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工商时报》首席记者、资深财经作家张志勇的《中国往事三十年——揭幕民营经济中国式进程》(以下简称《往事》),是一部既可以让我们回顾历史,又可以让我们展望未来,更可以使我们从该书翔实、生动的描述中领会经济规律。
一、透过民营经济发生、发展、壮大的全景式的记录、描述和思考,从中把握中国体制变革的过程和脉络。从这个意义上讲,一部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经济体制变革的历史。
当代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生首先是“逼”出来的。我们这一代人都曾经深深地体会到传统计划经济下的短缺,最美好的憧憬就是有一顿饱饭和一件好衣服,三年自然灾害把短缺推向了极致,十年文化大革命更使中国经济面临着崩溃的边缘。《往事》一开始就对此做了真实的记录,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经济史其实和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史密切相关”(作者语)。传统体制连生存都难以保证,为了生存,改革是必然的。
中国的民营经济一开始就和农村、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可以说中国的民营经济注定要发生在农村。这是因为农村最穷,最穷的地方最多变革的冲动。农村是计划经济统治最薄弱的地方,变革通常从某个边际开始,由农村开始变革符合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规定。
在当前,更多的人理解的民营经济就是民营企业。其实当年农村的“承包制”也是民营经济,而且是率先的民营经济,有了这样的“民营”,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民营。
这种注定了要发生的变革,似是偶然地选择了小岗村。当年小岗村人所以冒着进监狱的风险搞承包制,是因为传统体制给农民带来的利益太少了,以至于活不下去。作者记述了这一最初的变革。这场最初的变革动摇了传统体制:既然农业可以“承包”,那也就可以多种经营,搞其他产业,例如乡镇企业等,即更宽泛的民营经济。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形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两种模式,即“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苏南模式”是乡镇企业,是有些许政府背景的民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改掉了这种些许的政府背景,民营得更彻底了。“温州模式”一开始就是更为彻底的民营,这种模式历经磨难,至今依然彰显着勃勃生机。
那么,成批成规模的民营经济为什么发生在温州呢,首先在于计划经济下国家投资少,是计划经济体制统治最薄弱的地方。这种“薄弱”既意味着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个地区力量的薄弱,也意味着产业发展空间相当之大。其次在于温州没有什么可以开垦利用的资源。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他的《世界是平的》中指出:“在平坦的世界里一个理想的国家是没有任何资源的,因为没有任何资源的国家无依无靠,所以倾向于发掘自己的潜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最后是其特有的商业传统和商业文化:利义并重、工商皆本、实用理性、开拓解放、包容进取、既善于妥协、更善于前进,被美国学者誉为如同美国的牛仔精神。
作者全景式的描述,展示了制度变革的基本规律:基于成本和收益的考虑,从某些边际开始,从犯规到修改规则,即从犯计划经济之律,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确立,为中国民营经济生生不息的发展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体制性平台。
作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的前前后后做了极为细致的阐述。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体制性平台,民营经济迎来了滚滚春潮,民营经济成批成规模地向前发展,并且出现了“海归”、体制内科技人员和干部下海等新生力量。
我一向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是相得益彰的,或者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的这个观点从《往事》记录的大量事实中得到了印证。
从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凡是民营经济发达的地方,市场经济就发达,经济就发展,就业问题就解决得比较好,社会就比较和谐。从全世界的情况来看,所有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无一不是民营经济,这种现象说明民营经济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
为什么民营经济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呢?要害在于民营经济的产权性质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亚当·斯密的描述,市场经济的特征是分工和交换,而交换是以不同的所有权主体为前提的。马克思说:“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场上去,不能自己去交换。因此,我们必须找寻它的监护人,商品所有者。”马克思强调,商品所有者“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102页)。
民营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相得益彰的,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提出和市场经济的体制构架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体制性平台,民营经济的发展又塑造和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从一定意义上讲,当代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伴随着这个过程,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和社会主义建设者,书中记录了几百人之多,且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超过了50%。更深层次更长远地看,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意义无论怎样估计也不过分,它涉及经济发展,中等收入阶层的成长,以内需、且主要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模式的形成,深层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现代文明的建设等。
《往事》给人们以这样的昭示:你不可能不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你一旦选择了市场经济,你就不可能不选择民营经济。
三、民营经济的发展是伴随着思想解放的过程,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期待着进一步的思想解放。
