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求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内在价值,是我们教学研究的一个方面,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共享课文第一课时的生命活力。
一、“乐读”,第一课时很自主
第一课时的教学倡导重心下移,生生互动的有效学习过程。读好书是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读书不应是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跟读,放手让学生“乐读”,而后他们互相成为读书的指导者。我的课堂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如当学习《燕子》一课,生:同学们请关注第二小节,段中进行了春光的描写,我很喜欢这一段,生机勃勃,我来读;生:燕子轻盈,读燕儿飞的段落应轻柔有活力,听我读;生:但是我要提醒大家‘似的’不要读成平舌音,‘青的草,绿的芽’之间注意停顿。”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资源。学生互助互评,老师也参加挑战,第一课时“生生互动,师生共享”的读书过程很自主,学生把书读细了,读活了,读得更个性化了。字词句段的自主与学习,加快了课堂节奏,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只要你信任孩子,孩子将给予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乐查”,第一课时很丰满
课外延伸,要把教材读厚才能读深刻。叶澜老师阐述的认知能力中谈到人的思维方式首先要从“平面”发展到“立体”,实现多元的统一。打开中高年级的课本,相当一部分经典的教材免不了与学生之间产生“代沟”。课前要求学生查阅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课堂上交流、汇报,这样能使一篇看似生僻的课文,最大值地发挥文本的价值。
教学《三顾茅庐》,课前学生搜集了课文有关的资料。第一课时,开篇学习经典的激情就燃烧起来了,课堂成了孩子品三国的百家讲坛:有的谈大作家罗贯中,有的介绍三国鼎立,群雄纷争;有的拿出了三国演义的古体版本;”一顾茅庐“”二顾茅庐“的片段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了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生由衷地对经典著作产生了敬佩之情,更燃起了学习《三顾茅庐》热情,一篇百来字的课文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文本变得丰厚。以开放的心态,我只做到了细心聆听,穿针引线,没有口干舌燥,课本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课外的资源是丰富的,教师的高明之处是发掘他们的潜能,教给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积极地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达到资源共享,不仅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超越文本的内容。丰满的第一课时让人豁然开朗。
三、“乐研”,第一课时很灵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第一课时学生把预习后交流研究的问题看做是一项非常愉快的事情,学生仔细地自主地研究课文、带着问题阐述思考。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倾听,捕捉学习资源,了解学情,有效地为下一阶段学习筛选教学内容,以便提高学习的效率。
学习《“番茄太阳”》一课,再一次证明不能低估孩子的学习能力,生1:老师,我在预习时题目引号的思考,通过读课文,我知道了这是表示特殊的含义,小女孩的阳光心态如‘番茄太阳’。生2:我补充,12小节的‘番茄太阳’就是番茄和太阳非常相似,这看出明明的爸爸真的是个智慧爸爸 生:我来说说,第三处‘番茄太阳’就是指明明的一颗爱心,善心,纯真的心像太阳一样灿烂……我仔细地倾听,我的学生读出了文字背后的含义。第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搭建自主研究的交流平台,尊重他们的个性解读,肯定欣赏他们的智慧,对学生而言是幸福的,第一课时的课堂也能成为灵动的课堂。
四、“好问”,第一课时很深入
学问学问,有学才有问,教师需用开放的心态接受并尊重学生的疑问,学生敢问,会问,课堂才有真实的生命成长。教师重视问题的搜集,整理,把它作为教学的宝贵的思路。例如,在初学了杜牧的《江南春》,一位同学提的问题:杜牧生活在晚唐,但这首诗为什么在第三句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呢?这个问题真是太精彩了,学生思考深入,教师抓住生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很快就走进了诗文的背后,深入地顺藤摸瓜,课堂精彩生成!“问”给第一课带来了生机,课堂充满了活力。
