为西湖中学品牌课程,“国技”课程成为洋溪小学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土家文化”在潘湾中学形成了有型的课程文化,五眼泉中小学的“五美讲堂”被镇政府列为特色项目。
  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更新了乡村学校教师的课程理念,投射出乡村教师的风采,一批年青教师感觉有了奔头,一批曾被“边缘化”的老教师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校本研修成就名师
  “一二年级的数学教材上,课例中图示数量128处,占课例总量的94%。习题图示数量315处,占习题总量的97%。从众多图形来看,有情景图、示意图两大类……”这是松木坪小学的尤婷婷老师在数学教研组“图行天下”校本研修集中研讨时的发言。她是一名走上讲台仅四年的语文老师,在校本研修平台上快速成长,如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骨干教师,担任学校教导主任,组织各学科教研组开展校本研修。
  松木坪小学近年来分配的青年教师较多,学校认识到青年教师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资源。要让年轻人迅速成长为学校骨干,必须强化校本研修。于是,由教导室负责组织,以教研组为单位确定专题,由学校提供资源、经费保障,校本研修得以持续开展。校本研修,不仅发挥了老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也发挥了青年教师理论基础扎实的优势,教师专业发展从被动走向主动,由随意走向规范。   这样的校本研修,真实地发生在宜都市各个乡村学校里。大堰堤小学青年语文教师裴俊接到研讨课《我是什么》的执教任务后,真正体会到了校本研修力量的强大:大堰堤的全体教师从选课、课堂流程、提问、课堂评价等方面和环节,精心帮她设计。可以说,她的教学预设凝聚了全校教师的智慧。接下来,“试教、修改、再试教、再修改”,校本研修为她搭建了又一次锻炼自己的平台。最终,裴俊老师成功摘取了宜都市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桂冠,并荣获校级骨干教师、乡镇骨干教师等荣誉。
  实践活动凝聚生心
  天平山小学六年级学生王洋洋家住在清江河畔,家家户户都有养蚕的传统。自记事起,他就看见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养蚕,每年靠春秋两季养蚕可收入万元。去年春季,他也在学校组织的“师生要解桑蚕事”实践活动中,迷上了养蚕,从一龄羽蚕到五龄成蚕,他观察“破蛹成蝶”的全过程,记下了三本观察日记。
  据了解,天平山小学不仅开设了《桑蚕文化》校本课程,更是将课程与实践结合起来,开展校园养蚕活动。2015年春,学校制定方案,举办启动仪式、实地采摘桑叶养蚕、观察蚕的生长,开展蚕病防治,评比成蛹数量,组织“成蛹小制作”竞赛等历时两个月的校园养蚕实践活动。校长肖莉说,“桑蚕文化”“春蚕精神”培养了孩子们爱劳动、爱实践、爱创新的品质,也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体育教师郑华原在城镇小学从事体育教学,2015年秋,他作为支教教师来到大堰堤小学,发现孩子们爱滚铁环、爱跳绳,于是开发《乡村体育》校本课程,将滚铁环、跳绳、踢毽子等纳入课程内容,并在学校组织开展社团活动。2016年10月,学校举办了有史以来最独特的运动会,245名学生与近30位老师全部参加滚铁环、跳绳、踢毽子比赛,150多名家长放下工作,涌入学校当起了啦啦队,宜都市教研室组织全市小学体育教师现场观摩。
  符合学生特点,充分利用乡土资源的学校活动,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乡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因此悄然上升。特别是在懂得做人、做事的“底线”,培养阳光、自信、团结、热爱生活的“底色”上,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是这些舉措,使全市乡村学校的生源得到稳定。每年,从城镇小学回流到乡村学校的学生持续增多。
  为乡村留根,让学生成材,是乡村学校的教育愿景。每一所学校只有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办学的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作者单位:杨险峰,宜都市委宣传部;黎明,宜都市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鄢志勇)
其他文献
“我想我有一点古典,这使我将平衡作为目标……如果现代精神仍在,那么它将不必继续将各种参数推向极端,最终那只会走向倒退。相反,重新发现平衡或许是一种重生的力量。”   ——林德伯格    20世纪中下叶成长起来的作曲家,面对由长期突破传统、激进变革的探索与实践而积淀汇聚的资源宝库,或者从中撷取一二发展创新(往往被称为某某“派”),或者以独特的个人方式将其整合而创新发展,走集大成之路。芬兰作曲家林
手风琴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传入我国,经过几代手风琴人的努力,已经形成我国音乐长卷中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如今随着现代巴扬——键钮式双系统自由低音手风琴的登场,人们在惊奇之余仿佛又看到了手风琴发展初期的影子,但这一次不是拣回失去的记忆,不是历史的重复,而是手风琴发展过程中的又一次回归,是键盘式手风琴和键钮式手风琴比翼双飞的又一个新的篇章。  人们公认早期的手风琴雏形是1812年德国人克利思蒂·巴克曼制作的