民营经济的发生发展与解放思想的社会大背景紧密相关。按照作者的记述,我们起码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第一次思想解放是一九七八年,冲破了个人崇拜,着重实践;第二次思想解放是一九九二年,冲破了计划经济的崇拜;第三次思想解放是一九九七年,冲破了所有制崇拜。伴随着三次思想解放,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展现着不同的时代特征。民营经济发展的时代特色首先体现在官方文件的节节提升的表述中:例如从一九七九至一九九一年,认为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一九九二至一九九六年进一步认为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一九九七年以后又有了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提法;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更是明确地指出,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二○○四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修宪引人注目的内容是保护合法的私有财产。二○○五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进而民营企业家被誉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这是一个民营经济有为就有位的过程,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上述文件的表述既是对这种贡献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也标志着新的时代进步。
人们通常认为解放思想是一个政治术语,事实上这首先是一个认识论的命题。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解放思想包括了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相对于我们已经认识的事物、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还有我们远未认识的无限广阔的领域,我们已经认识的只是其中相当有限的部分。不断认识未知事物,是一个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程,且永远不会完结。另一层含义是我们要从各种既有的已经不合时宜的认识中解脱出来。当然,第一层含义的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只有对事物的认识上升到新的层面,才能对既有的认识予以重新辨析,才能摆脱落后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我始终觉得我们不能就民营经济的发展讨论民营经济发展,而应当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国有企业的应有地位出发讨论民营经济的发展。一旦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划定国有经济的边界,剩下的就是民营经济可以进入的领域,国有之外就是民营之内。《往事》大段摘引的一九九三年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的决定》已经就国有企业活动的边界做了原则的界定。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由于民营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巨额的社会财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得到了更好的实现,社会主义的旗帜飘扬得更为鲜艳、更为精彩、更为有力。
再过三十年中国的民营经济会是什么样子?肯定是比今天更辉煌——因为它更符合人类本性,符合已经被人类历史证明了的经济规律——规律是不可抗拒的,这也是《往事》的预言。
(《中国往事三十年——揭幕民营经济的中国式进程》,张志勇著,经济日报出版社二○○九年版,38.00元)
一、透过民营经济发生、发展、壮大的全景式的记录、描述和思考,从中把握中国体制变革的过程和脉络。从这个意义上讲,一部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经济体制变革的历史。
当代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生首先是“逼”出来的。我们这一代人都曾经深深地体会到传统计划经济下的短缺,最美好的憧憬就是有一顿饱饭和一件好衣服,三年自然灾害把短缺推向了极致,十年文化大革命更使中国经济面临着崩溃的边缘。《往事》一开始就对此做了真实的记录,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经济史其实和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史密切相关”(作者语)。传统体制连生存都难以保证,为了生存,改革是必然的。
中国的民营经济一开始就和农村、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可以说中国的民营经济注定要发生在农村。这是因为农村最穷,最穷的地方最多变革的冲动。农村是计划经济统治最薄弱的地方,变革通常从某个边际开始,由农村开始变革符合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规定。
在当前,更多的人理解的民营经济就是民营企业。其实当年农村的“承包制”也是民营经济,而且是率先的民营经济,有了这样的“民营”,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民营。
这种注定了要发生的变革,似是偶然地选择了小岗村。当年小岗村人所以冒着进监狱的风险搞承包制,是因为传统体制给农民带来的利益太少了,以至于活不下去。作者记述了这一最初的变革。这场最初的变革动摇了传统体制:既然农业可以“承包”,那也就可以多种经营,搞其他产业,例如乡镇企业等,即更宽泛的民营经济。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形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两种模式,即“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苏南模式”是乡镇企业,是有些许政府背景的民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改掉了这种些许的政府背景,民营得更彻底了。“温州模式”一开始就是更为彻底的民营,这种模式历经磨难,至今依然彰显着勃勃生机。
那么,成批成规模的民营经济为什么发生在温州呢,首先在于计划经济下国家投资少,是计划经济体制统治最薄弱的地方。这种“薄弱”既意味着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个地区力量的薄弱,也意味着产业发展空间相当之大。其次在于温州没有什么可以开垦利用的资源。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他的《世界是平的》中指出:“在平坦的世界里一个理想的国家是没有任何资源的,因为没有任何资源的国家无依无靠,所以倾向于发掘自己的潜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最后是其特有的商业传统和商业文化:利义并重、工商皆本、实用理性、开拓解放、包容进取、既善于妥协、更善于前进,被美国学者誉为如同美国的牛仔精神。
作者全景式的描述,展示了制度变革的基本规律:基于成本和收益的考虑,从某些边际开始,从犯规到修改规则,即从犯计划经济之律,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确立,为中国民营经济生生不息的发展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体制性平台。