教师以开放的心态转化为开放的行为,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每一个生命才能真正“活”起来;品读学生的智慧,享受学生的成长,“自由”“个性”的第一课时才能充满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一、“乐读”,第一课时很自主
第一课时的教学倡导重心下移,生生互动的有效学习过程。读好书是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读书不应是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跟读,放手让学生“乐读”,而后他们互相成为读书的指导者。我的课堂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如当学习《燕子》一课,生:同学们请关注第二小节,段中进行了春光的描写,我很喜欢这一段,生机勃勃,我来读;生:燕子轻盈,读燕儿飞的段落应轻柔有活力,听我读;生:但是我要提醒大家‘似的’不要读成平舌音,‘青的草,绿的芽’之间注意停顿。”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资源。学生互助互评,老师也参加挑战,第一课时“生生互动,师生共享”的读书过程很自主,学生把书读细了,读活了,读得更个性化了。字词句段的自主与学习,加快了课堂节奏,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只要你信任孩子,孩子将给予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乐查”,第一课时很丰满
课外延伸,要把教材读厚才能读深刻。叶澜老师阐述的认知能力中谈到人的思维方式首先要从“平面”发展到“立体”,实现多元的统一。打开中高年级的课本,相当一部分经典的教材免不了与学生之间产生“代沟”。课前要求学生查阅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课堂上交流、汇报,这样能使一篇看似生僻的课文,最大值地发挥文本的价值。
教学《三顾茅庐》,课前学生搜集了课文有关的资料。第一课时,开篇学习经典的激情就燃烧起来了,课堂成了孩子品三国的百家讲坛:有的谈大作家罗贯中,有的介绍三国鼎立,群雄纷争;有的拿出了三国演义的古体版本;”一顾茅庐“”二顾茅庐“的片段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了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生由衷地对经典著作产生了敬佩之情,更燃起了学习《三顾茅庐》热情,一篇百来字的课文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文本变得丰厚。以开放的心态,我只做到了细心聆听,穿针引线,没有口干舌燥,课本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课外的资源是丰富的,教师的高明之处是发掘他们的潜能,教给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积极地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达到资源共享,不仅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超越文本的内容。丰满的第一课时让人豁然开朗。
三、“乐研”,第一课时很灵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第一课时学生把预习后交流研究的问题看做是一项非常愉快的事情,学生仔细地自主地研究课文、带着问题阐述思考。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倾听,捕捉学习资源,了解学情,有效地为下一阶段学习筛选教学内容,以便提高学习的效率。
学习《“番茄太阳”》一课,再一次证明不能低估孩子的学习能力,生1:老师,我在预习时题目引号的思考,通过读课文,我知道了这是表示特殊的含义,小女孩的阳光心态如‘番茄太阳’。生2:我补充,12小节的‘番茄太阳’就是番茄和太阳非常相似,这看出明明的爸爸真的是个智慧爸爸 生:我来说说,第三处‘番茄太阳’就是指明明的一颗爱心,善心,纯真的心像太阳一样灿烂……我仔细地倾听,我的学生读出了文字背后的含义。第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搭建自主研究的交流平台,尊重他们的个性解读,肯定欣赏他们的智慧,对学生而言是幸福的,第一课时的课堂也能成为灵动的课堂。
四、“好问”,第一课时很深入
学问学问,有学才有问,教师需用开放的心态接受并尊重学生的疑问,学生敢问,会问,课堂才有真实的生命成长。教师重视问题的搜集,整理,把它作为教学的宝贵的思路。例如,在初学了杜牧的《江南春》,一位同学提的问题:杜牧生活在晚唐,但这首诗为什么在第三句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呢?这个问题真是太精彩了,学生思考深入,教师抓住生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很快就走进了诗文的背后,深入地顺藤摸瓜,课堂精彩生成!“问”给第一课带来了生机,课堂充满了活力。
教师以开放的心态转化为开放的行为,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每一个生命才能真正“活”起来;品读学生的智慧,享受学生的成长,“自由”“个性”的第一课时才能充满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