广东省招生委员会发出《关于进一步调整广东省高考加分项目和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15年起,取消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取消所有地方性加分项目,只保留全国性的4个政策性加分项目。同时,在高考加分分值上,除烈士子女加分项目外,其他项目加分分值统一调整为5分。我们要为这种削减高考加分项目的新政点赞与“加分”。公开、公平、公正是高考的基石,我们要先保教育公平,再谈素质教育。从清理各种加分项目的动作
近年来,在西方音乐教育领域兴起了一种叫做“Praxis-based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或“Praxial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随着这一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在我国的传播,有必要对“Praxis-based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的中文翻译进行探讨与研究。  在大
阳湖渔歌约源于宋代,一千多年来,与当地渔民相伴而生,庚续不断。近年来,随着媒体的报道传播,它越来越受到关注。特别是2008年9月,大型组歌《赣鄱谣》在北京举行的“2008国际民歌博览音乐周”中于国家大剧院世界首演后,独特的鄱阳湖民俗风情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次年,国务院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批准立项后,鄱阳湖渔歌等区域音乐文化更是备受关注。然而,目前有关鄱阳湖渔歌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介绍层面,缺失深
2007年12月21日—22日,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东亚音乐研究小组主办、上海音乐学院合作主办,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e05011)、上海市重点学科(T0701)承办的“东亚音乐——历史进程中的传统与当代”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音乐学院成功举行。这次大会的参会代表由包括东亚各国以及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欧洲其它国家共80余位学者组成。  东亚作为有着特殊历史、文化背景的地域,其各个国家在
长期以来,我一直非常爱听《二泉映月》,但我在很长时间里听的《二泉映月》都不是阿炳本人演奏的,而是小提琴独奏曲(丁芷诺、何占豪改编)、民乐合奏曲(彭修文改编)、弦乐合奏曲(吴祖强改编)等各种改编版,以及二胡演奏家演奏的二胡曲。我们知道,《二泉映月》的原创者阿炳,是江苏无锡一位沿街卖唱的瞎子艺人。解放前,在我的故乡江苏,这样的艺人很多,他们演奏的曲子多半是民间小调,老百姓耳熟能详,旋律比较简单,在音乐
果琼·萨瑟兰(Joan Sutherland,1926—2010)的辞世,标志着20世纪女高音歌唱家时代的终结。那么安娜·奈瑞贝科(Anna Netrebko)、帕特里夏·佩蒂邦(Patricia Petibon)以及本文将要介绍的狄安娜·达姆娆等一批女高音歌唱家的崛起,则预示着歌剧艺术的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观看过达姆娆现场表]的人,都会对她那投入、到位的表],华丽、漂亮的音色留下深刻的印象。从她的
着传媒渠道激增和传媒竞争的进一步加剧,流行音乐的有效传播途径已经由80年代电视屏幕中的“春晚”、“青歌赛”到90年代广播电台中的“新歌排行榜”逐步发展到互联网和手机终端。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如何有效结合,政府与媒体如何共同推动城市原创音乐的创作和传播,从而适应日新月异的数字文化发展需要,已经成为新的课题。在这方面,立足深圳、推动本土原创音乐发展的“鹏城歌飞扬”广播音乐节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典型案例。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前辈、各位同行:    上午好!  值“多元文化视角的音乐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王耀华教授从教45周年庆祝会”召开之际,我受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沛东同志的委托,代表中国音乐家协会对此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此次会议的议题主旨宏大、眼界高远。它们涵盖了中国音乐文化的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内容,生发出多学科、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方向与课题。如何站在一个更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