作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的前前后后做了极为细致的阐述。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体制性平台,民营经济迎来了滚滚春潮,民营经济成批成规模地向前发展,并且出现了“海归”、体制内科技人员和干部下海等新生力量。
我一向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是相得益彰的,或者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的这个观点从《往事》记录的大量事实中得到了印证。
从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凡是民营经济发达的地方,市场经济就发达,经济就发展,就业问题就解决得比较好,社会就比较和谐。从全世界的情况来看,所有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无一不是民营经济,这种现象说明民营经济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
为什么民营经济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呢?要害在于民营经济的产权性质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亚当·斯密的描述,市场经济的特征是分工和交换,而交换是以不同的所有权主体为前提的。马克思说:“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场上去,不能自己去交换。因此,我们必须找寻它的监护人,商品所有者。”马克思强调,商品所有者“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102页)。
民营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相得益彰的,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提出和市场经济的体制构架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体制性平台,民营经济的发展又塑造和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从一定意义上讲,当代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伴随着这个过程,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和社会主义建设者,书中记录了几百人之多,且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超过了50%。更深层次更长远地看,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意义无论怎样估计也不过分,它涉及经济发展,中等收入阶层的成长,以内需、且主要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模式的形成,深层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现代文明的建设等。
《往事》给人们以这样的昭示:你不可能不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你一旦选择了市场经济,你就不可能不选择民营经济。
三、民营经济的发展是伴随着思想解放的过程,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期待着进一步的思想解放。
民营经济的发生发展与解放思想的社会大背景紧密相关。按照作者的记述,我们起码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第一次思想解放是一九七八年,冲破了个人崇拜,着重实践;第二次思想解放是一九九二年,冲破了计划经济的崇拜;第三次思想解放是一九九七年,冲破了所有制崇拜。伴随着三次思想解放,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展现着不同的时代特征。民营经济发展的时代特色首先体现在官方文件的节节提升的表述中:例如从一九七九至一九九一年,认为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一九九二至一九九六年进一步认为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一九九七年以后又有了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提法;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更是明确地指出,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二○○四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修宪引人注目的内容是保护合法的私有财产。二○○五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进而民营企业家被誉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这是一个民营经济有为就有位的过程,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上述文件的表述既是对这种贡献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也标志着新的时代进步。
人们通常认为解放思想是一个政治术语,事实上这首先是一个认识论的命题。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解放思想包括了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相对于我们已经认识的事物、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还有我们远未认识的无限广阔的领域,我们已经认识的只是其中相当有限的部分。不断认识未知事物,是一个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程,且永远不会完结。另一层含义是我们要从各种既有的已经不合时宜的认识中解脱出来。当然,第一层含义的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只有对事物的认识上升到新的层面,才能对既有的认识予以重新辨析,才能摆脱落后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我始终觉得我们不能就民营经济的发展讨论民营经济发展,而应当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国有企业的应有地位出发讨论民营经济的发展。一旦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划定国有经济的边界,剩下的就是民营经济可以进入的领域,国有之外就是民营之内。《往事》大段摘引的一九九三年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的决定》已经就国有企业活动的边界做了原则的界定。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由于民营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巨额的社会财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得到了更好的实现,社会主义的旗帜飘扬得更为鲜艳、更为精彩、更为有力。
再过三十年中国的民营经济会是什么样子?肯定是比今天更辉煌——因为它更符合人类本性,符合已经被人类历史证明了的经济规律——规律是不可抗拒的,这也是《往事》的预言。
(《中国往事三十年——揭幕民营经济的中国式进程》,张志勇著,经济日报出版社二○○九年版,38.00元)